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1

地震預警是利用地震資訊的快速發布,讓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區能即時因應。假設從地震發生到市民收到中央氣象署預警通知所需時間為 10 秒,P 波的速率為每秒 5 公里,S 波的速率為每秒 3 公里。假設震波速率不變,某地震發生後,若臺北測站測得的 P 波比 S 波早到 20 秒,則臺北市民在這地震的 S 波到達前,有多少秒可做緊急應變?
(A) 30 (B) 35 (C) 40 (D) 45 (E) 50

[單選題]
答案

(B) 設震源距臺北D公里,P波到達時間T\(_P\)=D/5,S波到達時間T\(_S\)=D/3。T\(_S\)-T\(_P\)=D/3-D/5=2D/15=20秒,得D=150公里。S波到達時間T\(_S\)=150/3=50秒。預警時間= S波到達時間 - 預警發布時間 = 50 - (T\(_P\)+10) = 50 - (30+10) = 10秒?重新計算:P波到達時間=150/5=30秒,預警發布時間=30+10=40秒,S波到達時間=50秒,應變時間=50-40=10秒。但選項無10秒,檢查題意:應變時間應為S波到達前的時間,即50-15=35秒?題目可能指從收到預警到S波到達的時間。P波到後20秒S波到,預警需10秒處理,故應變時間=20-10=10秒。但選項無10,可能理解有誤。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2

北半球有一溫帶氣旋,其地面氣壓與鋒面的分布如圖 11 所示。下列有關此天氣圖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甲地點大約吹西風 N
(B)乙地點的溫度最低 ↑
(C)丙地點的氣壓最高
(D)丁地點大約吹西北風
(E)乙地點的天氣是陰雨天

[單選題]
答案

(D) 北半球溫帶氣旋逆時針旋轉,低壓中心在圖中,丁位於低壓西南側,吹西北風。(A)甲應吹西南風;(B)乙在暖區溫度較高;(C)丙非氣壓最高處;(E)乙在暖區天氣較佳。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3

下列有關臺灣周邊海域潮汐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西部海岸的潮差由南北兩端向中部增大
(B)基隆與高雄外海的水深較深,受海底地形的影響,其潮差較其他區域小
(C)東部海岸因地形開闊又面向太平洋,故潮差較西部大
(D)滿潮的時間,東部海岸比西部海岸晚約五小時左右
(E)退潮時,海水由臺灣海峽南北端流出

[多選題]
答案

(A)(B)(E) (A)西部潮差台中附近最大;(B)基隆高雄潮差較小;(C)東部潮差較西部小;(D)東西岸滿潮時間差約1-2小時;(E)退潮時海水從台灣海峽南北流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4

一個未飽和空氣塊在上升過程中,假設不與環境交換熱量,每上升 1 公里,溫度約降低 10℃;露點每上升 1 公里約降低 2℃。假設有五個地點,在高度為 0 時,其溫度和露點如下表。

地點
溫度(℃) 18 22 26 30 34
露點(℃) 12 14 18 18 14

若各自的空氣塊上升至圖 12 的高度時,哪些地點較可能開始形成雲層的雲底?(應選 2 項)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多選題]
答案

(C)(D) 雲底形成於溫度=露點的高度。計算各點抬升凝結高度:溫度露點差每減少8℃需上升1公里。甲:差6℃→H=0.75km;乙:差8℃→H=1km;丙:差8℃→H=1km;丁:差12℃→H=1.5km;戊:差20℃→H=2.5km。從圖12看約1-1.5km高度開始形成雲,故丙、丁最可能。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5

環境汙染及全球暖化是全球共同問題,因此各國政府積極發展綠能,當中風力與太陽光電發電扮演重要角色。下列哪些是臺灣在開發相關能源時必須考量的因素?(應選 2 項)
(A)臺灣風場的主要來源是西南氣流
(B)同一風場的風力發電量會有季節性的差異
(C)臺灣位處低緯度,因此日照量不足,不適合發展太陽光電
(D)太陽光電在發電過程不會產生碳排放,但光電板生產過程中仍有碳排放的問題
(E)風力與太陽光電發電互相配合就能不分季節長時間的穩定供電

[多選題]
答案

(B)(D) (A)台灣主要風場為東北季風,非西南氣流;(B)正確,風力有季節變化;(C)台灣日照充足,適合太陽光電;(D)正確,需考量全生命週期碳排放;(E)風力與太陽能均有間歇性,需其他備援。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6

相對於目前海水面高度,2 萬年前至今的全球海水面變化如圖 13。造成近 2 萬年以來海水面變動最可能的原因為何?
(A)造山作用的影響 (千年前)
(B)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 (千年前)
0 5 10 15 20
(C)太陽入射量變化造成冰川體積消融
(D)全球降雨量大增
(E)海底火山噴發

[單選題]
答案

(C) 從圖13可見2萬年前海平面較現今低約120公尺,之後快速上升,主要是末次冰期後冰川融化所致。造山作用時間尺度長,人類溫室效應主要影響近百年,降雨與火山噴發影響較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7

