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敘述,符合文中經籍與通俗對「鬼」與「歸」詮釋的是:
「鬼」/「歸」是古字源學中的歸「去」,也是通俗觀念中的歸「來」。《爾雅》:「鬼之為言歸也。」「歸」意味「返其家也」。但這「返回」與「家」的意思與一般常人的想法有所不同。歸是離開塵世,歸向大化。死亡亦即回到人所來之處。《禮記》:「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左傳·昭公七年》:「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如果歸指歸去(大化),那麼潛藏的另一義應是離開——離開紅塵人間。通俗的詮釋則往往顛倒了此一鬼與歸的意涵。
(A)經籍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通俗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B)經籍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通俗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
(C)經籍的詮釋:鬼有所歸仍然可能為厲;通俗的詮釋:鬼不能忘情而歸返人間
(D)經籍的詮釋:人類死歸返大化即為鬼;通俗的詮釋:鬼有所歸仍然可能為厲
文意理解
109學測國文試卷-34
109學測國文試卷-35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義,前後相同的是:
(A)「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又「勝」一小丘,覺履底漸爇
(B)呼曰:人乎!王「面」牆,不敢入/呈卷,即「面」署第一
(C)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D)男有「分」,女有歸/明乎為君之職「分」,則唐、虞之世,人人能讓
(E)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110學測國文試卷-06
依據下文,最符合作者對「心結」看法的是:
人都說,心結宜解不宜結。又說,解開心結就是海闊天空。可是,人生怎麼少得了心結?一旦海闊天空,人心又將空懸何處?
許多人心裡都有心結的場所,例如:故鄉的母校——初戀、體罰、模擬考,都在那裡發生。有些人每次回到故鄉,就一定要去母校走走;有些人卻一定要避開母校。心結可能是甜美的,也可能是痛苦的。不管心結的場所被珍愛,還是被憎惡,此等強烈的愛憎情緒,都證明了心結有多要緊。心結的場所,是數學X軸Y軸交叉的原點,有了原點,我們才知自己置身哪一個座標格子裡,才覺得踏實。
心結是一支大頭針,可以把一張地圖釘在牆上。如果大頭針掉失了,牆上的地圖也就垮下來。(改寫自紀大偉〈心結〉)
(A)心結或甜美或痛苦,美者宜留,苦者宜解
(B)產生心結的場所總令人卻步,不願再接近
(C)人生因心結而有支點、能定著,不致虛空
(D)生命不斷前行,無須回首心結,自招煩惱
110學測國文試卷-22
22-23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2-23題 。
依據文意脈絡,文中 ────────── 內最適合填入的文句是:
臺北是我出生、成長,居住了三十年的地方,卻不是我的家。因為,比起臺北人,他們更喜歡叫我原住民。
「107-2-8號。」監考人員盯著我的族語准考證,「請坐到那邊第三臺電腦。」捏著准考證,我逐步邁向祖靈的召喚。這是一間新穎的電腦教室,日光燈照亮了每一個本該陰暗的角落。側身越過喃喃背誦族語的考生,他們大部分是孩子,稚嫩的臉龐,埋藏著對繁華都市的無限想像。其中少數幾位,是看起來不太適應電腦設備的長輩,眼神中透露出絲溫柔的倔強。雖然只是在七樓,______,在這之前,我不曾在臺北遇過這麼多族人齊聚一堂,更從未在他們臉上看見如此戒慎恐懼的模樣。按監考人員指示,我坐入指定位置,左右張望,這所歷史悠久的女校,此刻被賦予傳承臺灣千年傳統文化的神聖使命,而呆坐在試場中心,戶籍設在臺北市的我,卻是整個歷史洪流中的盲點。
「 請 檢 查 桌 上 貼 紙,確 認 是 你 的 位 置。」我 是 否 在 正 確 的 位 置 ? 成 長 過 程 中, 常 有 人 問 我 「 妳 從 哪 裡 來 ? 」 若 誠 實 回 答 臺 北 , 總 不 免 換 來 「 我 指 的 是 妳 ──真 正 ──從 哪 裡 來 ? 」 配 上 自 認 與 我 心 有 靈 犀 的 挑 眉 。 無 奈 的 是 , 這 類 拒 絕 接 受 真 相 的 提 問 總 以 千 變 萬 化 的 形 式 反 覆 出 現 ──「 妳 什 麼 時 候 過 年 ? 我 指 的 是 ──真 正 ──的 豐 年 祭 。 」 或 是 「 妳 叫 什 麼 名 字 ? 我 指 的 是 妳 ──真 正 ──的名字。」 「 請 戴 上 耳 機 測 試 麥 克 風 , 確 認 音 量 。 」 監 考 人 員 喚 回 我 紛 亂 的 思 緒 。 「 Ciwas lalu mu.」我 小 心 翼 翼 托 著 麥 克 風,謹 慎 地 咬 字。Ciwas是 我「 真 正 」
(A)教室裡彷彿散發著遼闊原野的綠草香味
(B)試場中似乎吹拂著來自海洋的湛藍氣息
(C)考場內依稀湧動著一縷篝火的熾焰氣味
(D)考場中隱約瀰漫著一股高海拔的芬多精
110學測國文試卷-23
