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學測
108學測自然試題-39
39-40為題組
科學家發現當物體的尺寸縮小後,其性質往往變化很大,甚至產生新現象。原因之一是物體的體積變小時,其表面積A與體積V的比值(\( A/V \))會增大,且其表面原子數n與內部原子數N的比值(\( n/N \))也隨之增大,此為奈米科技的表面效應。
39. 一半徑為100.0 nm的實心鐵球的\( n/N \)值,是半徑為1.0 cm的實心鐵球的\( n/N \)值之多少倍?
(A) \( 10^{-7} \) (B) \( 10^{-5} \) (C) 10 (D) \( 10^{5} \) (E) \( 10^{7} \)
108學測自然試題-40
39-40為題組
40. 圖13為某大洋的可見光衛星影像,影像中的雲是在大氣底部接近海洋表面的低雲,其雲內液態水含量在空間上相當均勻沒變化。影像中綠狀較亮的雲是因船舶航運所產生的船跡,較亮表示船跡的雲比較會反射陽光。一般而言,雲內雲滴顆粒的總表面積愈大的雲反射陽光能力愈強。船跡產生的原因是船舶煙囪排放出許多小顆粒汙染物,會使船經過的雲內產生更多小雲滴顆粒,因此\( A/V \)比值隨著滴體積變小而增大。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 船跡雲較亮是因船煙囪排放許多水氣,使其雲內的液態水含量較周圍的雲多
(B) 船跡雲較亮是因雲含有更多的大的雲滴顆粒
(C) 船跡雲較亮是因雲含有更多的小的雲滴顆粒
(D) 單一小顆粒雲滴比單一大顆粒雲滴更會反射太陽光
(E) 人類活動排放小顆粒汙染物可以增加雲的陽光反射
108學測自然試題-41
108學測自然試題-42
41-42為題組
42. 圖14中的轉換反應有些需要酵素在生物體內完成,方可達成氣循環,下列有關轉換過程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含有根瘤菌的菌根將磷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
(B)海洋中的固氮作用由藍綠菌完成
(C)氧化作用是指將N1轉化為NH3
(D)硝化作用可將NH4+氧化為NO2-
(E)脫氧細菌的還原作用使氨回到大氣
108學測自然試題-43
43-44為題組
由布設在臺灣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面觀測站,可以估算臺灣現今的地殼變形量。圖15中之前就為各測站相對於澎湖測站S01R的移動速度。測站2、3、4及5分別位於花東縱谷斷層的兩側。地殼變形的速率非常緩慢,地球科學家常以兩測站的速率差值除以測站距離,得到應變率,單位為1/秒,可估算地殼的變形速率。
43. 根據圖15測站的移動速度,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所有的測站都向大陸靠近,因為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8公分的速度向歐亞板塊碰撞
(B)測站6和7之間的距離加大,此區域以伸張變形為主
(C)測站4和5之間的距離加大,縱谷斷層以伸張變形為主
(D)測站2和3之間的距離減小,縱谷斷層以壓縮變形為主
(E)臺灣地區地殼變形狀況很均勻一致,東部與西部無明顯差異
108學測自然試題-44
43-44為題組
44. 若以測站1和測站S01R的距離為250公里,測站1相對於S01R的速率每年8公分,其應變率最接近何值(單位為1/秒,1年約有3.15×10^7秒)?
(A) \(10^{-8}\) $\quad$ (B) \(10^{-10}\) $\quad$ (C) \(10^{-12}\) $\quad$ (D) \(10^{-14}\) $\quad$ (E) \(10^{-16}\)
108學測自然試題-45
108學測自然試題-46
108學測自然試題-47
如果不與外在環境交換能量,當未飽和時,一個空氣塊每上升1000 m,其溫度會降低約10℃,露點會降低約2℃;而飽和後,每上升1000 m 其溫度會降低約5℃。如圖17,有一座高度2000 m 的山,氣流在迎風面受地形抬升、沿坡面上升,當水氣達到飽和後,開始成雲和降水。如果在迎風面山腳下(甲地)觀測到氣溫為30℃,露點為22℃。假設空氣塊由甲地到達山頂(乙地),再下降到背風面山腳下(丙地)的過程,不與外在環境交換能量,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 項)
(A)空氣塊開始成雲時的露點約為15℃
(B)空氣塊到達乙地的溫度約為15℃
(C)空氣塊到達乙地的露點約為15℃
(D)空氣塊到丙地的溫度約為28℃
(E)空氣塊到達丙地的溫度約為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