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圖棋曾以三連勝擊敗世界圖棋排名第一的棋手,在人工智慧的演算法上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電腦圖棋以摹仿生物體神經系統的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為主要結構,ANN 常常應用於機器學習和認知科學領域。ANN 設定其基本元件等同於生物神經元,以摹仿生物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此元件之示意圖如圖 7,其中 \( X_1 \sim X_n \) 為輸入向量之分量;\( W_1 \sim W_n \) 為輸入 Y 之權值,M 為人工神經元之輸出,Z 為動作。下列有關此基本元件與生物神經元之類比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 \( X_1 \sim X_n \) 相當於 Y 的軸突輸入量
(B) \( W_1 \sim W_n \) 訊息傳至 Y 相當於生物神經元間的突觸傳遞
(C) Y 相當於生物神經元之細胞本體
(D) M 如同樹之主幹,相當於神經細胞之樹突
(E) Z 相當於神經系統的受器
自然學測
108學測自然試題-29
液化石油氣(又稱桶裝瓦斯)的主要成分為丙烷與丁烷,而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下列有關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的相關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 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的密度皆比大小
(B) 若液化石油氣所含丙烷之比例愈高,則其沸點就愈高
(C) 常溫常壓下,甲烷、丙烷與丁烷皆為氣體
(D) 相同質量的液化石油氣與天然氣完全燃燒時,天然氣所釋出的能量較多
(E) 甲烷、丙烷、丁烷三者合碳的重量百分率逐漸增加
108學測自然試題-30
濾紙層析是分離混合物的一種簡便方法。首先用鉛筆在長條形濾紙上,距上下緣適當距離處(約 1 公分)各劃一條細線(如圖 8 的 X、Y 橫線);然後用毛細管在 Z 處點好樣品後,再放入裝有適當展開液之展開槽中進行分離。下列有關濾紙層析之原理及操作,哪些選項正確?(應選 2 項)
(A) 濾紙層析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物質的性質差異(如對濾紙之吸附力)達到分離效果
(B) 用毛細管將樣品溶液點在濾紙上的 Z 點時,須持續接觸約 10 秒,以提高樣品含量
(C) 必須使用足量的展開液,使其液面剛好接觸到 X 處之橫線
(D) 當移動最快的成分物質到達 Y 處之細線時,即可停止展開
(E) 改變展開液的成分可改變混合物的分離效果
108學測自然試題-31
鉛蓄電池(又稱鉛酸電池)是汽機車主要的電源,是以金屬鉛及二氧化碳作為電極,而以 30% 的硫酸作為電解液。已知鉛蓄電池放電時,其反應如下:
\[ \text{Pb(s)} + \text{PbO}_2(\text{s}) + 2\text{H}_2\text{SO}_4(\text{aq}) \rightarrow 2\text{PbSO}_4(\text{s}) + 2\text{H}_2\text{O(l)} \]
下列有關鉛蓄電池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 鉛蓄電池放電時,陽極之重量會減少
(B) 鉛蓄電池放電時,陰極之重量會增加
(C) 隨著鉛蓄電池放電,硫酸溶液的濃度會降低
(D) 鉛蓄電池充電時,氧化劑和還原劑是同一種物質
(E) 鉛蓄電池故障報廢時,應交由垃圾車送至掩埋場棄置
108學測自然試題-32
