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會考國文試題_42

[題組:第40題到第42題]
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司馬光收下石月屏後的反應?
(A) 欲登門回禮,惜薛公務繁忙,擬另擇日造訪
(B) 獲贈禮物,喜出望外,故寫信向薛表達謝意
(C) 受薛贈寶深感有愧,已經備好厚禮回贈致謝
(D) 為辨優劣,邀請好友來家中共同鑑賞石月屏

答案

本文為司馬光答謝薛毓州贈送石月屏的書信,故收禮後寫信表達謝意。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4會考答案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05

依據下文,關於曹操的想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早有人報到許昌,言劉備有諸葛亮、龐統為謀士,招軍買馬,積草屯糧,連結東吳,早晚必興兵北伐。曹操聞之,遂聚眾謀士商議南征。荀攸進曰:「周瑜新死,可先取孫權,次攻劉備。」操曰:「我若遠征,恐馬騰來襲許都。前在赤壁之時,軍中有訛言,亦傳西涼入寇之事,今不可不防也。」荀攸曰:「以愚所見,不若降詔,加馬騰為征南將軍,使討孫權,誘入京師,先除此人,則南征無患矣。」操大喜。(《三國演義》第57回)
(A)欲採荀攸建議,趁孫權陣營發生變故時南征
(B)知馬騰有反意,防他趁曹軍南征時攻取西涼
(C)有意自孫權陣營招降馬騰,再使之討伐孫權
(D)同意荀攸之計,誘馬騰與孫權互鬥進而兩傷

答案

答案:(A)。略解:A曹操贊同荀攸「周瑜新死(孫權陣營變故),先取孫權」的建議,正確;B「防馬騰襲許都」非「攻取西涼」;C「招降馬騰」錯,是誘殺;D「誘馬騰與孫權互鬥」錯,是誘殺馬騰,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06

詩歌常運用意象傳達情思。關於下列詩句「意象」運用的說明,最適當的是:
(A)「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透過「蓮花」的開落呈現年華與心境變化,隱含詩人對女子的愛憐
(B)「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以「月」的恆在比喻無盡的等待
(C)「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以「花」、「水」各自飄流,傳達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哀怨
(D)「(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恆以數聲悽厲已極之長嗥/搖撼彼空無一物之天地/使天地戰慄如同發了瘧疾」,藉「長嗥」暗示外在批評聲浪令人恐懼

答案

答案:(A)。略解:A「蓮花開落」對應女子年華與心境,隱含愛憐,正確;B「月」烘托孤獨,非「無盡等待」;C「花水飄流」傳達相思,非「落花有意流水無情」;D「長嗥」暗示孤獨,非「批評聲浪」,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09

[題組:第8題到第9題]
9. 下列文句,最符合文中「平淡」境界的是:
(A)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B)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D)當憂則憂,遇喜則喜,忽然憂樂兩忘,則隨所遇而皆適,未嘗有擇於其間

答案

答案:(D)。略解:D「憂樂兩忘、隨遇而適」體現平淡境界,正確;A、C是報國豪情,B是潔身自好,均非平淡,故D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11

[題組:第10題到第12題]
11. 若丙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依據甲表和丙文,下列解說最適當的是:
(A)作者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於是中止在臺灣的工作返回印尼
(B)珠想邀請作者到她家鄉遊玩,讓作者倍感異國友誼的可貴
(C)珠提議「我們搭龍舟回去」,委婉表達無力買機票的心酸
(D)為了不讓珠覺得為難,作者決定打消解說某句名諺的念頭

答案

答案:(A)。略解:A作者因相信上帝(天無絕人之路),決定返印尼,正確;B「邀請作者去家鄉」錯,是提議以遊客回臺;C「無力買機票」錯,是玩笑話;D「不讓珠難為」錯,是珠已知諺語道理,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16

