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4題

14-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4-15題。

子思見老茉子,老茉子問穆公將相子思,老茉子曰:「若子事君,將何以為乎?」子思曰:「順吾性情,以道輔之,無死亡焉。」老茉子曰:「不可順子之性也,子性剛而微不肖,又且無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故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聽,則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聽,則亦不能事君,所謂無死亡也。」老茉子曰:「子不見夫當乎?雖堅剛,卒盡相摩;舌柔順,終以不弊。」子思曰:「吾不能為吾,故不能事君。」(《孔叢子·抗志》)

關於子思「不能事君」的原因,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不能順己性情
(B)不願患忠枉死
(C)無法為民喉舌
(D)難以道行言聽

[單選題]
答案

子思主張「順吾性情,以道輔之」,若道不行則不事君,故(A)「不能順己性情」與其主張相反,為錯誤敘述。(B)(D)符合其論點。(C)「為民喉舌」文中未提及。故錯誤選項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20題

閱讀下列二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功名之士,決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
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庵大雅之響。故陶潛多素心之語,李白有遺世之句,杜甫與「廣度萬間」之願,蘇軾師「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類,皆應聲而出。(葉燮《原詩》)

乙、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一代之文治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遣此語。今且千載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為詩,可乎?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李、杜之詩所以獨高於唐人者,以其未嘗不似,而未嘗似也。如此者,可與言詩也已矣。(顧亭林《日知錄》)
(A)甲文主張詩歌是作者主體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可虛構造作
(B)乙文主張創作既要接續傳統,又要開創出自我獨特的面貌
(C)甲文著重文學與時代的關聯,乙文留意作品與情志的聯結
(D)乙文論及李白與杜甫詩作,皆著眼於二人雄渾高遠的詩境
(E)乙文皆主張詩文本於心性,故當先涵養心性後再專研詩藝

[多選題]
答案

(A)符合甲文「詩是心聲」之論。(B)符合乙文「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C)甲文重情志與人格,乙文重時代演變與創新。(D)乙文論李杜著眼於「未嘗不似,而未嘗似」的創新精神,非僅詩境。(E)乙文未強調先涵養心性。故正確選項為(A)(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3題

12-14為題組
依據上文,最符合韓愈對「學習」看法的是:
(A) 只要有心一定能聞道,學習永遠不嫌遲
(B) 智慧之別會影響學習,故聞道有先有後
(C) 學無止境,自少至長都應該精進地學習
(D) 尊重專業,擇師學習不需計較身分年齡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強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主張學習應尊重專業,不分貴賤長少,故(D)最符合。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5題

15-16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5-16題。

在發現澳洲之前,當世界的人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想法其實沒有錯,因為它和實證現象完全吻合。但只要一隻黑天鵝,便足以讓一個基於白天鵝被看到千萬次所形成的認知失效。

出乎意料的黑天鵝事件,說明了人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往往有其侷限。人們無力預測黑天鵝事件,也顯示了人們無從預測歷史發展。但黑天鵝事件發生後,人們又會設法賦予它合理的解釋,好讓它成為更可預測的。因此,許多學說總在黑天鵝事件後出現。

雖然令人難以置信的黑天鵝事件經常衝擊現有的局勢,但我們如果願意反知識操作,或許可以從中僥倖獲利。事實上,在某些領域——例如科學發現和創業投資,來自未知事件的報酬非常大。發明家和企業家往往注意雜毛蒜皮的小事,並在機會出現時認出機會。(改寫自 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前言》)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是:
(A) 黑天鵝事件向來離奇,人類的經驗難以理解
(B) 留意細微徵兆,有助於防範黑天鵝事件發生
(C) 投資致富的關鍵,便是懂得避開黑天鵝事件
(D) 科學研究若出現黑天鵝事件,可能翻轉知識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提到黑天鵝事件能顛覆原有認知,且在科學發現等領域可能帶來巨大報酬,故(D)「科學研究若出現黑天鵝事件,可能翻轉知識」符合作者看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1題