某生想利用圖 9 的燃燒分析實驗裝置,推導出某一值含碳、氫、氧三種元素化合物的實驗式。實驗中利用丙、丁兩支吸收管,其中一支填充過氯酸鎂(吸收水分),另一支填充氯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稱量兩支吸收管燃燒前後重量差,即可分別算出生成的水及二氧化碳重量,進而求出各元素之重量百分率,最後求得實驗式。為了使未知化合物燃燒完全,通常需使用氧化銅。下列針對圖 9 的實驗裝置甲、乙、丙及丁處所應放置的物質及其功用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 氧化銅應放於乙處
(B) 氧化銅為還原劑
(C) 過氯酸鎂應放於丁處
(D) 氫氧化鈉應放於丁處
(E) 實驗前後,需分別稱得氧化銅、過氯酸鎂及氫氧化鈉的重量,才能推算出碳、氫、氧三元素的重量
108學測自然試題-33
108學測自然試題-34
甲和乙兩化合物皆由元素R和Q所組成,其中甲化合物中Q的重量百分率為20%,而1.4公克的乙化合物中含有1.2公克的R;若甲的分子式為R₂Q₆,而乙的分子式為R₂Q₄,且乙一莫耳完全燃燒需要x莫耳的氧氣並產生y莫耳的RO₂與z莫耳的Q₂O,其反應式為:
\[ \text{乙} + x\text{O}_2 \rightarrow y\text{RO}_2 + z\text{Q}_2\text{O} \]
則下列哪些選項正確?(應選3項)
(A) a=2
(B) x=3
(C) y=2
(D) z=4
(E) x+y+z=7
甲R₂Q₆:Q%=6Q/(2R+6Q)=0.2 → 6Q=0.2(2R+6Q) → 6Q=0.4R+1.2Q → 4.8Q=0.4R → R=12Q。乙R₂Q₄:M=2R+4Q=2(12Q)+4Q=28Q。1.4g乙含R 1.2g,R重%=1.2/1.4≈85.7%,計算:R₂質量占比=24Q/28Q=6/7≈85.7%,符合。乙燃燒:R₂Q₄ + xO₂ → yRO₂ + zQ₂O。R守恆:2=y。Q守恆:4=2z → z=2。O守恆:2x=2y+z=4+2=6 → x=3。x+y+z=3+2+2=7。(A)題中無a?可能a是R原子量?R=12Q,若Q=1,R=12,則乙分子量28,合理,但選項(A) a=2無定義。故正確為(B)x=3,(C)y=2,(E)x+y+z=7。(D)z=2。答案(B)(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08學測自然試題-35
35-36為題組
科學的進步有類科學研究者的投入,能留名科學史的往往是有新發現或開創新領域的科學家,他們的創新性貢獻常能提升大眾的生活水準,造福全人類。
35. 下表所列各科學家與其在物理學上主要貢獻(甲)至(戊)的對應,何者最為恰當?
(甲)發現造成月亮繞地球運行與造成地球上自由落體的力,是同一來源。
(乙)首位提出物質波斯學說。
(丙)發現不僅電流會產生磁場,隨時間變化的磁場也能產生電流。
(丁)發現兩帶電質點間的作用力與距離的關係和萬有引力的形式相同。
(戊)提出光子假說解釋光電效應。
| 物理學家 | 庫侖 | 法拉第 | 德布羅意 | 牛頓 | 愛因斯坦 |
|---|---|---|---|---|---|
| (A)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 (B) | 丁 | 丙 | 乙 | 甲 | 戊 |
| (C) | 丙 | 甲 | 戊 | 丁 | 乙 |
| (D) | 戊 | 乙 | 甲 | 丁 | 丙 |
| (E) | 乙 | 丙 | 戊 | 甲 | 丁 |
108學測自然試題-36
35-36為題組
36. 下列科學家與其在生物學上的主要貢獻(甲)至(戊)的對應,何者最為恰當?
(甲)發現單細胞生物和細菌
(乙)發現多細胞生物之細胞
(丙)動物體皆由細胞組成
(丁)說明目前之物種由前一物種分成而來
(戊)證實生物體之性狀由親代傳至子代,等位基因不變,基因型則有時不同
| 生物學家 | 達爾文 | 虎克 | 雷文霍克 | 孟德爾 | 許旺 |
|---|---|---|---|---|---|
| (A) | 丁 | 乙 | 甲 | 戊 | 丙 |
| (B) | 丙 | 丁 | 乙 | 甲 | 戊 |
| (C) | 戊 | 丙 | 丁 | 乙 | 甲 |
| (D) | 甲 | 戊 | 丙 | 丁 | 乙 |
| (E) | 乙 | 甲 | 戊 | 丙 | 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