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會考國文 > Page 11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17

祖可〈小重山〉:「誰向江頭遺恨濃?碧波流不斷,楚山重。柳煙和雨隔疏鍾。黃昏後,羅幕更朦朧。 桃李小園空。阿誰猶笑語,拾殘紅。珠簾捲盡夜來風。人不見,春在綠蕪中。」關於這闋詞的分析,下列何者最恰當?

(A)上片押平聲韻,下片轉押仄聲韻
(B)上片寫景抒情,下片敘事兼論理
(C)「碧波流不斷」將「遺恨濃」具體化
(D)藉由「綠蕪」來反襯「桃李」的豔冶

答案

「碧波流不斷」以流水不斷比喻遺恨綿長,將抽象情感具體化。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18

皎然〈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廡。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根據本詩,作者此次訪友之行曾看見下列何者?
(A)荒蕪的農地
(B)盛開的菊花
(C)歸來的鴻漸
(D)鴻漸的鄰居

答案

詩中「欲去問西家」表明作者曾向鄰居詢問友人去向。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19

下列文句中的詞語,何者使用最恰當?
(A)這部電影的戰爭場面逼真,其慘烈不可名狀
(B)他表面上雖然毫不在乎,但心裡卻不以為意
(C)他的心情不言而喻,大家都不知他是喜是怒
(D)長官對此事不置可否,讓下屬有明確的方向

答案

「不可名狀」形容無法用言語形容,符合戰爭場面的慘烈。其他選項矛盾:「不以為意」與「心裡」衝突,「不言而喻」與「不知」矛盾,「不置可否」與「明確」矛盾。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20

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劉基言:「善長勸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汝,汝竟為之言耶?吾將相汝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東小木為之,且立覆。」

關於文中人物的敘述,下列何者最恰當?
(A)太祖因多次陷害劉基而心存愧疚
(B)太祖想以李善長替代劉基為丞相
(C)劉基認為李善長調和諸將就像東小木
(D)劉基認為李善長比自己適合擔任丞相

答案

太祖說「吾將相汝矣」表明想讓劉基為相,劉基以「易柱需大木」比喻自己不堪此任。答案需判斷人物意圖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21

世界盃足球賽在16強賽到4強賽之間採單淘汰制(輸一場即遭淘汰),根據這張賽程表推判,下列結果何者最可能出現?

冠軍 亞軍 季軍
(A) 阿根廷 巴西 英格蘭
(B) 荷蘭 波蘭 澳大利亞
(C) 法國 西班牙 葡萄牙
(D) 克羅埃西亞 摩洛哥 塞內加爾
答案

根據賽程表對陣關係,需判斷哪些隊伍可能在冠軍賽、季軍賽相遇。答案需符合單淘汰賽制邏輯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22

安邑里巷口有賣餅者,吾每早過戶,未嘗不聞其歌。一日,召之與語,貧窘可憐。因與萬錢,令多其本,日取餅以償之。欣然持錢而去。後過其戶,則寂然不聞誕歌之聲。及呼乃至,謂曰:「爾何輕歌之遽乎?」曰:「本流既大,所謀益增,不暇唱曲矣。」

關於文中的「吾」與賣餅者,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 「吾」喜歡吃賣餅者的餅,日日光顧
(B)賣餅者生意資本擴增後,工作更繁忙
(C) 「吾」喜歡賣餅者的歌聲,勸他以此招攬生意
(D)賣餅者經濟狀況改善之後,就不想再繼續賣餅

答案

賣餅者說「本流既大,所謀益增,不暇唱曲矣」表明資本擴大後業務繁忙,無暇唱歌。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23

「今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高城深塹。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子之。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遠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當也。」關於文中「遠卒守塞」、「募民屯戍」的比較,下列何者最恰當?

