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12題到第15題]
王玉英家進門有一個狹長的門道,三面是牆。一面是油坊堆棧的牆,一面是夏家的牆,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牆。南牆盡頭有一個小房門,裡面才是她家的房屋。從外面是看不見她家的房屋的。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進太陽。正面的山牆腳下密密地長了一排晚飯花。王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裡,坐在晚飯花前面做針線。
李小龍每天放學,都經過王玉英家的門外。他都看見王玉英。晚飯花使勁地往外開,發瘋一樣,喊叫著,把自己開在傍晚的空氣裡。濃綠的,多得不得了的綠葉子;殷紅的,胭脂一樣的,多得不得了的紅花,非常熱鬧,但又很淒清。沒有一點聲音。在濃綠濃綠的葉子和亂亂紛紛的紅花之前,坐著一個王玉英。
這是李小龍的黃昏。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其為黃昏了。
李小龍很喜歡看王玉英,因為王玉英好看。她長得很黑,但是兩隻眼睛很亮,牙很白。紅花、綠葉、黑黑的臉、明亮的眼睛、白的牙,這是李小龍天天看的一張畫。
王玉英已經許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錢老五。大家都叫他錢老五,不叫他的名字,有輕視之意。老人們說他「不學好」。人很聰明,會畫兩筆畫,也能刻刻圖章,但做事沒有長性。教兩天小學,又到報館裡當兩天記者。他手頭並不寬裕,卻打扮得像個闊少爺。他交了許多「三朋四友」,風流浪蕩,不務正業。都傳說他和一個寡婦相好,有時就住在那個寡婦家裡,還花寡婦的錢。
這些事也傳到了王玉英的耳朵裡,不過王玉英倒不怎麼難過,她有點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過去,他就會改好的。她看見過錢老五,她很喜歡他的人才。
錢老五有一所小房,在臭河邊。他成天不在家,門老是鎖著。李小龍知道錢老五在哪裡住,他放學每天經過。他有時扒在門縫上往裡看:裡面有三間房,一個小院子,有幾棵樹。王玉英也知道錢老五的住處。她路過時,看看兩邊沒有人,也曾經扒在門縫上往裡看過。
有一天,一頂花轎把王玉英擡走了。從此,這條巷子裡就看不見王玉英了。
晚飯花還在開著。
李小龍放學回家,路過臭河邊,看見王玉英在錢老五家門前的河邊淘米。只看見一個背影。她頭上戴著紅花。
李小龍覺得王玉英不該出嫁,不該嫁給錢老五。他很氣憤。
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原來的王玉英了。(改寫自汪曾祺〈晚飯花〉)
12. 下列關於文中人物的敘述,最不適當的是:
(A)王玉英始終未曾察覺李小龍對她的關注
(B)李小龍對於王玉英的婚嫁結果深感不平
(C)王玉英雖知錢老五聲名不佳,仍願託付終身
(D)錢老五婚前經常在家中招待朋友,出手闊綽
細節判斷
110指考國文考科-14
[題組:第12題到第15題]
14. 依據文意,下列文句的詮釋,最適當的是:
(A)王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裡──王玉英深居簡出,對外界漠不關心
(B)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其為黃昏了──只有李小龍才能窺見王玉英在暮色中的美麗身影
(C)(王玉英)看看兩邊沒有人,也曾經扒在門縫上往裡看──王玉英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在意錢老五
(D)只看見一個背影。她頭上戴著紅花──王玉英最終選擇離開錢老五,活出了自己的價值
110指考國文考科-19
[題組:第18題到第20題]
19. 依據乙文,對於排灣族落實紋身儀式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藉由訪談耆老,可以回復紋身圖案正確的排列方式
(B)女孩比男孩更難確認身分,所以紋身儀式也較複雜
(C)部落可透過開會重新決定代表圖騰,以彰顯現代化
(D)紋身前的準備工作,有助於認識家族史及身分位階
110指考國文考科-26
[題組:第26題到第27題]
許多心理學教科書都會讓學生思考:冰淇淋銷量與溺水率為何呈正比關係?其實吃冰淇淋不會引發溺水,溺水新聞也不會刺激人們吃冰淇淋,而是酷暑造成兩者同時發生。這個例子,意在引導我們透過很難互為因果的兩件事,發現因果錯覺所造成的偏見。
人們常喜歡將複雜的事件歸結於單一成因,例如對青少年打暴力電玩與後來產生暴力行為,總認為兩者有因果關連。但要確認事件的因果關連,唯有透過實驗找到支持證據。進行實驗的對象,必須隨機分配為兩組來比較,否則,兩組之間的差異可能起因於其他的系統性偏差。若因經費或倫理上不允許,無法進行隨機分配,該研究便無法稱為實驗。
沒有實驗,單靠觀察取得的相關性,只能算是「注意到一項巧合」,不表示真有因果關連。許多醫學研究採用一種流行病學研究法–計算並比較不同群組的疾病發生率。例如計算並比較「攝取大量蔬菜者」與「攝取少量蔬菜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結果顯示:攝取量多者比攝取量少者健康。這項研究僅表示「吃蔬菜與健康有關」,並未支持「吃蔬菜讓身體健康」。流行病學研究雖不能採認為實驗證據,但在許多研究案例上–例如吸菸與肺癌可能具有潛在因果關連,仍是判斷兩項因子是否相關的最佳途徑。(改寫自克里斯‧查布利斯、丹尼爾‧西蒙斯著,楊玉齡譯《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
26. 依據上文,關於因果錯覺,最適當的敘述是:
(A)亦即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荒謬情事
(B)以想當然耳的方式,賦予事件關連性
(C)事件成因的解讀,會變得主觀且複雜
(D)只要確認事件發生的順序,即可辨識
110指考國文考科-27
109指考國文考科-18
[題組:第18題到第19題]
儒家思想影響我國數千年來的社會福利政策與老人照護發展。《禮記‧禮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理想,也成為國家制定福利政策的基礎。
