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學用乙醇與過量的醋酸進行酯化反應,反應完成後,利用萃取法將醋酸與產物分離。依序將水、乙醚加入至反應完成的混合液中,再倒入分液漏斗內,如圖3所示。
下列有關此反應與萃取過程的敘述,哪些正確?
(A)分液漏斗中的上層為水層
(B)醋酸是有機物,但還是會溶於水層中
(C)實驗過程中所加的乙醚,可以用丙酮取代
(D)乙酸乙酯與乙醚可互溶,故用乙醚進行萃取
(E)加入少量的濃硫酸,有助於此酯化反應的進行
王同學用乙醇與過量的醋酸進行酯化反應,反應完成後,利用萃取法將醋酸與產物分離。依序將水、乙醚加入至反應完成的混合液中,再倒入分液漏斗內,如圖3所示。
下列有關此反應與萃取過程的敘述,哪些正確?
(A)分液漏斗中的上層為水層
(B)醋酸是有機物,但還是會溶於水層中
(C)實驗過程中所加的乙醚,可以用丙酮取代
(D)乙酸乙酯與乙醚可互溶,故用乙醚進行萃取
(E)加入少量的濃硫酸,有助於此酯化反應的進行
以0.10 M NaOH溶液滴定200 mL 0.050 M之某有機酸溶液,其滴定曲線如圖4所示。下列關於此有機酸的敘述,哪些正確?
(A) \( K_{a1} \) 大於 \( 10^{-4} \)
(B) 此有機酸為單質子酸
(C) 在pH5.5附近有很好的緩衝效果
(D) 當溶液的pH=10時,該有機酸呈帶+1價離子
(E) 於上述有機酸溶液中加入0.10 M NaOH溶液100 mL時,溶液的pH值接近7.0
「大象牙膏」是一有趣的化學實驗:將濃度為30~35%的雙氧水與清潔劑混合,雙氧水分解產生的氧氣被清潔劑水溶液包裹住產生氣泡,此泡沫狀物質會像噴泉一樣噴湧而出。已知其化學反應式為:
\[ 2H_2O_2(l) \rightarrow 2H_2O(l) + O_2(g) \quad \Delta H^1 = -196 \, \text{kJ/mol} \]
活化能 \( E_a^1 = 76 \, \text{kJ/mol} \)。
若在此溶液中加入少量碘化鉀溶液,則泡沫噴湧的效果會更明顯。小安量測加入碘化鉀溶液後的反應活化能 \( E_a^2 = 57 \, \text{kJ/mol} \) 與反應熱 \(\Delta H^2 = -Q \, \text{kJ/mol} \)。此外,小安發現加入碘化鉀溶液後,碘離子會參與反應,而且有甲、乙兩反應發生。
甲:\( H_2O_2(l) + I^- (aq) \rightarrow Y(aq) + H_2O(l) \)
乙:\( H_2O_2(l) + Y(aq) \rightarrow Z(aq) + H_2O(l) + O_2(g) \)
已知甲、乙兩個反應的反應係數皆已平衡,且甲反應的反應速率小於乙反應的反應速率,小安分析反應後碘離子的量沒有減少。根據以上實驗觀察及結論,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 \( Q > 196 \)
(B) \( Y \) 是 \( IO_3^- \)
(C) \( Z \) 是 \( I^- \)
(D) 甲反應活化能小於乙反應活化能
(E) 雙氧水在此實驗中既是氧化劑,也是還原劑
硫酸根離子濃度的檢測方法如下:首先加入適量的鹽酸使樣品溶液酸化,然後加入氯化銅溶液,會產生白色沉澱,稱重後即可確定樣品所含有硫酸根離子的量。
李同學取得一樣品,依照上述方法得到硫酸銅沉澱,以預先稱重的濾紙過濾,並將濾紙與沉澱物質於已稱重的坩埚內,於烘箱內烘乾,最後再稱沉澱物、濾紙與坩埚的總重,可計算樣品中硫酸根離子的濃度。實驗完成後,發現所測得的結果高於實際濃度,下列哪些可能是造成此誤差的原因?
(A)最後稱重時,濾紙乾燥未完全
(B)樣品溶液中含有不溶的固體雜質
(C)在過濾的過程中,有粉末通過濾紙而流失
(D)尚未加入氯化銅前,在操作過程濾濾出樣品
(E)空坩埚稱重前未完全乾燥,但最後稱沉澱物、濾紙與坩埚的總重時,則是完全乾燥
小華在25℃時,將1毫克的蛋白質分別加到10 mL的純水、0.001 M的鹽酸溶液、0.001 M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得到如下的實驗結果:
(1)無法完全溶解於純水中
(2)完全溶解於0.001 M的鹽酸溶液中
(3)完全溶解於0.001 M的氫氧化鈉溶液中
(4)在電場下,(2)所述溶液中的蛋白質,會向負(-)端移動
(5)在電場下,(3)所述溶液中的蛋白質,會向正(+)端移動
根據上述,下列有關該蛋白質性質的推論哪些正確?
