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12

關於下文陶、馬二人的對話,敘述最適當的是:
陶一日謂馬曰:「君家固不豐,僕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為常?為今計,賣菊亦足謀生。」馬素介,聞陶言,甚鄙之,曰:「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離為市井,有辱黃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為貪,賣花為業不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聊齋誌異·黃英》)
(A)陶以馬未能安貧為恥
(B)馬希望陶能自食其力
(C)陶與馬商議賣菊維生
(D)馬怕家貧而有辱於陶

[單選題]
答案

(C)正確。陶提議賣菊謀生,馬認為此舉庸俗。
(A)錯誤。是馬認為陶應安貧
(B)錯誤。馬反對賣花謀生
(D)錯誤。馬是覺得賣花辱沒菊花高雅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13

關於詩中石蒼舒之「病」,敘述最適當的是: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恍令人愁。我曾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消百憂。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節錄自蘇軾〈石蒼舒醉墨堂〉)
(A)石蒼舒醉心翰墨成疾仍不改其樂,蘇軾擔心他過度沉迷而招禍
(B)石蒼舒嗜書與柳子嗜土炭如珍釐之病,蘇軾認為皆蘊不遇之憾
(C)蘇軾好書藝而與石蒼舒同病,但自慚不及石神速,故開卷惝恍
(D)蘇軾消遣石蒼舒病重難癒,意在稱美其癡迷書藝而能逍遙自樂

[單選題]
答案

(D)正確。蘇軾以幽默口吻稱石蒼舒嗜書如病,但實為稱讚其從書法中獲得至樂。
(A)錯誤。蘇軾並未擔心招禍
(B)錯誤。未提及不遇之憾
(C)錯誤。蘇軾自認同好,非自慚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寫試題-03


(陶潛)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南史.隱逸.陶潛傳》)

 


飯後,眾人各自有事離去,留下貞觀靜坐桌前獃想。她今日的這番感慨,實是前未曾 有的。 阿啟伯摘瓜,乃她親眼所見。今早,她突發奇想,陪著外公去巡魚塭,回來時,祖孫 二人,都在門口停住了,因為後門虛掩,阿啟伯拿著菜刀,正在棚下摘瓜,並未發覺他們, 祖孫二個都閃到門背後。貞觀當時是真愣住了,在那種情況下,是前進呢?抑是後退?她 不能很快作選擇。 然而這種遲疑也只有幾秒鐘,她一下就被外公拉到門後,正是屏息靜氣時,老人家又 帶了她拐出小巷口,走到前街來。 貞觀人到了大路上,心下才逐漸明白:外公躲那人的心,竟比那偷瓜的人所做的遮遮 掩掩更甚! 貞觀以為懂得了外公的心意:他怕阿啟伯當下撞見自己的那種難堪。 事實上,他還有另一層深意,貪當然不好,而貧的本身沒有錯。外公不以阿啟伯為不 是,是知道他家中十口,有菜就沒飯,有飯就沒菜。(改寫自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分別說明陶潛對於人子、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善意。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非選擇題]
答案

甲文陶潛之善意:他送勞力給兒子協助家務,並特意叮囑「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展現其將僕役視如己出的平等關懷與仁厚之心,善意體現在尊重與善待。
乙文外公之善意:他發現阿啟伯偷瓜,非但未當場揭發,反而刻意迴避,其心意一是避免阿啟伯當下難堪,二是體諒其家貧(「有菜就沒飯」)的處境,善意體現在寬容理解與維護對方尊嚴。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臨江仙〉)

 


