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7學測社會試題-02

假設在2010 年代有甲、乙、丙、丁、戊五個國家,以下為這些國家的一些特色:
甲國:人民需要負擔高額的綜合所得稅,稅率級距最高達百分之四十至五十
乙國:有蓬勃發展的國際與國內的非政府組織,人民可以自由地組織或參加
丙國:以國民生產毛額計算,國營企業對該國的貢獻度為民營企業的1.5 倍
丁國:擁有先進的資訊統計科技,可完全監控該國新聞以及社交媒體的內容
戊國:不論性別或信仰有何差異,國民只要達到一定年齡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比較以上國家的政府與人權保障,下列推論何者最正確?
(A)甲國與戊國都不屬於自由民主的國家
(B)甲國與丙國應有強大社會運動與政黨
(C)乙國與丁國對言論自由保障落差很大
(D)丁國與戊國對隱私權的保護情形接近

答案

乙國有自由結社,丁國全面監控媒體,兩國對言論自由保障落差極大。甲國高稅率、戊國普遍兵役不一定代表不自由民主。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01

臺灣有許多公民自發性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已推動多項重大法律修正,促進人權落實,其重要成果包括犯罪嫌疑人人權以及集會遊行權保障等。以下對於公民組織的行動及其與人權保障的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人權保障為憲法核心內容,公民團體的介入顯示臺灣民主尚未成熟
(B)僅仰賴政府無法善盡人權保障,故需公民組織參與並推動人權立法
(C)公民關注人權的行動僅限於國內議題,無法涉及國際人權議題保障
(D)公民推動人權法案未獲民眾支持時,即形成公民不服從的合理基礎

答案

公民組織參與人權立法是民主社會正常現象,顯示公民社會成熟發展。僅靠政府無法完善人權保障,需要公民組織共同參與推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06

某國有「童婚」傳統,許多未滿15 歲少女成為父母財產,被迫結婚而失去受教育機會。近年來國際人權團體批評此傳統剝奪女孩受教權,違反國際人權公約,因此屢向該國施壓,要求立法禁止,卻遭到該國政府反彈,呼籲外界應尊重其傳統文化。從人權保障觀點檢視前述國際人權團體的作為,下列何項看法最適當?
(A)應該,人權公約尊重各國傳統,但童婚現象違反基本人權,超越文化尊重原則
(B)不應該,人權團體雖然追求基本人權保障,但仍應尊重各國主權不可干涉內政
(C)應該,舊式文化與進步的人權精神有違,不符世界的價值潮流,必須加以破除
(D)不應該,人權團體雖秉持普世價值,仍須尊重各國國情,接受社會的文化差異

答案

童婚剝奪女孩受教權與發展權,違反基本人權,超越文化相對主義範疇,國際社會有責任介入保障兒童權益。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14

刑事訴訟程序著重追訴處罰犯罪,講求勿枉勿縱與真實發現,並相當重視程序面的人權保障,包含刑事被告及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就刑事訴訟程序而言,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檢察官訊問竊嫌時,應告知其可以保持緘默
(B)為了避免黑箱作業,犯罪偵查過程應予公開
(C)未經審判確定被告為有罪前,推定其為無罪
(D)在犯罪偵查階段,被告可以主張聘請辯護人

答案

犯罪偵查過程為避免影響偵查效能與當事人權益,不應完全公開。偵查不公開是刑事訴訟基本原則。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社會試題-09

國家應維護人民之人性尊嚴,不得將人民當作達成特定目的之工具。依前所述,國家下列行為,何者已侵害人民之人性尊嚴?
(A)為調查犯罪事實及證據而搜索犯罪嫌疑人住處
(B)為迅速查明犯罪的主謀而對共犯連夜進行偵訊
(C)為預防傳染病擴散而命令疑似感染者在家隔離
(D)為維護公共安全社會秩序而禁止人民集會遊行