《管子》載周代設「掌病」一職,照顧老人的疾病。梁武帝設立安養機構「孤獨院」,專門收住老人和孤兒,自此開啟古代機構式照護的制度。唐初,寺院設「悲田養病坊」濟貧療疾,由寺僧操理。玄宗時,「養病坊」經費由國家官本放貸之利息提供,仍委寺僧負責。武宗廢佛後,「於錄事耆壽中,揀一人有名行謹信,為鄉里所稱者,專令勾當」,並撥給寺田,「以充粥料」。到了宋代,哲宗曾下詔:「鰥寡孤獨貧乏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判、縣令、佐驗實,官為居養之」。徽宗則正式設置「居養院」,收住窮而無告及疾病者,同時設立救療貧病的「安濟坊」。南渡後,「多合居養、安濟而為一,名之曰養濟院」,專派醫官治療,並派「童行」二人負責管理飲食。明代承宋、元之制,明太祖「詔天下郡縣立孤老院」,未久,易名為「養濟院」,並明文規定收養對象:「民之孤獨殘病不能生者,許入院」,同時將「養濟院」載入《大明律》。
然而,完全依賴公部門辦理之財務壓力極大,明、清的「養濟院」開始接受民間捐助,後來也開放民間設立。民間出現各種類似「養濟院」的照護機構,社福業務與老人照護漸漸仰賴民間的力量辦理。(改寫自陳亮恭《微霞與桑榆》)
18. 依據上文,最符合古代照護機構發展概況的敘述是:
(A)唐代照護機構為有效運用人力,皆由地方有名望的僧尼操辦
(B)宋哲宗時的收治條件寬鬆,只要孤獨殘疾者都可由國家養護
(C)機構經費歷代除國家挹注外,尚有出自寺廟悲田或民間捐助
(D)歷代均明定政府應擔負養護的責任,照護機構皆載入律法中
109指考國文考科-20
[題組:第20題到第23題]
(黛玉從揚州來賈府,到了榮國府大門)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那轎夫擡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後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擡起轎子。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遊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後就是後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梁畫棟。… …
(黛玉見過外祖母賈母後,將隨大舅母邢夫人往見大舅父賈赦)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門,早有眾小廝們拉過一輛翠幄青綢車,邢夫人攜了黛玉,坐在上面,眾婆子們放下車簾,方命小廝們擡起,拉至寬處,方駕上馴騾,亦出了西角門,往東過榮府正門,便入一黑油大門中,至儀門前方下來。眾小廝退出,方打起車簾,邢夫人攙著黛玉的手,進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榮府中花園隔斷過來的。進入三層儀門,果見正房廂廡遊廊,悉皆小巧別致,不似方才那邊軒峻壯麗。… …
(邢夫人遣人送黛玉往見二舅父賈政)於是黛玉告辭,邢夫人送至儀門前,又囑咐了眾人幾句,眼看著車去了方回來。一時黛玉進了榮府,下了車,眾嬤嬤引著,便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比賈母處不同,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進入堂屋中,擡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鬥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紅樓夢》第3回)
20. 榮國府宅院若依上文大致圖示為甲、乙、丙三處,其主人依序應是:
(A)賈母/賈政/賈赦
(B)賈母/賈赦/賈政
(C)賈赦/賈母/賈政
(D)賈赦/賈政/賈母
109指考國文考科-21
109指考國文考科-22
109指考國文考科-26
[題組:第26題到第30題]
齊王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馮驩曰:「借臣車一乘,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於國而奉邑益廣,可乎?」孟嘗君乃約車幣而遣之。
馮驩乃西說秦王曰:「天下之遊士馮軾結靷西入秦者,無不欲強秦而弱齊;馮軾結靷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此雄雌之國也,勢不兩立為雄,雄者得天下矣。」秦王跽而問之曰:「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馮驩曰:「王亦知齊之廢孟嘗君乎?」秦王曰:「聞之。」馮驩曰:「使齊重於天下者,孟嘗君也。今齊王以毀廢之,其心怨,必背齊;背齊入秦,則齊國之情,人事之誠,盡委之秦,齊地可得也,豈直為雄也!君急使使載幣陰迎孟嘗君,不可失時也。如有齊覺悟,復用孟嘗君,則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悅,乃遣車十乘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
馮驩辭以先行,至齊,說齊王曰:「天下之遊士馮軾結靷東入齊者,無不欲強齊而弱秦者;馮軾結靷西入秦者,無不欲強秦而弱齊者。夫秦齊雄雌之國,秦強則齊弱矣,此勢不兩雄。今臣竊聞秦遣使車十乘載黃金百鎰以迎孟嘗君。孟嘗君不西則已,西入相秦則天下歸之,秦為雄而齊為雌,雌則臨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復孟嘗君,而益與之邑以謝之?孟嘗君必喜而受之。秦雖強國,豈可以請人相而迎之哉!折秦之謀,而絕其霸強之略。」齊王曰:「善。」乃使人至境候秦使。秦使車適入齊境,使還馳告之,王召孟嘗君而復其相位,而與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戶。秦之使者聞孟嘗君復相齊,還車而去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26. 秦王以「跽」姿問馮驩「何以使秦無為雌而可」,透露出秦王的態度是:
(A)驚慌焦慮
(B)敬慎關切
(C)倨傲輕蔑
(D)猶豫戒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