山居中的恬靜最使人心生歡喜,覺得充滿了幸福。但這種感覺完全是屬於我個 人私己的,難以和他人分享。當深夜沉寂,偶爾會有一部卡車從山腰轟隆急馳而過, 聲音在峽谷間響應激盪,久久停留,我往往就會從安寧的心緒中驚覺過來。車上至 少有一個聚精會神在奔波的人,重山曲流外就是苦樂混合著沸騰的紅塵,那裡面也 有著我的妻女和親友,而我卻一個人上山來獨自享受清靜。那麼,我的幸福是不是 純由逃避式的懶散得來的呢?山居只是自己刻意經營的一種看似空靈其實奢侈的 生活?心安理得會不會是虛幻而脆弱的? 至少,我不希望如此,因為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陳列《地上歲月‧山中書》)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甲文中,蘇軾面對夜闌風靜,意欲「小舟從此逝」,遠離塵世;乙文中,陳列則從山居中的恬靜,興發「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情思,二者顯然不同。請以「靜夜情懷」為題,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寫一篇文章抒發你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靜夜情懷」為題,並連結蘇軾或陳列的體悟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選擇:開篇點出靜夜常能引發人深沉的思考與情感。說明你將主要連結甲文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超脫嚮往,或乙文陳列「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塵世眷戀,作為你文章情感基調的參照。
2. 靜夜體驗描寫:細緻描繪一個或多個令你印象深刻的靜夜場景。可從環境著手:如月色、星光、晚風、夜燈、萬籟俱寂或細微聲響。再轉向內心:靜夜中思緒如何沉澱、紛擾如何暫歇、感官如何變得敏銳。描述時融入具體的感官細節,營造靜謐氛圍。
3. 情懷抒發與連結:這是文章核心。闡述在這樣的靜夜中,你產生了怎樣的情懷與思考。
- 若連結蘇軾:可抒發對現實束縛(「長恨此身非我有」)、世俗奔波(「營營」)的疲憊與厭倦,進而萌生暫時逃離、尋求精神自由與心靈歸宿(「江海寄餘生」)的渴望。談論靜夜如何成為你暫時卸下重擔、安頓心靈的空間。
- 若連結陳列:可抒發在享受靜夜獨處的安寧與幸福時,內心同時湧起的對紅塵人世、家人親友的牽掛與責任感。探討個人清靜與人間情緣的平衡,靜夜如何讓你更清晰地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堅定「根本用情處」就在人間煙火之中。
4. 體悟與總結:總結靜夜之於你的意義。它或許是洗滌心靈的驛站,或許是認清所愛的鏡子。透過對蘇軾或陳列體悟的參照與自身經驗的印證,表達你對生活、對自我、對世界的獨特感悟,完成「靜夜情懷」的書寫。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從上文對話中約略可以看出福爾摩斯、華生不同的生活態度,請分析二人的差異,並說明你比較傾向哪一種。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非選擇題]
答案

從對話中可見福爾摩斯與華生展現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福爾摩斯代表「理性效率主義」:他精於計算機會成本與邊際效益,追求決策的最優化(如總支出最低、省時美味)。他冷靜、客觀,甚至帶點功利色彩,認為直接捐款比情感式節省更能解決問題(非洲飢童)。其生活核心是邏輯與效率。
華生則代表「情感體驗主義」:他重視過程中的個人感受與情感價值,如享受親手製作三明治的樂趣,並對食物浪費有直接的情感不適(想到非洲飢童)。他的選擇常基於習慣、直覺與道德情感,而非純粹的效益計算。其生活核心是體驗與情感連結。

我個人較傾向於華生的態度,但認為需融入福爾摩斯的理性長處。純然的理性計算雖高效,但可能使生活過於機械化,失去人情味與過程中的樂趣。華生對親力親為的享受、對浪費的情感不忍,展現了人性中溫暖、同理的一面,這些是構成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元素。然而,在資源有限或重大決策上,適度借鑑福爾摩斯的理性分析,能避免因情感或習慣導致的非理性浪費。因此,理想的生活態度應是在華生的情感基礎上,輔以福爾摩斯的理性視角,在感性与理性間取得平衡,既享受過程的溫度,也追求決策的智慧。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2

12-13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13題。

難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抬一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非真,自嗚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嘍。(張岱《陶庵夢憶.自序》)

12.依據上文,關於張岱撰《陶庵夢憶》,敘述最適當的是:
(A)內容是對五十年人生的回憶
(B)對信手拈來的寫法感到欣喜
(C)常於深夜寫書,至雞鳴破曉時才肯擱筆
(D)早年已悟繁華如夢,遂於書中深自懺悔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顯示內容是對五十年人生的回憶。(B)錯誤:文中無提及寫法;(C)錯誤:僅提及「雞鳴枕上」非寫作時間;(D)錯誤:懺悔是寫作時的心境,非早年已悟。
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4