答案

人性尊嚴強調人本身即為目的,不得僅被視為工具。選項(B)中,為迅速破案而對共犯連夜偵訊,可能涉及疲勞訊問,將個人作為破案工具,易侵害其人性尊嚴。其他選項如搜索、隔離、禁止集會,若依法且符合比例原則,屬為維護公共利益之必要措施,未必直接侵害人性尊嚴。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37

【題組36-38】1988年,臺灣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下的緊急狀態,人民基本權利受到嚴格限制。而各中央民意機構仍有過半以上代表不必改選,長年由1940年代大陸各省市選出者擔任,與臺灣社會脫節。為平衡對外貿易逆差,當時的行政部門擬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但有農民認為此舉嚴重衝擊農民生計,因而在相關提案送立法院審議時,部分農民集結臺北抗議,這在當時屬於體制外的抗爭。抗議過程原本平和,途中卻發生警民推攆、逐漸失序,當警察提高鎮壓強度,部分群眾也予以還擊,在混亂與衝突中民眾遭逮捕約90餘人。其後,檢方以「預藏器具進行暴力行動」等罪名起訴被捕群眾,即便有現場紀錄片拍攝者、學者、人權律師等舉出事證澄清,認為不存在檢方所稱「預謀」,但未獲採信,法院最後判決其中19人有罪。定罪的一個重要關鍵,即為檢方舉證其中有人預謀運送石塊、鐵棍以攻擊警方。至2022年,上述案件,被「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認定為冤案,屬於威權體制下「司法不法」的受害者而獲得平反。請問:如果要為那些可能被冤枉起訴、定罪的民眾爭取平反,以下觀點何者正確?
(A)如果司法權無法對檢警違失進行有效的監督制衡,正義恐將難以伸張
(B)即使國家處於法律定義的緊急狀態,檢警亦不得限制人民的基本人權
(C)若事件屬於預謀,而且群眾確實使用暴力,才不受正當法律程序保障
(D)集會遊行為人民重要憲法權利,即使動員戡亂時期檢警亦不得限制之

答案

A。司法監督機制失效導致冤獄,凸顯權力制衡重要性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62

【題組61-64】十九世紀,華人開始大規模移民美國,先後從事開挖金礦、修建鐵路等勞力工作。當時載運華工橫渡太平洋的輪船公司,為了提高利潤而超載,船舶極端擁擠,華工在漫長旅途中,常受非人待遇而死亡,甚至有高達64%的死亡率紀錄。即使如此,移民美國的華人仍持續增加。在鐵路修建告一段落時,又值美國政府立法廢除某項制度後,出現低階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各地華人移工開始進入農、漁、工勞動市場,而白人擔心工作被奪取,薪資被壓抑,針對華人的種族暴力時有所聞。更多的華人陸續聚居到不同的市區,形成各地的「唐人街」族群經濟聚落,其職業與行業特色以經營小生意為主,市場規模小但可互助兼自保。他們赴美時常將妻子留在家中撫養子女、照顧公婆;加上在海外謀生不易,妻子即使來美也不太可能有工作機會。因此,早期唐人街的男性華人,大多是過著類似「光棍」(單身)的生活。1873年後美國經濟蕭條,對華人移民的歧視更形加劇。在工會遊說及各州議會的強力支持下,美國國會在1882年完成立法、由總統簽署通過《排華法案》,對華人移民入境與取得美國籍都設下嚴格限制,這是美國政府通過的唯一針對移民國籍所設定的歧視性法案。請問:依據題文,針對美國政府通過《排華法案》的歷史簡述,如果站在民主體制,促進人權與法治的觀點來反思,下列何者是最應該記取的歷史教訓?
(A)政府若未能積極幫助各移民群體融入社會,將製造很多衝突
(B)即便過程看起來都合法,但政府也可能訂定歧視性的移民法
(C)政府在制訂移民相關法律或者政策時,應考慮社會接納程度
(D)中央層級的移民法有所不當,地方議會可自行立法予以補救

答案

B。即使通過合法程序,仍可能制定歧視性法律,違反人權原則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