(A)溫度越高,該蛋白質溶解度越大
(B)該蛋白質的溶解度和溶液酸鹼值有關
(C)該蛋白質所需的電荷和溶液的酸鹼值有關
(D)若將(2)與(3)所述溶液等量混合,可能有部分蛋白質析出
(E)溶於0.001 M氫氧化鈉溶液中的蛋白質,其移動速率不隨電場強弱而改變
[題組:第16-17題]
有甲、乙、丙、丁、戊、己等六個前三週期的元素,其相關的性質如表3所示。
表3
| 元素 | 價電子數 | 電負度 | 原子半徑 (pm) |
|---|---|---|---|
| 甲 | 1 | 0.9 | 154 |
| 乙 | 5 | 3.0 | 75 |
| 丙 | 7 | 3.0 | 99 |
| 丁 | 6 | 3.5 | 73 |
| 戊 | 7 | 4.0 | 71 |
| 己 | 1 | 1.0 | 134 |
16 根據表3所提供的資料,下列有關此六個元素的敘述哪些正確?
(A)室溫下,甲可與甲醇反應
(B)乙的第一游離能小於丁的第一游離能
(C)室溫下,丙分子會與水進行氧化還原反應,而丁分子則不會
(D)丁可形成雙原子和三原子兩種氣體分子,其中三原子分子的變長較長
(E)室溫下,丙和戊均可形成同核雙原子分子,且戊分子的沸點比丙分子的沸點高
[題組:第16-17題]
17 此六元素彼此之間可形成不同的化合物,下列相關化合物的敘述哪些正確?
(A)甲與丙可形成離子化合物
(B)乙與丁可形成多種化合物
(C)丁與戊形成的分子化合物中,丁的氧化數可為-1
(D)乙與丙形成的分子化合物,其分子形狀為平面三角形
(E)甲與丁可形成離子化合物,其中丁的氧化數可為-1或-2
[題組:第18-19題]
長期應用抗生素易使細菌產生抗藥性,細菌抗藥性產生的方式可透過本身的基因突變或獲得抗藥性基因,因此開發新類型的抗生素是迫切的課題。有研究指出,分子甲具有殺菌的作用,其結構如圖5所示。
18 下列關於甲的組成與結構之敘述,哪些正確?
(A)共有8個膽胺鍵
(B)僅由α-胺基酸組成
(C)所有的原子皆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甲由8個胺基酸所構成
(E)分子甲由3種不同的胺基酸縮合而成
[題組:第18-19題]
19 研究指出,甲產生殺菌的效果,是透過分子間的作用力,堆疊在細菌的細胞膜上形成規律的結構,如圖6所示。下列關於甲的性質與其堆疊結構物的敘述哪些正確?
(A)甲可形成分子間氫鍵
(B)甲可分別與丙酮、丙酸及丙炔產生氫鍵
(C)甲主要是藉由凡得瓦力互相堆疊
(D)堆疊後的結構物,可形成中空的通道
(E)甲的殺菌作用,可能是影響細菌細胞膜的功能
[題組:第20-22題]
某市因財政困難,停止使用自來水公司的供水系統,改為抽用河流的水,並停止添加金屬腐蝕抑制劑。常用金屬腐蝕抑制劑為磷酸鹽的衍生物,溶於水中所產生的磷酸根(\( \text{PO}_4^{3-} \))會與金屬水管腐蝕出的金屬離子形成離落性體,即為水垢的來源。水垢會附著於管壁表面,減緩金屬水管腐蝕的速度;進而降低水中重金屬的含量。某研究團隊針對該水樣品中的金屬含量進行系統性的檢測,試圖找出水中重金屬與過往的差異。回答下列問題:
20 研究團隊於某住家中收集水樣品,固定水龍頭的出水流量為7.5L/min,在8分鐘內,收集6瓶1升的樣品a~f及6瓶250毫升的樣品g~l,分析各樣品的鉛濃度,結果如圖7所示。根據上述,下列敘述哪些正確?(多選)
(圖中的μg為微克,1微克=1×10^{-6}克)
(A)有4個樣品的鉛濃度高於平均鉛濃度
(B)樣品a~f的鉛濃度皆高於樣品g~l
(C)樣品a~f的鉛含量皆高於樣品g~l
(D)持續出水8分鐘後,可完全降低水中的鉛濃度
(E)若水樣品的密度為1g/mL,有3個樣品的鉛濃度高於40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