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 Page 40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14

13-15為題組

關於文中引述的三則周處傳說,說明不適當的是:
(A)孔約提及義興時有三害,周處為其一,而未述及周處的改過自新
(B)祖台之未提到義興三害,聚焦於周處斬蛟,敘述較孔約《志怪》生動
(C)《世說新語》渲染周處殺虎以見其兇彊,呈現與志怪相異的志人特質
(D)《世說新語》增加里人相慶、周處聞知情節,以突出周處悔悟自新的轉折

[單選題]
答案

(C)《世說新語》增加殺虎情節是為了使傳說完整,非為呈現與志怪相異的志人特質,故不適當。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15

13-15為題組

迷因(meme)是文化傳遞的微型單位,經由模仿、複製、改作,承載片段資訊或觀點,
透過語文、圖片或影音等型態流傳,帶來影響。
「周
處除三害」即屬迷因,依據右列電影《周處除三害》
簡介,關於其模仿、改作傳說,說明最適當的是:
(A)行為動機模仿傳說,陳桂林因欲「為民除害」,
而向兩大通緝要犯下手
(B)故事結局模仿傳說,陳桂林悔悟後奮發向上,改
造自己,最終盡除三害
(C)人物設計模仿傳說,均安排一關鍵角色,勸說主
角在離世前為人間除惡
(D)三害概念模仿傳說,將猛虎惡蛟轉為兩大通緝
要犯,並創發貪嗔痴的新義

電影《周處除三害》簡介
亡命天涯的槍擊犯陳桂林,誤信
醫師的診斷,以為自己身罹絕症。
在醫師勸說自首後,因為不希望
自己死後被別人遺忘,決定以惡
制惡,追殺排名在他之前的二大
通緝要犯。最後投案自首,接受槍
決伏法。陳桂林自以為是現代周
處,卻沒想到困住他,讓他逃無可
逃的,從來都不是外在環境,而是
內心的貪、嗔、痴。

[單選題]
答案

電影將傳說中的三害(虎、蛟、周處)轉化為三大通緝犯,並賦予「貪嗔痴」新義,故(D)正確。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16

16-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6-17題。
實政這面鏡子,映照的性質和寶玉正相反。寶玉有來自上天的靈篆異賦,實政的鏡
性卻來自人間現實環境。眾人都在做夢時,只有實政是醒著的。小說家給予實政重任,
讓他興建家園、重整家園,在各種緊要關頭,起動警惕、總結、前瞻等作用。
實政恨寶玉不務正,專在「濃詞豔賦上作工夫」。實政打寶玉,是違憨打邊流淚。
實政一路提醒寶玉什麼是現實生活,隨時鞭策寶玉,催促寶玉醒來,必須接受歷練而成
長成熟,否則不能做好自己承繼實府的準備。實政是成人的標徵。作者肯定實政,善待
成年,成年在小說中不是罪過,反被認知成生命的必要階段。實政其實是瞭解寶玉的,
寶玉的詩文才情,大多要借和實政對話的場合才更顯精神。在痛恨兒子是無用之人的同
時,作文親的卻也一眼看得見他奇異天生。
我們終於明白了批評家脂硯齋所言——實政之為人物,「有深意存焉」。是實政,
扶養寶釵母子;是實政,攜寶母和黛玉等靈柩歸葬南鄉;是他,送別寶玉。只有實政可
以撫慰生者,安息逝者,讓離者心安地去了。如果寶玉是承盡了愛和哀,實政則是擔盡
了事和責。
即使是生命中不可能達致的,實政依舊呵護成長尚未到來前的浪漫存在,嘗試建
立人間樂園烏托之邦。寶玉是補天之石,支撐著現實人間的則是實政。(改寫自李淪
〈實政不做夢〉)

依據上文,關於實政與實寶玉的父子關係,敘述最適當的是:
(A)寶玉的哀在於雖發揮文學之才,而未準備好承擔實政的責任
(B)寶玉被關愛,成長於實政護守的人間樂園,享受青春的美好
(C)實政擔負實府事務,注重現實,故無法理解寶玉的浪漫性格
(D)實政認為寶玉應該為家人興建與世無爭、遠離廟堂的烏托邦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指出寶玉有才華但未準備承擔責任,實政則督促他面對現實,故(A)正確。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17