上文反覆提及「真正」詞,關於此詞所表達的境況或心情,最不適當的敘述是:
(A)茫然於自己在歷史洪流中的存在位置,並展開對身分歸屬的叩問與追尋
(B)成長過程中,常因他人的刻板印象而被貼上制式標籤,區劃為不同族群
(C)「是我『真正』的名字」語帶無奈和自嘲,因自己真實的名字竟須由旁人認定
(D)呼應首段「不是我的家」,表達雖生於臺北,仍心繫祖靈,無法接受繁華都城
110學測國文試卷-26
26-28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26-28題 。
甲文朱光潛「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的理由是:
一般人以為更改文字只是要文字順暢或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例如韓愈建議賈島「敲」字比「推」字佳。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義上的分別。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
所 以 我 很 懷 疑 韓 愈 的 修 改 是 否 真 如 古 今 所 稱 賞 的 那 麼 妥 當。究 竟 哪 一 種 意 境 是 賈 島 當 時 在 心 裡 玩 索 而 要 表 現 的 ,只 有 他 自 己 知 道。「 推 」字 和「 敲 」字 哪 一 個 比 較 恰 當,關 鍵 在 於 哪 種 境 界 是 他 當 時 所 要 說 的 且 與 全 詩 調 和 的。在 文 字 上 推 敲 , 骨 子 裡 是 在 思 想 情 感 上 「 推 敲 」 。 ( 改 寫 自 朱 光 潛 《 談 文 學 》 )
(A)用「敲」字不能展現詩人的胸襟氣度
(B)用「推」字與全詩冷寂的氛圍更相應
(C)「敲」字有聲響感,攪擾寺內的莊嚴氣氛
(D)「推」字雖魯莽,但能表達僧人訪友心情
110學測國文試卷-33
33-34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33-34題 。
上文特意描繪季梁往見魏王時「衣焦不申,頭塵不去」的形象,主要在凸顯: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戰國策》)
(A)個性率真,不重外貌衣著
(B)君臣親密,不拘繁文縟節
(C)事態緊急,不暇梳洗更衣
(D)旅途艱辛,不辭跋山涉水
110學測國文試卷-35
下列各組「」內的詞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山川相繆,鬱乎「蒼蒼」/兩鬢「蒼蒼」十指黑
(B)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心神恍惚,「惛惛」如醉
(C)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奚必於「區區」耳目之所及,度量世外事乎
(D)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達官坐享俸祿,「施施」自得
(E)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某也,遠方之鄙人,家居「碌碌」,無所稱道
107學測國寫試題-04
(3-4題組)
問題(二):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天〉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節的感恩」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18分)
[非選擇題]此題要求以「季節的感恩」為題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連結:可從普魯斯特的話或楊牧的詩引入,點出時間(季節)並非單純的物理刻度,而是鑲嵌著豐富感官記憶與情感體驗的載體。進而闡明「感恩」的對象,不僅是季節帶來的美好景致,更是這些景致所觸發的內在感受、生命啟示與情感連結。
2. 具體感知經驗描寫:選擇一個或多個令你印象深刻的季節(如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熾熱、秋天的靜美、冬天的沉潛),細膩描寫該季節特有的感官印記。例如:春日雨後的泥土芬芳與新芽氣息如何喚醒蟄伏的希望;夏日午後的蟬鳴與陽光溫度如何承載著童年的放肆與悠長;秋日涼風中桂花甜香與落葉聲響如何引發對時光流轉的哲思;冬日清晨凜冽空氣與暖陽如何對比出溫暖的珍貴。描述時應結合視、聽、嗅、觸等多種感官,使場景立體鮮活。
3. 感受與領會的抒發:在感官描寫的基礎上,深入抒發這些季節經驗帶給你的內心感受與生命體悟。例如:從四季循環中學會接納生命的起落與更新;從自然景物的靜美中獲得心靈的沉澱與療癒;從季節特有的活動(如團圓、豐收)中感受到人情的溫暖與文化的傳承。說明你為何對此心懷感恩——是它豐富了你的情感,教會你觀察生活,還是給予你面對挑戰的力量與啟示?
4. 結語:總結這些來自季節的饋贈如何形塑了你對世界的感知與對生命的態度,重申感恩之心,並或許展望未來能持續以敏銳的感官與開放的心靈,迎接每一個季節帶來的獨特禮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