14-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4-17題。
甲 一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長,是故咳唾珠玉,誦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墮聰明,而有志竟成者也。若夫銀鉤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千人共仰,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乙 茲就詞章論,世多警女子之作,大抵裁紅刻翠,寫怨言情,千篇一律,不脫閨人口吻者。予以為抒寫性情,本應各如其分,惟須推陳出新,不褻窠臼,尤貴格律雋雅,情性真切,即為佳作。詩中之溫、季,詞中之周、柳,皆以柔豔擅長,男子且然,況於女子寫其本色,亦復何妨?(呂碧城〈女界近況雜談〉)
14. 依據甲文,關於作者自述「莫自知其鳩拙云爾」的心態,最不可能的是:
(A)無法預先了解後人對自己畫作的評價,也就不在意任何評論
(B)既然有志於丹青之道,總要努力以赴,愚拙與否便毋須介懷
(C)只能利用相夫教子以外的時間從事創作,故自婉言技巧尚拙
(D)以率意塗抹謙稱自己的畫作,凸顯想要創作的欲望非常強烈

[單選題]
答案

「莫自知其鳩拙云爾」是自謙之詞,表達作者雖自認笨拙但仍堅持創作。(A)錯誤:文中未提及不在意後人評價;(B)正確:表達努力以赴的心態;(C)正確:說明創作時間有限;(D)正確:顯示創作欲望強烈。
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9

18-19為題組。

19.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人物對獻馬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A)芮季和榮夷公相同,都想從芮伯那裡獲得一匹良馬
(B)榮夷公和周厲王相同,都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
(C)榮夷公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隱藏了其他的良馬
(D)芮季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之舉使王想得更多馬

[單選題]
答案

芮季預言獻馬會招禍,君子也認為芮伯明知王貪婪還獻馬是過錯,兩人都認為此舉會引發更多貪求。(A)錯誤:芮季是勸阻非求馬;(B)錯誤:周厲王未表達看法;(C)錯誤:君子未說芮伯隱藏馬匹。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7

關於下文「做菜」與「作文」之間的譬喻,說明最適當的是:
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糞湯,童而習之,故擅長也。漢詩滿人,滿詩漢人,各用所長之菜,轉覺入口新鮮,不失邯鄲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討好。漢詩滿人用滿菜,滿詩漢人用漢菜,反致依樣葫蘆,有名無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矣。秀才下場,專作自己文字,務極其工,自有過合。若逢一宗師而舉仿之,逢一主考而舉仿之,則擬皮無真,終身不中矣。(袁枚《隨園食單》)
(A)學做料理須知各地菜餚特色,習文當須辨宗門流派
(B)做菜須向前輩方家學習以精進,為文當須追摹宗師
(C)漢人未自幼學習而做不好滿菜,學寫文章亦宜趁早
(D)料理講究發揮個別的特長,作文亦以呈顯本色為尚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強調「各用所長之菜」、「專作自己文字」,反對「依樣葫蘆」、「摹仿」,主張發揮本色特長。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18

18-2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8-20題。
李大參政罷政歸鄉里時,某年二十矣。時時來訪先君,劇談終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陽」,憤切慨慷,形於色辭。一日平旦來共飯,謂先君曰:「聞趙相遇嶺,悲憂出涕。僕不然,論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耶!」方言此時,目如炬,聲如鐘,其英偉剛毅之氣,使人興起。後四十年,偶讀公家書,雖徒海表,氣不少衰,叮嚀訓誡之語,皆足垂範百世,猶想見其道青鞋布襪時也。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澤陸某題。(陸游《跋李莊簡公家書》)
關於文中李參政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少年得志,但因個性耿介,二十歲便罷政而歸鄉里
(B)常至陸游家,議論秦朝暴政虐民、聚斂咸陽的史事
(C)雖貶謫海表而坦然赴任,未嘗悲憂,英氣絲毫不減
(D)訓誡陸游之言響若鐘鳴,示現剛毅氣節,令人激昂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描述李參政被貶時「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四十年後家書中「氣不少衰」,顯示其坦然面對貶謫,英氣不減。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