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改善
107學測社會試題-12
12-13為題組
◎ 某公民團體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邀請年輕人參加 4 天 3 夜的街友生活體驗。主辦單位認為很多街頭流浪者都非自己選擇「看似遊手好閒」的生活,而是因為很多不得已的原因才成為「街友」。該活動包括讓體驗者做按日或按件計劃的粗工、資源回收等體力勞動,藉此微薄收入支付每天生活所需。
12. 就培養年輕公民的關懷與參與的情懷而言,該活動和下列何種公益行為的性質最為相似?
(A)定期擔任志工,前往植物人、老人等長照機構,提供免費的看護服務
(B)參加露宿、禁食三十小時並過夜,藉此募款並幫助世界各地飢餓孩童
(C)參加社會運動,抗議國家不注重貧富差距問題且忽視底層人民的需要
(D)利用節慶或假期,在火車站等公共場所幫助盲眼人或其他弱勢者義賣
106學測社會試題-07
113學測社會試題_61
【題組61-64】十九世紀,華人開始大規模移民美國,先後從事開挖金礦、修建鐵路等勞力工作。當時載運華工橫渡太平洋的輪船公司,為了提高利潤而超載,船舶極端擁擠,華工在漫長旅途中,常受非人待遇而死亡,甚至有高達64%的死亡率紀錄。即使如此,移民美國的華人仍持續增加。在鐵路修建告一段落時,又值美國政府立法廢除某項制度後,出現低階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各地華人移工開始進入農、漁、工勞動市場,而白人擔心工作被奪取,薪資被壓抑,針對華人的種族暴力時有所聞。更多的華人陸續聚居到不同的市區,形成各地的「唐人街」族群經濟聚落,其職業與行業特色以經營小生意為主,市場規模小但可互助兼自保。他們赴美時常將妻子留在家中撫養子女、照顧公婆;加上在海外謀生不易,妻子即使來美也不太可能有工作機會。因此,早期唐人街的男性華人,大多是過著類似「光棍」(單身)的生活。1873年後美國經濟蕭條,對華人移民的歧視更形加劇。在工會遊說及各州議會的強力支持下,美國國會在1882年完成立法、由總統簽署通過《排華法案》,對華人移民入境與取得美國籍都設下嚴格限制,這是美國政府通過的唯一針對移民國籍所設定的歧視性法案。請問:如果要避免華工在旅途中高死亡率的人道悲劇,從「誘因」的角度思考,下列改善作法中何者相對有效?
(A)船公司要求華工在搭船前須先行購買旅行平安險
(B)要求船公司加強對船員進行基本人權的道德教育
(C)依安全抵達目的地的人數比例支付運費給船公司
(D)由船公司要求提高運送費以改善華人的旅程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