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為題組
下列文字,最能表現上文畫底線應情況的選項是:
(A)腦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字清澈
(B)王氏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C)明日拉顧君借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槓。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D)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迎以文者,太守也
作者反應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4題
14-1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4-15題。
子思見老茉子,老茉子問穆公將相子思,老茉子曰:「若子事君,將何以為乎?」子思曰:「順吾性情,以道輔之,無死亡焉。」老茉子曰:「不可順子之性也,子性剛而微不肖,又且無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故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聽,則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聽,則亦不能事君,所謂無死亡也。」老茉子曰:「子不見夫當乎?雖堅剛,卒盡相摩;舌柔順,終以不弊。」子思曰:「吾不能為吾,故不能事君。」(《孔叢子·抗志》)
關於子思「不能事君」的原因,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不能順己性情
(B)不願患忠枉死
(C)無法為民喉舌
(D)難以道行言聽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8題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名片的種類式樣之多,就如同印名片的人一樣。有足以令人發笑的,有足以令人感動的,也有足以令人哭不得笑不得的。若有人把各式的名片聚集起來,恐怕比香菸裡的畫片還更有趣。
官銜的名片,時行的是單印名姓,不加官銜。其實官做大了,人就會自然出名,官銜的名片簡直用不着。惟獨有一般不大不小的人物,印起名片來,深恐自己的姓名太輕太晚,壓不住那薄薄的一張紙,於是把古往今來的官銜一齊的印在名片上,望上去黑糊糊的一片,就好像一個人的背上駭起一塊大石碑。
身通洋務,或將要身通洋務的先生,名片上的幾個英文字是少不得的,「湯姆」、「查利」都成,甚而再冠上一個聲音相近的外國姓。因為名片也者,乃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的表現。(梁實秋《名片》)
(A)單印名姓而不加官銜的名片,表示名片主人並不看重外在的虛名
(B)有些人無法自我肯定,只能用層層疊疊的官銜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C)作者將名片上的官銜喻為大石碑,暗指為官者應知任重道遠之意
(D)作者對於通洋務者必在名片加上英文姓名,語帶嘲諷,不以為然
(E)名片比重片有趣之因,在於可從中看出各種不同的人格表現方式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7題
依據下文,作者「對蚊子絕不排斥」,最可能的原因是:
過了一天非人的生活,到了夜晚想做一件人做的事:睡覺。但是,不忙著睡,寶貝
蚊子來了。雙方的工作不外乎列幾種:(一)蚊子奏細樂。(二)我揮手致敬。(三)樂
止。(四)休息片刻。(五)是我不當心,皮膚碰了蚊子的嘴,奇痛。(六)蚊子奏樂。
(七)我揮手送客。清晨醒來,察視一夜工作的痕迹,常常發現腿部作玉蜀黍狀。有時
候面部微微改變一點形狀,例如:嘴唇加厚,鼻樑增高。據腦筋靈敏的人說,若備一床
帳子,則蚊子自然不作入幕之實。但我已和太太商量就緒,在下月發薪之前,無論如何,
我們仍然要保持大國民的態度,對蚊子絕不排斥。(改寫自梁實秋《蚊子與蒼蠅》)
(A)蚊子能增添生活樂趣 (B)擁有慈悲為懷的精神
(C)喜好觀察自然界細物 (D)貧窮生活的自我解嘲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9題
依據下文,作者對於歷史書寫「覺得恐懼」,最可能的原因是:
當背景的想像,都在史料閱讀之際平息下來,過多的熱情也被迫必須冷卻。歷史
的想像,在古典顏色的紙頁之間穿梭,以求得假想中的一個事實。但是,在千種百樣的考
據下獲得的事實,果真是屬於事實?顯然坐在浩瀚的史書之前,忽然覺得所謂事實不都
是解釋出來的?史料與史料的銜接,如果需要人工著手構築,如何證明事實值得信賴?