[題組:第16題到第19題]
從王羲之的書寫身分來看,他同時具有參與修禊賦詩與事後錄詩作序的雙重體驗。〈蘭亭序〉前半,先以作詩者角度,憶述行禊本事並推闡人生情境,意旨與《蘭亭詩》若合符節。文中次第標出時間、地點、人物,鋪敘時空交織下的物色光景,「流觴曲水」、「仰觀俯察」是對應此景的人為活動,至於「暢敘幽情」、「遊目騁懷」之樂,則是「感物」後的「興情」。《蘭亭詩》由遊春出發,帶出玄心遠想,乃至齊彭殤、達至樂。〈蘭亭序〉同樣在暢情騁懷之後,以「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揭示與會群賢逍遙山林、棄絕塵俗的集體意向,並用「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描述他們的自覺自足。最後更將此一天人合契的同情共感,由原本只是「是日」禊事之可樂,擴展成「不知老之將至」這足以「俯仰一世」的生命觀照。
序文後半,則換由事過境遷、讀者閱覽的角度發言,意旨與《蘭亭詩》對反。「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樂事難繼,僅能由徒留的字跡詩痕,緬懷當日齊契玄同的欣喜。然而,當「欣所遇」、「得於己」的快然自足不復存在,「不知老之將至」也就頓失依恃。在歡樂難駐的同時,羲之進一步體認到留歡之人本身亦是「終期於盡」的。因此,除了哀樂興感,不得不喟嘆「死生亦大」這生命現實的終極沈痛。
羲之更將此種閱覽的感懷置放在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中考察。由「若合一契」推證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再藉「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前後閱覽經驗的同質性,推得「固知」的感慨是貫通古今的。而由「興感之由」、「所以興懷」又可知:臨文閱覽貴在能超越「世殊事異」的表象,探及古今「其致一也」的創作動機與議題。「時人所述」的《蘭亭詩》既書寫齊彭殤、混萬殊的至樂,是以「興感之由」就是緣於死滅焦慮所激發的長(永)生渴慕。
由作者到讀者,羲之真切地體受生命中紛至沓來的悲喜。因此,〈蘭亭序〉否定了蘭亭詩人遊心玄同的方案,揭露人計較彭殤、在乎生死的常情本性。就在「達」與「不達」之間,我們看到了既不因一時陶然而從此忘我出世,亦不因現實悲涼而一味悵惘逃避,願意直接嚐受一切並加以回應的王羲之。(改寫自鄭毓瑜〈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
16. 依據上文,〈蘭亭序〉由「不知老之將至」的大樂,翻轉而為「死生亦大矣」的至痛,關鍵在於:
(A)齊契玄同的欣喜,唯在逍遙山林、棄絕塵俗的豁達中方能獲致
(B)言不盡意,蘭亭勝景與天人合契的同情共感,難以用文字重現
(C)重覽當日詩作,賞心樂事已難蹤跡,故知種種美好終究難永存
(D)欲以放浪形骸之外的任性灑脫,逃避死滅的束縛,而終不可得

答案

答案:(C)。略解:C王羲之重覽詩作,感嘆樂事難繼、生命終盡,由樂轉痛,正確;A、B、D非轉折關鍵,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19

[題組:第16題到第19題]
19. 上文認為〈蘭亭序〉否定蘭亭詩人的方案,所揭示的生命態度是:
(A)正視悅生惡死的人性,直面悲欣交集的人生
(B)死亡既難以迴避,何妨快意暢情,不虛此生
(C)珍惜有限人生,以積極入世消解死亡的悲感
(D)棲隱山林,放志逍遙,在大自然中找尋自我

答案

答案:(A)。略解:A〈蘭亭序〉否定「齊彭殤」,承認「計較生死」,直面悲喜,正確;B「快意暢情」、C「積極入世」、D「棲隱山林」均非文中態度,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20