16-17為題組

依據上文,脂硯齋認為實政此人物「有深意存焉」,此深意應是:
(A)對比寶玉的靈篆天賦,並諷刺禮教使讀書人思維僵固
(B)體現人在歷練後,學會承擔才是成熟面對生活的態度
(C)凸顯實政的守舊思維,隱喻家族未來必然會走向衰敗
(D)指出在現實人生中,可以選擇浪漫地或理性地過生活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強調實政承擔責任、撫慰生者、安息逝者,體現歷練後的成熟態度,故(B)正確。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18

18-2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8-20題。
情緒訊號系統有個特色,就是它總是「開啟」的。情緒開始時,幾乎會立刻出現訊
號。例如傷心時,眉毛內緣會向上拉,聲音會變得較輕柔低沉。最立即的情緒訊號是臉
部表情。人們常把生氣、害怕、嫌惡、哀傷和輕蔑視為負面情緒,驚訝和愉快是正面情
緒。這簡單的二分法有兩個問題,一是忽略所謂負面情緒並不總是令人不舒服,如許多
人看了一場哀傷的電影後,喜歡大哭一場。二是被視為正向情緒的快樂,也可能很殘忍,
如嘲笑別人。唯有檢視各種情緒事件的特性,才能分辨使人愉快還是不愉快。
聲音是另一種情緒訊號系統,與臉部表情有許多有趣的差別。臉部是可以觀察的,
聲音則是時斷時續的,可以憑意志完全關閉。想隱藏表情,可能是人常以電話取代面對
面溝通的原因。電子郵件甚至不需要說和聽,所以不會從聲音流露情緒。
身體動作也是情緒訊號:輕鬆時會出現放鬆身體的姿勢,輕蔑的動作是從上往下看
對方,驚訝則是把注意力固定在產生情緒的對象。身體動作雖然像臉部和聲音的情緒訊
號一樣是不由自主的,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控制身體的動作,比完全不露出臉部和聲音
的情緒訊號更容易。(改寫自保羅·艾克曼《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依據上文,關於情緒訊號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正向情緒會使人露出笑容,總能帶給他人愉快
(B)臉部表情比身體動作情緒訊號,更易惹怒志控制
(C)人們常以電話溝通,可能是因為聲音比表情容易隱藏情緒
(D)情緒訊號系統總是開啟的,通常從身體動作最先出現訊號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指出聲音可憑意志完全關閉,想隱藏表情可能是人常以電話溝通的原因,故(C)正確。
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19

18-20為題組

依據上文,下列文句重錄處所暗示的情緒訊號,解讀最適當的是:
(A)其(嫦娥)聲清越,烈如蕭管。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凡上,驚醒之間,已復為響——眾人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而把目光集中在嫦娥身上
(B)客言而笑,洗盡更帥。看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蘇軾與客藉著疏狂的身體姿態表達對人生苦短的感傷
(C)言說,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失。晴與張氏且驚且喜,久之,曰:「烈士不欺人,固無畏!」促觀而行——李靖二人快馬加鞭的身體動作,表現二人驚懼之下急於離開
(D)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劉備低聲嘆息,凸顯其極力壓抑面部表情與聲調

[單選題]
答案

(A)「驚醒之間」表現驚訝情緒,符合文中「驚訝則是把注意力固定在產生情緒的對象」。故(A)正確。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20

18-20為題組

某些心理學家認為:情緒調整模式可藉學習而來。下列最接近此一觀點的是:
(A)人卑仁惰,應物斯威,威物吟志,莫非自然
(B)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真真,不拘於俗
(C)登山則憤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
(D)聖人所以為大仁惰,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單選題]
答案

(D)強調透過禮儀教化來調整情緒行為,符合情緒調整模式可藉學習而來的觀點。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21