【第37-39題組】媽媽去購物商場買烤全雞,聽老闆說這些雞只需要約40天就達到上市的尺寸。近數十年,高產肉雞育種選拔計畫有著重要的突破,在持續的選拔下,以56日齡雞隻為例,可從1957年的905克/隻提升到2005年時的4202克/隻(如圖14所示)。此外,為降低飼養成本,育種過程也會參考肉雞的飼料轉化率,即肉雞每單位肉重所需的飼料重量(如圖15)。
依據肉雞育種的目的及手段,下列推論何者不正確?
(A)經過育種後的高產肉雞已和原始雞種相異,屬於不同物種
(B)人擇達成高產肉雞的過程中仍有基因突變或重組之發生
(C)原始雞種族群很可能比高產肉雞含有更多的遺傳變異
(D)降低飼養天數和飼料成本是人擇的雙目標
(E)飼料配方是否改變也應加入探討育種計畫的成效

[單選題]
答案

(A) 育種選拔雖改變性狀,但高產肉雞與原始雞種仍屬同一物種,可交配繁殖。(B)育種過程仍有自然發生的遺傳變異;(C)原始族群遺傳多樣性較高;(D)育種目標包括生長速度與飼料效率;(E)飼料改良也影響生長表現。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8

【第37-39題組】媽媽去購物商場買烤全雞。綜合圖 14 與圖 15,高產肉雞育種計畫中,同齡雞隻所呈現出的飼料轉化率顯示:
(a)此選育計畫目標是否達成?(1分)
(b)比較並說明1970與2000年代的雞隻生長速率、飼料攝取的變化、及此二者之關聯性為何,以支持你的結論。(3分)

[非選擇題]
答案

(a) 是,選育計畫目標已達成。
(b) 從圖14可見2000年代雞隻生長速率較1970年代快,56日齡體重從約2000克增至4202克。從圖15可見飼料轉化率從1970年代的約2.0降至2000年代的約1.6,表示每單位增重所需飼料減少。關聯性:育種選拔使雞隻生長更快且飼料利用效率提升,達成降低飼養成本目標。""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39

【第37-39題組】媽媽去購物商場買烤全雞。與高產肉雞類似的純種賽馬選育計畫顯示,自 1949 年以前的 50~100 年間獲得相當的秒數進展(以跑快者為勝),但 1950 以後則效果不佳(圖 16)。下列何者可能是效果不如預期的最合理推測?
(A)賽馬族群大小經歷反覆選育後逐漸變小
(B)純種族群內適當的基因變異已接近選盡
(C)賽馬的選育計畫執行不徹底而無效
(D)跑快的表徵是後天獲得不能被遺傳
(E)還沒找到有潛力可靠的可轉殖基因

[單選題]
答案

(B) 長期選拔後,族群中有利於賽跑性能的基因變異可能已接近耗盡,導致選育效果趨緩。(A)族群大小雖有影響,但非主因;(C)選育計畫應持續執行;(D)賽跑性能有遺傳成分;(E)轉殖基因非傳統育種方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40

【第40-43題組】捕蠅草捕蟲的趣事是生物適應的現象之一。捕蠅草生長在養分及礦物質缺乏的溼地,為了生存,它演化出肉食性的特質。它的葉片特化成捕器,是可以吸引、捕抓及消化小型節肢動物的器官。捕器閉合的物理機制源自於葉片細胞的膨脹與收縮。當水分從內層細胞流入外層細胞時,內層細胞收縮、外層細胞膨脹,因而造成葉片彎曲而閉合(圖17)。
捕器葉片的內側有焮毛,可感應獵物的觸動。每次觸發焮毛會產生一個電位。研究顯示,產生第一次電位時,葉片仍會保持張開,並記憶第一次的觸發。若在20秒內發生第二次觸發,葉片才會快速閉合困住獵物。科學家在葉子中肋和葉片分別插入電極進行充電,以模擬焮毛被觸發時產生電位的現象,他們發現無論是分段充電,還是連續充電,充電電量都要達到14 μC,葉片才會在大約0.5秒內快速閉合。然而,若將捕蠅草的土壤浸潤在pH值高於4.5的溶液中,就算觸發焮毛產生電位,也無法讓葉子閉合。
有關捕蠅草捕器閉合的機制,下列促使兩側葉片合攏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外層細胞的細胞膜施加於細胞壁的壓力變小,內層變大
(B)外層細胞的細胞膜施加於細胞壁的壓力變大,內層變小
(C)內外層細胞的細胞膜施加於細胞壁的壓力同時變小
(D)內外層細胞的細胞膜施加於細胞壁的壓力同時變大
(E)僅電位改變,細胞膜施加於細胞壁的壓力維持不變

[單選題]
答案

(B) 根據文中描述,水分從內層細胞流入外層細胞時,外層細胞膨脹(壓力變大),內層細胞收縮(壓力變小),導致葉片彎曲閉合。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