21-2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1-24題。

陶醉於田園的陶潛,是否曾為他決定隱居後悔過?是否有時候也想過另外一種生活?清代以降的批評家已開始質疑陶潛作為一個隱士的「單純性」——詩人襲自珍就把陶潛當成有經世抱負的豪傑之士,可與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相比擬:「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浮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榮甫一分騷。」很顯然,襲自珍並沒有把陶潛當作一個平淡的人。對襲氏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陶潛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有出仕的凌雲之志卻扼腕而棄之——因為生不逢時。

其實早在唐代,詩人杜甫便已經對陶潛作為一個恬然自樂的隱士形象提出質疑。杜甫在其〈遺興〉一詩中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根枯槁。」
學者李華認為杜甫所要傳遞的訊息是:「陶淵明雖然避俗,卻也未能免俗。何以知之?因為從陶潛詩集來看,其中很有根自己一生枯槁之意。」李華將杜甫詩中的「枯槁」解作「窮困潦倒」是很有理由的,因為陶潛〈飲酒〉第十一首用了同一個詞來形容孔子得意門生顏回的窘迫:「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望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後世名,一生亦枯槁……」。我們自然可以聯想到當杜甫試圖揭開清貧隱士陶潛的面具時,實際上也是自我示現。滿起龍在評解杜甫〈遺興〉時,便指出:「嘲淵明,自嘲也。假一淵明為本身象贊」。由此,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杜甫詩作中一再提到陶潛。而實際上,杜甫正是第一個將陶潛提升到文學經典地位的人。

然而在過去的數世紀內,批評家一直誤讀杜甫,或者可以說是對杜甫解讀陶潛的誤讀。由於批評家常將「枯槁」解作「風格上的平淡」,自然而然會認定杜甫以其〈遺興〉一詩來批評陶潛的詩風。這種誤解導致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詩叢〉中以為「子美之不甚喜陶詩,而恨其枯槁也」。後來朱光潛也沿襲了胡應麟的說法。這一有趣的誤讀實例證實了:經典化的作者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流程中,是讀者反饋的產物。(改寫自孫康宜〈揭開陶潛的面具〉)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襲自珍對陶潛看法的是:
(A) 陶潛一生固窮守節,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
(B) 陶潛與屈原、諸葛亮相同,均懷有濟世之志
(C) 陶潛才德堪比諸葛亮,竟自甘於平淡,令人惋惜
(D) 陶詩風格平淡,實受〈榮甫吟〉、〈離騷〉影響

[單選題]
答案

襲自珍詩「陶潛酷似臥龍豪」、「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榮甫一分騷」將陶潛比作諸葛亮(臥龍),並指出其詩不純平淡,實有屈騷(屈原)般的濟世之志,故(B)符合。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9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剛開始累積一塊錢、兩塊錢……時,我們很容易說出這筆錢的數目,但當它應大到某一時點,便突然有了新的名稱——資本,這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我將從「壹」到「多」的想法帶進報紙副刊和書籍的編輯工作。譬如出版書系,從「類型開展」起步,最終將可躍升到「領域占有」。一本《縱橫爭霸本》孤零零地上市,和將它納入「實用歷史書系」,哪個生命力長遠?又如副刊總會刊登新詩,但所用版面很小,受詩者每樣其零星。於是我在主編某地區想報紙副刊時,便特別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以整塊版面推出報紙副刊「有史以來第一份詩雜誌(刊中刊)」,這是大報副刊主編不敢做的。我以一年為期,懇記四位詩人出任每一季的主編,把不定期選刊的一首首小詩,改成在每月月底集中織成一幅詩篇。在副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同性質文稿由「壹」而「多」,反而別具一格,甚獲好評。(改寫自周浩正〈壹與多〉)
(A)「壹」意謂專精於本業,「多」意謂多元化發展
(B)「壹」雖然單薄,其特色有時比「多」來得顯著
(C)在有限資源下,「壹」與「多」之間須尋求平衡
(D)由「壹」而「多」,易提高領域占有與品牌辨識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章核心觀點的歸納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作者提出的「從壹到多」策略及其效果。
作者以資本累積的「量變到質變」為喻,說明在編輯工作中,將零散、單一(壹)的內容,透過系統性的整合與集中呈現(多),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實現「領域占有」並提升品牌辨識度。例如將零星詩作集中成「詩雜誌」刊中刊,將單本書納入書系。
(A)錯誤。文中「壹」指零散、單一的狀態,「多」指系統性整合與規模化,非指專業化與多元化。
(B)錯誤。文中並未比較「壹」與「多」的特色顯著度,而是強調由「壹」整合成「多」能創造更大價值。
(C)錯誤。文中重點在「由壹而多」的轉化策略,而非在兩者間尋求平衡。
(D)正確。符合作者透過系統化整合(由壹而多)以達到「領域占有」和提升品牌辨識度的核心觀點。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5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觀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秘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言評論性文字的理解,並找出與作者觀點不符的選項。
(A)符合。作者認為「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並批評許多名人遊記只是「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可見他將便遊、群遊、淺遊歸於此類。
(B)符合。文中明確指出「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且作者佩服之處在於邊疆之遊的「精詳」與「真實」。
(C)符合。文中提到「記文排日編次」說明按日期記錄,「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說明其真實,並總結「服其精詳」、「多其真實」。
(D)不符合。文中明確說徐霞客的遊記是「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不多其博辨」,即不靠華麗辭藻和曲折筆法,而是以真實、精詳取勝。他揭露山川奇祕靠的是親身探索與詳實記錄,而非「華藻曲筆」。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3