21-2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1-22題。
父子,人倫之大。父老而子不能事,則其罪在子;子幼而父不能養,則其責在父。劉瑾為衡州知郡孫,有男元老,幼不撫養,而貪與鄉民鄭七。案衣冠而服田畝,情亦可憐,此猶可諱也,曰劉瑾一時為貪之故。己而,元老不安於鄭七家,逃歸本父,劉瑾因宜復回天理,自子其子矣,乃復以元老貪與程十二,則其意安在哉?可謂敗人倫,滅天理之已甚者!今鄭七入詞,欲取四元老於己去三年後,此決無復合之理。……劉瑾兩將元老貪弄,為父不父,本合勸杖,且與從陸,決小杖二十。元老無押往族長劉萬二宣教宅,聽從收養。觀此子情貌好狡,兼所習己乖,請萬二宣教嚴與鈴束,庶免墮落下流,為衣冠之玷,亦一美事。(《名公書判清明集》)

入詞:具文陳述。宣教:宣教師,官名。

若依右框當代判決書要項,觀察上列古代判決書,最符合文中所述的是:
(A)當事人:程十二為原告,劉瑾、鄭七為被告
(B)事實:鄭七有償獲得元老,自認有理由繼續保有養子
(C)主文:劉瑾須賠償鄭七,並不得與元老恢復父子關係
(D)理由:鄭七已撫養元老三年;元老已對生父心懷不滿

[單選題]
答案

文中鄭七「欲取四元老於己去三年後」表示鄭七曾撫養元老三年,現想取回,但判決認為「決無復合之理」。故(B)正確。
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22

21-22為題組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寫作方式的是:
(A)全文大致先提出法律規定,再說明案件違背該法條,最後敘述判決結果
(B)說明案件時,先列被告自陳的事實,再敘原告的反駁,再舉證人的佐證
(C)以「其罪在子,其責在父」為綱領,依序指陳「子不子,父不父」之過
(D)時見教化口吻,除對悖倫者嚴辭訓斥,並期勉受託者負起維護禮教之責

[單選題]
答案

文中多處道德訓斥如「敗人倫,滅天理」,並期勉劉萬二「嚴與鈴束」,具教化口吻。故(D)正確。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綜試題23

23-2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4題。
唐代稱主掌考試為知貢舉。因知貢舉者有取捨大權,舉子便在考試前向其投詩獻文,
以博得青睺,一旦登第,感恩終生,於是產生特有的「座主」與「門生」關係。柳宗元
〈與顧十郎書〉中說:「凡號門生而不知恩之所自出者,非人也。」崔群的例子也反映
了當時這種社會意識。崔群在中唐時被譽為賢士,韓愈盛讚他「考之言行而無瑕尤」,
但他對座主與門生關係,卻表露出相當世俗的看法。《獨異志》云:
崔群為相,清名甚重。元和中,自中書舍人知貢舉,既罷,夫人李氏嘗
勸其樹莊田以為子孫之計。笑答曰:「余有三十所美莊良田遍天下,夫
人復何憂?」夫人曰:「不聞君有此業。」群曰:「吾前歲放春榜三十
人,豈非良田耶?」夫人曰:「若然者,君非陸相門生乎?然往年君掌
文柄,使人約其子(簡禮),不令就春闈之試。如君以為良田,則陸氏
一莊荒矣。」群惭而退,累日不食。
以莊園比喻門生,極易為唐代人所接受。及第的舉子若違世俗,就是柳宗元指斥
的「非人也」。(改寫自傳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

下列敘述,可藉由上文判斷確知的是:
(A)韓愈、陸贊皆曾於唐代知貢舉
(B)柳宗元於顧十郎知貢舉時登榜及第
(C)韓愈肯定崔群言行,但不認同其拘守座主門生關係
(D)柳宗元、崔群對座主門生關係的認知,不脫時人之見

[單選題]
答案

文中柳宗元強調門生應知恩,崔群以門生為良田,均反映當時社會對座主門生關係的重視,故(D)正確。
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