[題組:第20題到第22題]
我翻出報紙連載時代古龍的代表作《絕代雙驕》,發現了一個祕密:小說情節是靠連綿不斷的意外轉折推動的,這裡突然出現了一個人、那裡突然飛來兩枚暗器、被點了穴道應該不能動的人卻動了… …。每天連載結尾「欲知後事,請看明天」的寫法,很能迎合報館的業務要求。依照眾家友人對古龍個性與生活習慣的描述,我一邊讀《絕代雙驕》,一邊仿彿看見已喝得微醺的古大俠,看看報館來取稿的時間到了,攤開稿紙隨意寫寫,寫到報館的人都已候於門外了,於是匆匆讓一個聲音、一個人影、一樣武器憑空竄出,就能填滿字數交差了事!
當時跟古龍一樣紅透半邊天的高陽,寫的是歷史小說,也有他「跑野馬」的絕招來應付連載所需,那就是在歷史故事主線中挑出一項瑣事,岔出去講相關掌故。例如寫汪精衛偽政權始末,一個歷史名人都還沒出場,便大寫特寫抗戰前後南京的賭場,設在哪、玩什麼、如何一夕致富或破產,令人目不暇接。
連載是項奇特的制度,連載小說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平行流淌,而且不斷互相指涉。現實生活無窮無盡地走下去,小說似乎也就會同樣地日復一日連載下去。這種寫法違背了小說作為嚴肅藝術的標準。一般小說講究的是選擇好一段具特殊意義的時間,把它從長流中切截開來,封閉成一個完整、有機的單位,有個「絕對」的開頭和結尾,「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多說一句都是累贅。
我們看到連載小說的種種毛病,其實是從一般小說有頭有尾有中腰的美學來評斷的。連載小說能提供別的小說不能提供的樂趣,其層出不窮的意外轉折,除了基於勾住讀者,也深受作者寫作過程影響。(改寫自楊照〈懷念連載時代〉)
20. 依據上文,關於古龍、高陽小說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古龍小說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來自飲酒後的靈感
(B)高陽小說常加入傳說軼聞,使故事變得引人入勝
(C)古龍和高陽都以憑空捏造、賣弄技巧來迎合讀者
(D)古龍和高陽小說成功之處,在於藉情節暗諷時事

答案

答案:(B)。略解:B高陽加入「南京賭場掌故(傳說軼聞)」,使故事吸引人,正確;A「飲酒後靈感」是猜測;C「賣弄技巧」未提及;D「暗諷時事」未提及,故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28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郤,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曰:「齊伐魯,孔子聞之,曰:『魯,墳墓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貢因行,說齊以伐吳,說吳以救魯,復說越,復說晉,五國由是交兵。或強,或破,或亂,或霸,卒以存魯。」觀其言,跡其事,儀、秦、軫、代,無以異也。嗟乎!孔子曰:「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己以墳墓之國而欲全之,則齊、吳之人豈無是心哉?奈何使之亂歟?吾所以知傳者之妄。(王安石〈子貢論〉)
儀、秦、軫、代:指張儀、蘇秦、陳軫、蘇代,皆戰國知名說客。

28. 甲文中,田常聽完子貢的陳述「忿然作色」,是因為子貢:
(A)斥責齊國不仁不義
(B)諷刺田常短視狹隘
(C)論調荒謬悖於常理
(D)分析戰情淺薄空泛

答案

答案:(C)。略解:C子貢謂「易伐的魯難伐,難伐的吳易伐」,悖於常理,令田常憤怒,正確;A、B、D非憤怒原因,故C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0. 甲文中,田常願意接受子貢的建議,乃因伐吳能讓他:
(A)擺脫強臣掣肘
(B)擺脫齊君脅迫
(C)獲得百姓擁戴
(D)獲得魯國支援

答案

答案:(A)。略解:A伐吳不勝可使「大臣內空(強臣被削弱)」,擺脫掣肘,正確;B「擺脫齊君」、C「百姓擁戴」、D「魯國支援」未提及,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