關於科學工作者和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差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文學藝術工作者敬重前輩大師,科學工作者通常不然
(B)科學工作者追求以「物」取代「人」,文學藝術工作者通常不然
(C)科學工作者注重「創造物」的客觀考證,文學藝術工作者通常不然
(D)文學藝術工作者留意「創造者」的創作心靈活動,科學工作者通常不然

[單選題]
答案

(A)錯誤。文中未比較敬重與否,而是關注點不同。
(B)錯誤。科學工作者並非「追求」以物代人,而是學科特性導致關注點在成果而非創造者。
(C)正確。科學注重「創造物」(理論、發現)的客觀性;文學藝術則更關注「創造者」及其心靈。
(D)片面。文學藝術確實留意創造者,但科學工作者也並非完全不留意,只是學科重心不同。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7

上文以「我們都是青少年」作為篇名的理由,最可能是:
(A)老演員逝去的青春因杜麗娘而被喚醒,觀眾內心的青春悸動也甦醒過來
(B)舞臺時空虛實相生的效果,讓觀眾得以一代一代延續杜麗娘的青春綺夢
(C)《牡丹亭》的青春特質不分你我,可藉由戲劇的感染力開拓新的觀眾群
(D)《牡丹亭》藉杜麗娘遐魂,召喚演員與觀眾靈魂裡不曾有過的青春情懷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符合作者描述老演員演出時「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以及表演讓觀眾感同身受的意境。
(B)錯誤。未緊扣「我們都是」的共鳴感。
(C)錯誤。偏離文中對青春記憶喚醒的描寫。
(D)錯誤。文中強調的是「不曾死去」的青春,而非「不曾有過」。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33

依據上文,今日世風之弊在於:
上蔡先生云:「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處。今之士大夫何足道,真能言之鸚鵡也。」
朱文公曰:「今時秀才,教他說廉,直是會說廉;教他說義,直是會說義。及到做來,只是不廉不義。」此即能言鸚鵡也。夫下以言語為學,上以言語為治,世道之所以日降也。而或者見能言之鸚鵡,乃指為鳳凰、鴛鴦,唯恐其不在靈囿間,不亦異乎!(羅大經《能言鸚鵡》)

(A)禁養珍禽,玩物喪志
(B)模仿剽竊,寡廉鮮恥
(C)蔽於表象,不辨虛實不務隱隱
(D)器識福祿,唯學鸚鵡不慕鳳凰

[單選題]
答案

(A)錯誤。禁養珍禽是比喻,非實指。
(B)錯誤。文中批評的是言行不一,非模仿剽竊。
(C)正確。文中批判世人只重表面言辭(能言),不辨內在實質(不行),且不務根本(隱,指內在德行)。
(D)錯誤。偏離文中對「言行不一」的核心批判。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