歷史想像未得的事實,如何不是想像的延伸?內心自我提問的過程,一旦陷入之後,時
間之旅便無窮無盡。對於歷史書寫,越來越覺得恐懼。(陳芳明《書寫就是旅行》)
(A)史料雕鑿因而無法盡讀 (B)想像延伸因而血脈黃張
(C)事實因解釋而無窮無盡 (D)熱情因閱讀而頹然冷卻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1題
21-2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1-24題。
陶醉於田園的陶潛,是否曾為他決定隱居後悔過?是否有時候也想過另外一種生活?清代以降的批評家已開始質疑陶潛作為一個隱士的「單純性」——詩人襲自珍就把陶潛當成有經世抱負的豪傑之士,可與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相比擬:「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浮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榮甫一分騷。」很顯然,襲自珍並沒有把陶潛當作一個平淡的人。對襲氏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陶潛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有出仕的凌雲之志卻扼腕而棄之——因為生不逢時。
其實早在唐代,詩人杜甫便已經對陶潛作為一個恬然自樂的隱士形象提出質疑。杜甫在其〈遺興〉一詩中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根枯槁。」
學者李華認為杜甫所要傳遞的訊息是:「陶淵明雖然避俗,卻也未能免俗。何以知之?因為從陶潛詩集來看,其中很有根自己一生枯槁之意。」李華將杜甫詩中的「枯槁」解作「窮困潦倒」是很有理由的,因為陶潛〈飲酒〉第十一首用了同一個詞來形容孔子得意門生顏回的窘迫:「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望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後世名,一生亦枯槁……」。我們自然可以聯想到當杜甫試圖揭開清貧隱士陶潛的面具時,實際上也是自我示現。滿起龍在評解杜甫〈遺興〉時,便指出:「嘲淵明,自嘲也。假一淵明為本身象贊」。由此,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杜甫詩作中一再提到陶潛。而實際上,杜甫正是第一個將陶潛提升到文學經典地位的人。
然而在過去的數世紀內,批評家一直誤讀杜甫,或者可以說是對杜甫解讀陶潛的誤讀。由於批評家常將「枯槁」解作「風格上的平淡」,自然而然會認定杜甫以其〈遺興〉一詩來批評陶潛的詩風。這種誤解導致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詩叢〉中以為「子美之不甚喜陶詩,而恨其枯槁也」。後來朱光潛也沿襲了胡應麟的說法。這一有趣的誤讀實例證實了:經典化的作者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流程中,是讀者反饋的產物。(改寫自孫康宜〈揭開陶潛的面具〉)
下列敘述,符合文中襲自珍對陶潛看法的是:
(A) 陶潛一生固窮守節,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
(B) 陶潛與屈原、諸葛亮相同,均懷有濟世之志
(C) 陶潛才德堪比諸葛亮,竟自甘於平淡,令人惋惜
(D) 陶詩風格平淡,實受〈榮甫吟〉、〈離騷〉影響
105學測國文試卷第15題
下列符合管仲對自己描述的選項是:
管仲曰:「吾始固時,曾與鮑叔貫,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任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遺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剁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管晏列傳》)
(A) 治國才能不如鮑叔牙
(B) 因鮑叔牙提拔而顛名
(C) 諒大事難免不拘小節
(D) 未因功名而不顧小節
108學測國文試卷-05
依據下文,鄭板橋所「志」的「慎」最可能是:
(鄭板橋)為秀才時,三至市江,售書賣畫,無識者,落拓可憐。復舉於鄉,旋登甲榜,聲名大震。再至市江,則爭來先生墨妙者,戶外履常滿。先生因寒士,至是益盛自寶重,非重價,不與索。沈凡民先生代編小印,文曰「二十年前舊板橋」,志慎也。
(宣鼎〈雅賺〉)
(A)世人皆從,唯重聲名 (B)小人當道,懷才不遇
(C)宦海浮沉,身不由己 (D)聲聞過實,浪得虛名
108學測國文試卷-31
31-3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依據上文,對於越巫形象的描寫,最適當的是:
越巫自詡善治鬼物。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饗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己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恆誇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惡少年慍其誕,瞷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過,下砂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慄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於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門,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寢,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巫至死不知其非鬼。(方孝孺《越巫》)
(A)仗恃靈力,發制鄉里 (B)惡行易改,心魔難除
(C)設置召魁,作法自斃 (D)無知自是,誤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