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29題到第31題]
乙劇本畫線處的文句,最無法呼應甲文中哪一項視覺化寫作的要素?
(A)場景外觀
(B)場景事件
(C)角色外貌
(D)角色行動
會考114國文
114會考國文試題_32
[題組:第32題到第33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2~33題:
這個社會非常擔心沒有錢,所以實體化成一個「別人」,來問我們現在到底賺多少錢,將來能賺多少錢。問這些問題的人未必心裡有個數,知道多少錢叫做足夠。他們並不關切生活品質、工作熱忱、自我實現、健康狀態、人生信念,這些無形價值能不能在金錢天秤上等價換算,一心只想問出個金額,好與其他四處蒐羅而來的金額比大小。巨大的金額令他們心生美嫉,微薄的金額則引發他們的焦慮,並且順手潑進我們對未來的樂觀盼想。賺錢需要付出的代價從來都不便宜,要把「夠」放在哪個金額上,或許很難決定,但是出賣自我、夢想、健康、幸福、信念,到了「夠」的時候,沒有人能不說夠。
——江鶴《俗女養成記》
根據本文,那些人不停追問他人到底賺多少錢,其原因最不可能是下列何者?
(A)對貧窮的恐懼
(B)對未來想像的單一
(C)重視良好的生活品質
(D)認為工作的意義只在金錢
114會考國文試題_33
[題組:第32題到第33題]
根據文意脈絡,畫線處文句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充分的實現自我
(B)不再與他人比較
(C)賺取足夠的金錢
(D)犧牲已到達極限
114會考國文試題_34
[題組:第34題到第35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4~35題:
包裝袋裡的空氣比洋芋片多?盒內的數片變少了?這都不是你的錯覺,廠商這種「價格不變、分量減少」的「縮水式漲價」策略已重出江湖。近來許多商品以「偷斤減兩」的方式變相漲價,從衛生紙、早餐數片到貓罐頭都有。
某些品牌為了避免顧客看到售價上漲,採用「縮水式漲價」,讓顧客支付一樣的價格,但產品內容變少。甚至以更極端的手法「剋扣式漲價」,表面上價格不變,產品品質卻下降。
調查發現,62%受調者表示,如果採用縮水式或剋扣式漲價,他們可能停止購買該產品,比單純漲價的反應還激烈。與其再繼續使用變腳的漲價方式,一些企業選擇走另一條路,比如:推出銅板價格的小包裝新品項,或是用搭售方式,讓消費者誤以為買到更便宜的產品。如此一來,消費者不易與原先的價格比較,也就緩和了抗拒購買的心理。
——改寫自《商業周刊》
根據本文,下列店家的說明何者最不可能是「縮水式漲價」?
114會考國文試題_35
[題組:第34題到第35題]
根據本文,消費者對企業選擇的「另一條路」較不抗拒的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 較可感受廠商回饋的誠意
(B) 較符合實際上的使用需求
(C) 較能與同類產品產生區隔
(D) 較難直觀察覺價格的改變
114會考國文試題_36
[題組:第36題到第37題]
五代十國是指唐亡後至宋建國前,在各地分立興亡的諸國。當時北方有五個政權遞趨的王朝,稱為「五代」。南方有十個並存的國家,稱為「十國」。以下短文是根據這樣的時代背景論述,請閱讀並回答36~37題:
南唐 後主 李煜跪在明德樓前,白衣素袍,向宋太祖 趙匡胤歸降時,內心肯定百感交集。他想過以後的歷史,怎麼寫他嗎?《舊五代史》直接把十國裡凡稱帝的都貶為「僭偽列傳」,南唐當然也逃不了。《新五代史》稍稍客氣,但也僅以「世家」定位。《舊五代史》南唐部分只寫到烈主 李昇、中主 李璟,並沒有後主 李煜。《新五代史》雖提及李後主,但入宋的部分不寫。
為何新、舊《五代史》如此定位?這就必須了解中國史家重視傳統王朝興替的「正統情結」。趙匡胤是借「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當上皇帝,其政權正當性,乃繼承北方中原的政權更替。以此史觀來看,唐朝滅亡後在中原相繼更迭的北方政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便被視為正統,其他政權則被視為僭越。
然而紛亂的五代十國,主戰場就在北方中原。五代國祚最短的是後漢,三年多換了兩個君主。最長的是後梁,十七年四個皇帝。何況,五代王位之爭,經常是血腥暴力、骨肉相殘,朝廷難有建樹,更談不上人文建設、經濟民生。
「君王唯兵強馬壯者得之」,五代帝王幾乎沒幾位是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反倒是十國裡的南唐前後維持近四十年,只經歷三個皇帝,沒有繼承權的紛亂,政權相對穩定。且南唐三位國君都重視文教,珍藏圖書,蒐羅書畫,建立教坊,網羅畫師,一時之間南唐成了文化重鎮。宋朝雖然滅了南唐,可是汴京皇城裡的文化資產,有多少是來自南唐啊!——改寫自蔡詩萍《李後主事件簿》
關於文中新、舊《五代史》對南唐君主的記載,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舊五代史》記錄李昇,是因為認同他的正統地位
(B)新、舊《五代史》都不肯承認南唐君主的帝王身分
(C)南唐君主在《舊五代史》的定位比在《新五代史》高
(D)《新五代史》不承認北方政權,故未提及李後主入宋
114會考國文試題_37
[題組:第36題到第37題]
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最接近作者的觀點?
(A)應該重視王朝興替的「正統情結」
(B)北方政權相對穩定,有利於人文建設
(C)肯定李氏三代重視文教,對文化的貢獻
(D)趙匡胤借「陳橋兵變」稱帝,是為僭越
114會考國文試題_38
[題組:第38題到第39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8~39題:
公子光之父曰吳王 諸樊。諸樊弟三人:次曰餘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子札。諸樊知季子札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於季子札。諸樊既死,傳餘祭。餘祭死,傳夷昧。夷昧死,當傳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吳人乃立夷昧之子僚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嫡嗣,當立。」
——改寫自司馬遷《史記》
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文中人物的親屬關係示意圖?
114會考國文試題_39
[題組:第38題到第39題]
根據本文,公子光最無法接受誰擔任吳王?
(A)餘祭
(B)夷昧
(C)季子札
(D)僚
114會考國文試題_40
[題組:第40題到第42題]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40~42題:
日前令郎訪達,出手筆並石月屏為贈,捧玩不勝愧喜。比來,數於都下朋從處見此屏,觀其天質圖瑩,非刻非繪,如秋高氣清,迥然在望,信乎天地之異氣、山澤之殊寶也。素心悅之,無從可得,豈意一旦不煩懇請,坐致握中。性本疏野,雅叶所欲,雖受文錦十純,白璧百雙,在光之愚,未為重賜。俗故忽忽,久不遑修謝,尤增悚懼。令郎注官;甚便,想加慰喜,未期接侍,倍希珍厚。
——改寫自司馬光〈答薛毓州謝石月屏書〉
根據文意脈絡,下列「」中的詞語,何者替換後意義仍相同?
(A) 日前「令郎」訪達:令尊
(B) 「比來」,數於都下朋從處見此屏:近來
(C) 豈意「一旦」不煩懇請:剎那
(D) 「俗故」忽忽:老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