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2分科公民考科-06

圖3是房東甲(房屋所有權人)和房客乙的對話。依據對話內容,從民法債權和物權的特性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租約到期後,甲得請求乙返還房屋
(B)甲將房屋出租,即喪失房屋所有權
(C)乙積欠租金,侵害甲的租金所有權
(D)丙為新承租人,可要求乙搬離甲屋

答案

略解:租賃契約為債權關係,租期屆滿,租賃關係消滅,所有權人甲得依物權請求返還房屋(A)。出租不喪失所有權(B錯誤)。積欠租金為債務不履行,非侵害所有權(C錯誤)。新承租人丙無權要求乙搬離(D錯誤)。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19

經濟學常使用「共享性」與「排他性」兩種概念來說明財貨的特性,請問就這兩種概念的應用分析何者正確?
(A)校長週會演講內容,因學生每人領悟與學習成效不同,故不具有共享性
(B)政府投入預算改善都市治安,因未繳稅居民亦可享受,故不具有排他性
(C)公立圖書館閱覽室人人均可進出,縱使座位一位難求,依然具有共享性
(D)商業賣場可以自由進出,但達一定人數流量後管制進場,故具有排他性

答案

都市治安改善具非排他性,未繳稅者亦能享受。共享性指多人可同時消費,不因個人感受差異而改變財貨特性。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55

【題組54-56】臺灣的土地產權歷經演變,逐步形成今日制度。清代臺灣的大、小租制是一種土地的雙重所有制:大、小租可分開來交易,小租的買賣不需要大租戶同意,反之亦然。大、小租制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利益狀態不明確,容易產生糾紛。劉銘傳曾想廢除多半只在遠方收租、無法決定土地用途的大租戶,但無疾而終。後基於政府土地管理和稅收考量,改以「減四留六」政策,將田賦改由在地小租戶繳交,自此小租戶變成官府認定的業主。「減四留六」政策的推出,過去都認為是劉氏屈服於大租戶反抗而妥協的結果,但近年研究指出,這其實是日治初期總督府為順利廢除大租權而提出的說詞。日治初期為解決一田多主的現象,乃實施整理,賦予這些土地關係法律上的權利,由總督府買下所有的大租權,且不再繼續向小租戶收取大租。為了消滅大租權,改造為「一田一主」,總督府並開始推動土地調查,以訂定明確的大租權補償標準及改訂地租率,此項措施解決了土地產權不明確的問題。請問:題文中清代大租戶對土地所擁有的支配力,相較於今日的土地所有權,哪方面的所有權內涵最可能受到限制?請先勾選一項受限的權利內涵,並描述相關題文作為佐證。

答案

使用權。大租戶多半只在遠方收租、無法決定土地用途,使用權受限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