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學測
112學測自然試卷_47
112學測自然試卷_48
48-50題為題組 孟德爾的分離律和獨立分配律為遺傳學立下基石,支撐了達爾文的天擇理論,解釋了族群的遺傳現象。摩根證實了基因位於染色體上,並加以定位。這三位學者成就了現代的演化理論的發展。
孟德爾於 1865 年提出的種子形狀雜交實驗顯示:圓滑種子:皺縮種子之比為 5474:1850(約 2.96:1),下列哪些是此結果與分離律之期望值有落差的原因?(應選 3 項)
(A)資料整理時之取樣誤差
(B)模式之期望值未必正確
(C)選取親代植株的逢機失誤
(D)實驗之遺傳因子互相干擾
(E)實驗樣本數仍然不夠大
112學測自然試卷_49
48-50題為題組
下列延伸孟德爾遺傳模式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族群繼代遺傳過程中,顯性因子較隱性因子適應環境
(B)若孟德爾在可控條件的溫室進行,則應較在花園田畦更接近模式期望值
(C)若孟德爾實驗中發生達爾文的天擇力,則其實驗值會更加偏離期望值
(D)若控制兩性狀的遺傳因子如摩根所示位於同一染色體,則孟德爾所得到的表徵比值更會偏離期望值
(E)若逢機選取F1的圓滑種子進行培養,則皺縮的等位基因會在有限的世代數內消失
112學測自然試卷_50
112學測自然試卷_51
51-54題為題組 自工業革命於 $1760$ 年在英國開始後,人類對於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使用滿足了經濟發展和產業革命的需求,然而這些化石燃料的燃燒,也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如圖 15(a) 所示。除了二氧化碳之外,人類對化石燃料的運用也在環境中留下許多痕跡,鉛元素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圖 15(b) 是英國某湖泊岩心(岩芯)中 $1700$ 年以來的鉛濃度變化,圖 15(c) 則是 $1700$ 年以來,該岩心中的鉛-$206$ 與鉛-$207$ 的比例($\frac{^{206}\mathrm{Pb}}{^{207}\mathrm{Pb}}$)變化。
煤和石油有著不同的鉛同位素訊號,如英國地區煤的 $\frac{^{206}\mathrm{Pb}}{^{207}\mathrm{Pb}}$ 比例為 $1.186$,石油的 $\frac{^{206}\mathrm{Pb}}{^{207}\mathrm{Pb}}$ 比例為 $1.067$,分析岩心中鉛濃度以及鉛同位素比例,便能推測該地過去化石燃料的使用情形。鉛-$206$ 及鉛-$207$ 是鉛元素常見的穩定同位素,來源可能是岩石、地下水、煤或石油,同時也可能從鈾元素衰變而來。鈾-$238$ 具有天然放射性,其質子數為 $92$,中子數為 $146$,會歷經衰變過程,轉變成穩定的鉛-$206$ 原子,如下式(2)所示:
$$
{}_{92}^{238}\mathrm{U} \to {}_{90}^{234}\mathrm{Th} \to {}_{91}^{234}\mathrm{Pa} \to {}_{92}^{234}\mathrm{U} \to \cdots \to {}_{81}^{206}\mathrm{Tl} \to {}_{82}^{206}\mathrm{Pb}
\quad \text{式(2)}
$$
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有α衰變、β衰變及γ衰變等三種,這三種衰變方式發出的放射線分別為α射線、β射線及γ射線。α射線就是氫-4(⁴He)的原子核,β射線就是具有高能量的電子,而γ射線就是波長極短的電磁波。依據式(2)所示鈾-238(²³⁸U)衰變為鈾-206(²⁰⁶Pb)的過程,下列關於鈾與鉈同位素放射衰變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2項)
(A)鈾-238(²³⁸U)發生α衰變後成為釷-234(²³⁴Th)
(B)鈾-238(²³⁸U)發生β衰變後成為釷-234(²³⁴Th)
(C)鈾-238(²³⁸U)發生γ衰變後成為釷-234(²³⁴Th)
(D)鉈-206(²⁰⁶Tl)發生α衰變後成為鈾-206(²⁰⁶Pb)
(E)鉈-206(²⁰⁶Tl)發生β衰變後成為鈾-206(²⁰⁶Pb)
112學測自然試卷_52
112學測自然試卷_55
55-60題為題組
抗生素廣泛使用的結果會使抗藥性細菌增加,以致現有的抗生素不再有效,如何研發有效的新型抗生素,是個熱門的課題。2022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從「點擊反應」($\mathrm{click\ reactions}$)相關研究的學者,此類反應具有高效率產生化學鍵結的特性,若在生物分子上使用,可以使其便於與其他分子連接而產生新的應用。點擊反應便可以幫助化學家針對天然的抗生素進行修飾,或者直接用於合成新類型的分子,以開發新型抗生素來應對細菌抗藥性的問題。
在某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中,發現 $X$ 與 $Y$ 兩種細菌可生存在人體腸道中的相同部位。若能製造抑制對方生長的化合物,即可爭奪有限的空間與資源,對自身族群的生存即有很大的助益。科學家針對 144 名志願者所提供的檢體,偵測 $X$ 與 $Y$ 存在與否的人數,數據如表 9 所示。
表 9
| 偵測到 $X$ | 未偵測到 $X$ | |
|---|---|---|
| 偵測到 $Y$ | 17 | 15 |
| 未偵測到 $Y$ | 96 | 16 |
依據表 9,細菌 X 與 Y 之間的關係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細菌X能夠抑制細菌Y的生長
(B)細菌Y能夠抑制細菌X的生長
(C)細菌X與Y皆會抑制彼此的生長
(D)細菌X與Y不會抑制彼此的生長
(E)細菌X會促進細菌Y的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