遠卒守塞 募民屯戍
(A)駐地的久暫 久居 一歲而更
(B)獲得的福利 室屋、田器 冬夏衣、廩食
(C)對地勢的了解 熟習 不熟習
(D)對胡人的心態 畏懼 不畏懼
答案

文中「遠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說明遠卒對地勢不熟且畏懼胡人。募民屯戍則為常居者,應更熟悉地勢。答案需對照文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24

「世傳《碧雲騾》一卷為梅聖俞作,皆歷詆慶曆以來公卿隱過,雖范文正亦不免。議者遂謂聖俞游諸公間,官竟不達,懇而為此以報之。君子成人之美,縱使萬有一不至,猶當為賢者諱,況未必有實。聖俞賢者,豈至是哉?後聞之,乃魏泰所為,嫁之聖俞也。此豈特累諸公,又將以誣聖俞?歐陽文忠《歸田錄》自言不記人之過惡,君子之用心當如此也。」下列何者最符合本文的觀點?
(A)范文正也曾揭發公卿的過錯
(B)《碧雲騾》應非梅聖俞所作
(C)魏泰因官運不亨而怨懟梅聖俞
(D)《歸田錄》反對替賢者隱諱的筆法

答案

文中「後聞之,乃魏泰所為,嫁之聖俞也」明確指出《碧雲騾》非梅聖俞所作。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25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25~26題:

高二的外孫跟我說了一顆蛤蜊的故事。
這蛤蜊竟然有名字,叫「明」。明是隻北極圓蛤,目前已知最長壽的多細胞動物,活了超過五百年,科學家推估其出生於明朝,於是命名「明」。孫子再三強調:「據說,北極海底,隱藏著比明更老的蛤蜊!」

我也講了另一種蛤蜊的故事給他聽。

在外孫這年紀時,我跟著母親上山下海做各種勞動計生活。那個年代,累得不得了時,抬頭一看,發現大家都辛苦,也就不會覺得自己特別苦。諸多體力活中,我最喜歡到海邊挖「公呆」。

牠們喜歡成群生活在淺灘,若有動物接近,會一起噴水警示。這樣做或許能嚇走水鳥,但正好讓人發現位置,勢眾又跑不快,是不是蛤蜊呆?所以被人叫做公「呆」。

公呆不只呆,還很懶,總是攤平在爛泥表面,只求有層薄土蓋得住殼就好,又動不動就噴水虛張聲勢,更容易被發現。檢拾公呆不須花太多力氣,唯一要注意的是,公呆殼很薄,文蛤開殼後像石頭,碰撞也不太會破損,但公呆殼用兩根手指一捏就碎裂,所以牠開上的動作要小,輕輕翻開土後再慢慢撿就好。

「外婆,讓人這樣撿,很快會絕種!」講環保的一代不滿地抗議。
「你以為所有蛤蜊都像那隻明,能活五百年?公呆本就活不過一年,秋天一到,天氣一冷,沒被吃掉,牠們也成群成群死掉,全變成白殼骨。」

孫子說:「外婆,公呆不是因為懶惰而不潛得更深來保護自己,牠們實在是殼太薄,承受不了壓力,才會攤平在淺灘上!反正一輩子也沒多長,一起躺好晒晒太陽,還能趁活著時,享受一點溫暖和陪伴。要是像明一樣,活在冰冷的北極深海裡,公呆們應該是受不了的。」

果然在躺半年代裡,更容易理解躺平生物。

——改寫自毓秀〈公呆〉

根據本文,下列關於公呆的敘述何者最恰當?
(A)若移至深海生活,可以延長生命
(B)噴水嚇阻敵人,反而暴露藏身處
(C)閉殼後像石頭,碰撞也不易破損
(D)群體死亡前,會一起躺平晒太陽

答案

公呆噴水警示反而暴露位置,符合文中描述。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26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關於本文的寫作分析,下列何者最恰當?
(A)以祖孫對話暗示不同世代價值觀的差異
(B)以作者童年拾蛤經驗抒發對親人的懷念
(C)藉北極圓蛤明彰顯生態永續發展的重要
(D)藉公呆的形象比喻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

答案

祖孫對公呆生活方式的不同解讀,反映世代價值觀差異。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