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18

南方區域的某國,有項人口指標一直維持在高點。該國人口數雖持續增加,但因戰亂不斷,經濟並未對應成長,失業率高達 3 成,人口轉型也大致停留在特定階段。文中的指標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出生率
(B)死亡率
(C)移出率
(D)移入率

[單選題]
答案

A。戰亂國家通常停留在人口轉型第二階段,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人口持續增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23

1980 年以前,泰國透過減稅促使日本公司與當地企業合作組裝汽車;1990 年代後,曼谷北側許多汽車相關產業在此設廠,從零組件到整車都可以完成,因而吸引國際大廠至此投資,銷往東協各國的日系車輛大多由泰國生產。依據題文,1990 年代泰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特色,最適合用下列哪個概念解釋?
(A)進口替代
(B)工業慣性
(C)聚集經濟
(D)產品生命週期

[單選題]
答案

C。相關產業集中設廠產生聚集經濟效益,降低運輸與交易成本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27

全球各殖民地在獨立後,有些殖民地成為富國,有些卻深陷貧窮。對此,某書指出「北美、澳等地區,原為人口相對稀少且技術較落後,被殖民後,經濟快速成長。中南美洲人口相對密集,但被殖民後,到近代卻發展遲緩。」該書從體制、自然環境、人口密度與人口移動等角度,解釋上述殖民地獨立後呈現經濟發展不均的現象。下列何者最能解釋該書的說法?
(A)英國法制較注重個人財產權,有助繼承制度的北美與澳領人民勇於投資
(B)西、葡種植咖啡需大量資金,使得中南美洲的此類栽培業擁有較多企業
(C)黃熱病、瘧疾容易導致死亡,因而屬於熱帶氣候區的殖民地較缺乏勞力
(D)古文明地區環境負載力較低,促使地處於古文明的殖民地發展較為遲緩

[單選題]
答案

A。制度經濟學強調殖民者帶來的制度差異影響長期發展,英國重視財產權制度有利經濟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1

【題組31-32】新加坡的發展不僅與英國人有關,也與當地最大族群華人的關係密切。十九世紀中興建的蘇伊士運河,打通了西歐與東亞的新航路,促使歐洲人在東南亞大力發展熱帶栽培業,故需要許多人手進行種植、管理、初步加工和產品運輸等,提供了新加坡發達的基礎,也使當地華人人口迅速上升。新加坡不僅是英國海峽殖民地的行政首府,也是東南亞熱帶作物銷往歐洲的集散中心。圖3是歐、亞、非三洲的形勢簡圖,甲一丁是世界上重要的海峽。請問:根據題文,下列何者最能解釋新加坡華人的移入?
(A)作為殖民地行政首府,可創造市場區位優勢
(B)栽種技術領先,形塑絕對利益增加勞動供給
(C)華人的草原耕作技術,有利當地栽培業發展
(D)運輸成本降低活絡貿易,帶來更多勞動需求

[單選題]
答案

D。蘇伊士運河開通後貿易活絡,新加坡成為轉口港,需要大量勞動力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8

【題組37-38】某生進行社會領域探究學習時,蒐集到下列資料:
資料一:「二次戰後初期紡織業的政策,受到政府的保護和扶植,官員表示『進口布,不如進口紗;進口紗,不如進口棉花』,此方向為紡織工業奠定基礎和後來的發展榮景。」
資料二:「1988年,大稻埕布匹零售市場蕭條。臺灣很多紡織工廠都關門,直接到中國、東南亞投資生產布匹,導致布匹只剩國內市場;同時貿易商又從國外進口大批廉價布匹,……,最後臺灣布匹市場供過於求,嚴重失衡。」
資料三:「2021年,市場裡賣布的『老字號』已經逐漸凋零,其中某布莊第二代老闆表示:『能夠存活是因我們懂得不斷改變經營策略,過去我們是以內銷居多,現在則以經營布料出口為主,包括防水布料、抗菌保溫布料、排汗衫布料等機能性布匹。』」
請問:綜合上述三則資料判斷,下列何者最可能是該生探究學習的主題?
(A)大稻埕紡織業的反吸與擴散分析
(B)臺灣紡織業困境與產業轉型分析
(C)亞洲地區紡織業的產業群聚分析
(D)全球機能紡織業的市場需求分析

[單選題]
答案

B。三則資料呈現臺灣紡織業從保護發展、外移困境到轉型升級的歷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