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老師提到:1633年伽利略發表《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對話》,被教廷判為「異端邪說」。他此後遭到軟禁,談論哥白尼的著作也被查禁。這件事曾被當成十七世紀「宗教與科學」對立的例證,但也有學者反對此一看法,主張伽利略的定罪是一個複雜的個案。以下哪一事實可作為上述學者觀點的證據?
(A)耶穌會士在自然史和數學方面進行重要的新研究
(B)宗教法庭判定哥白尼學說為錯誤,因其違反聖經
(C)哲學家布魯諾支持哥白尼學說,被教會處以火刑
(D)路德教派反對「日心說」,也反對哥白尼的學說
世界體系
113分科地理考科-05
過去美國將許多廢棄電子產品運往中國提煉貴金屬,近期中國經濟發展程度提高,促使電子垃圾大多轉往南方區域的西非國家處理。學者指出:因西非國家處理電子垃圾仍以焚燒方式為主,已對當地環境與勞工健康帶來更大的危害。該現象能夠說明西非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可能具有下列哪項特點?
(A)已進入到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階段
(B)積極推動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策略
(C)受限於世界體系內的經濟發展差異
(D)持續維持殖民地式的經濟發展特色
114分科地理考科-01
109學測社會試題-43
108學測社會試題-06
113學測社會試題_55
【題組54-57】位於大西洋西側加勒比海的某島西部,曾是法國盛產蔗糖的殖民地,該地的人口除歐洲白人、原住民與黑奴之外,尚有法國男性在當地所生的混血人種,他們也可受教育、擁有財產及黑奴,是所謂「有色自由人」。法國大革命初期,新政府依《人權宣言》主張公民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但該地居民的公民資格並非馬上就取得。歐洲人種植園主反對用公民平等的原則來治理,爭取成立自治政府。1791年該地爆發奴隸反抗事件,法國政府擔心島嶼動盪會被保王派或英國、西班牙乘虛而入,急需「有色自由人」為革命盟友,故宣布他們為法國公民。緊接著法國政府又發現,若沒有奴隸的支持,也無法控制該地的族群衝突,因此1793年釋放當地奴隸並宣布他們為公民。但該地仍持續抗爭,追求獨立,1804年終於建國,然因主權爭議,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才獲得大多數國家承認。請問:題文中「加勒比海的某島西部」與法國之間的商品往來,最可能是形成下列哪種現象的重要背景?
(A)基於經濟誘因原則,該地生產的甘蔗主要送往法國加工製成精糖
(B)屬於世界體系邊陲區的該地,獨立後國民所得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C)民主化導致該地的蔗糖勞工短缺,製糖業者承擔較高的外部成本
(D)核心國擴散效應對該地影響有限,國內產業仍多受跨國企業掌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