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7指考國文考科-40

40. 依據下文,關於「被動句」的敘述,適當的是:
現代漢語的被動句,常以「被」加在動詞前,如「被騙」;或是用「被」把施動者(動作的發出者)引出加於動詞前,如「被人騙」。文言的被動句,可將「見」加在動詞前,如〈漁父〉:「是以見放」;也可用「於」引出施動者,如〈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也可「見」和「於」兼用,如「蔡澤見逐於趙」,意謂蔡澤被趙國趕走。可見,「見」在動詞前只能表被動,若要引出施動者,動詞之後還需有「於」。此外,也可用「為」引出施動者後,再加上動詞,如「為天下笑」;或是將施動者省略,如「使身死而為刑戮」;也可「為」和「所」合成表被動,如〈晚遊六橋待月記〉:「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這種「為… … 所」式,也可將「為」後的施動者省略,如〈鴻門宴〉:「若屬皆且為所虜」。
(A)用「被」表被動,施動者的位置無論在動詞前或後皆可
(B)「見」和「為」表被動,都可直接將施動者加在動詞前
(C)文言被動如施動者出現在動詞後,可以用「於」字引出
(D)「為」後的施動者若省略,只能出現在「為… … 所」式
(E)「為」和「被」出現在被動句,施動者可出現也可省略

答案

答案:(C,E)。略解:C文言中「於+施動者」可置動詞後(如「困於周郎」),適當;E「為天下笑(施動者出現)」「為刑戮(施動者省略)」、「被騙(省略)」「被人騙(出現)」,施動者均可增刪,適當;A「被」表被動時施動者只能在「被」後、動詞前;B「見」不能直接加施動者,需搭配「於」;D「為」後施動者省略可出現在非「為…所」式(如「為刑戮」),故選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40

40. 下列文句,含有「如果… … ,則… … 」之意的是: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B)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C)友從兩手,朋從兩肉,是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
(D)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E)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答案

答案:(A,E)。略解:A「鄭亡(如果鄭國滅亡),子亦不利(則您也不利)」,含假設;E「向使無君(如果沒有君主),人各得自私(則人各能自私)」,含假設;B、C、D無假設,故選A,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29

「願陛下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則」之前提出一種假設情況(不效),
「則」之後敘述結果。下列文句,屬於相同表意方式的是:
(A)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B)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C)門人然獨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有矣
(D)然同自內府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
(E)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答案

(A)「不以三隅反」為條件,「則不復也」為結果,符合。
(B)「兒之成」非條件,「則可待乎」表推測,不符合。
(C)「門人然獨來」為條件,「則道士獨坐」為結果,符合。
(D)「同自內府播遷而來」為原因,「則同為臺人」為結論,不符合。
(E)「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為條件,「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為結果,符合。
答案:(A)(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