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6指考國文考科-23

23.

武俠小說論及武術武道,多受傳統文化影響。依據古龍《浣花洗劍錄》中紫衣侯對劍法的論述,可與其觀點相應的選項是:
紫衣侯:我雖將天下所有劍法全部記住,我那師兄也能記得絲毫不漏,但他卻能在記住後又全都忘記,我卻萬萬不能,縱然想盡千方百計,卻也難忘掉其中任何一種。我那師兄將劍法全都忘記之後,方自大徹大悟,悟了「劍意」,他竟將心神全都融入了劍中,以意馭劍,隨心所欲。雖無一固定的招式,但信手揮來,卻無一不是妙到毫巔之妙著。也正因他劍法絕不拘囿於一定之形式,是以人根本不知該如何抵擋。我雖能使遍天下劍法,但我之所得,不過是劍法之形骸;他之所得,卻是劍法之靈魂。我的劍法雖號稱天下無雙,比起他來實是糞土不如!
(A)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B)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C)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D)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E)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答案

答案:(A,B,D)。略解:A「得意忘言」喻師兄悟劍意忘招式,正確;B「大象無形」喻無固定招式卻精妙,正確;D「為道日損」喻捨棄招式悟劍意,正確;C「受國之垢」、E「相忘於江湖」與劍法論述無關,故選A,B,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0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0. 乙文「上世之睦,則和光同塵而有餘;後世之睦,則魚沫呴濡而不足」意謂:
(A)上世自足而相融無爭,後世互持仍時感困窘
(B)上世君子超塵而拔俗,後世小人貪求而無饜
(C)上世之養民無微不至,後世之勞民竭澤而漁
(D)上世以道家精神為尚,後世距儒家理想益遠

答案

答案:(A)。略解:「和光同塵」指上世和睦自足;「魚沫呴濡」指後世需互相依靠仍不足;A符合此意;B「君子小人」、C「養民勞民」、D「道儒思想」均未提及,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國文考科-32

[題組:第28題到第32題]
32. 孫希旦與陳祥道皆透過深度閱讀,對《禮記》原文提出新見。下列敘述,最符合二人持論基礎的是:

孫希旦 陳祥道
(A) 後世治亂有合理演變 上世與後世皆因時制宜
(B) 後世治亂有合理演變 上世與後世皆積久弊生
(C) 後世明主應天下為公 上世與後世皆因時制宜
(D) 後世明主應天下為公 上世與後世皆積久弊生
答案

答案:(A)。略解:孫希旦移動文句,認為「私利致亂,禮制治亂」,體現後世治亂合理演變;陳祥道提「上世重道德、後世重禮義,皆順天趨時」,即因時制宜;B陳祥道未提「積久弊生」;C孫希旦未提「天下為公」;D二人均未提「積久弊生」或「天下為公」,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12

[題組:第12題到第14題]
儒學規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即是人本的、人文的。要彰顯這種文化性格的特質,我們不妨通過人性的兩重需求及人文發展的兩階段進程分析,並藉西方文化性格加以對照,來獲得清楚的了解。
就人性的兩重需求而言,即是生存的需求與價值實現的需求。前者是人與動物重疊的部分,即告子所謂「食色性也」,或美國羅斯福總統許諾的四大自由的前兩項:「免於匱乏的自由」與「免於恐懼的自由」,也可稱之為人性的初級需求。嚴格的說,這不足以稱為人性,因為無法將人與動物有效區分。因此,孟子才會以人性的進階需求,也就是意義、價值、尊嚴的需求來界定人性,而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至於什麼是甲呢?這不是一項認知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關鍵在於人的自覺,如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亦即:這問題的起點不是被教導了這一項有關人性的知識,而是每一個人在生命實存上感受到乙。
正由於這是個實踐問題而不是認知問題,所以當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仍困於衣食的時候,是不可能普遍正視這存在問題的,因此若就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而言,先將人生重心放在謀生之上,再漸漸過渡到正視人的存在問題,轉以價值實現為重心,西方文化的發展似乎就是如此。西學的兩大要項:科學與民主法治,就是針對人性的初級需求而設的。直到二十世紀,由於兩次工業革命已原則上解決了生存的課題,於是人的存在問題逐漸浮現,西方人也感受到西方傳統宗教之不足,而漸有向東方求經者。但中華文化的發展卻非循這自然進程以行,而是在絕大多數人民尚困於衣食之時,少數文化菁英便已直看到人性的終極需求,並以此來教化百姓,而漸漸塑成特殊的中華文化形態。(改寫自曾昭旭〈儒學與中華文化之衡定〉)
12. 根據上文文意脈絡,甲、乙最適合填入的概念依序是:
(A)生存需求/價值實現需求
(B)價值實現需求/價值實現需求
(C)生存需求/生存需求與價值實現需求
(D)價值實現需求/生存需求與價值實現需求

答案

答案:(B)。略解:甲處承接前文孟子「價值實現需求」,且後文「我欲仁」是價值實現;乙處「生命實存上感受到」的是價值實現需求,與前文「實踐問題、自覺」呼應,故甲、乙均為「價值實現需求」,B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指考國文考科-13

[題組:第12題到第14題]
13. 依據上文,關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中華文化的發展與自然的人文發展進程不同
(B)西方追求人存在的尊嚴,便是免於匱乏與恐懼
(C)儒學和西方都將價值實現需求視為生存首要目標
(D)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是否透過教育來認知價值

答案

答案:(A)。略解:A文中提西方循「先生存後價值」自然進程,中華文化反之,正確;B西方「免於匱乏與恐懼」是生存需求,非「存在的尊嚴」,錯誤;C西方先重生存需求,錯誤;D文中未提「是否透過教育」,錯誤,故A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指考歷史考科-03

王莽取代西漢,曹魏取代東漢,西晉取代曹魏,都是權臣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後世史家稱為「篡位」,但這些君主皆藉「禪讓」理論來合法化政權轉移。禪讓理論最可能來自何種思想?
(A)道家的清靜無為 (B)佛家的輪迴觀念 (C)墨家的兼愛非攻 (D)儒家的聖賢理想

答案

答案:(D)。儒家主張聖賢治世,禪讓是聖君將政權讓給賢者的理論,王莽、曹魏等藉儒家禪讓理論合法化政權;非道家、佛家、墨家思想,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5題

某校為弘揚儒家、墨家思想,特將新建的兩棟大樓命名為「歸仁堂」,「兼愛樓」,若
欲彰顯命名宗旨,則川堂懸掛的字幅依序應是:
(A)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B)愛人利人以得福,惡人賊人以得福/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C)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
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
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答案

「歸仁」出自儒家,強調「克己復禮為仁」(C)前半符合。「兼愛」為墨家核心,主張視人如己(C)後半符合。故正確選項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國文試卷第19題

儒家認為人擁有主體性和道德意志,故能志學進德、踐仁臻聖;此亦孔子「仁慈
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意。下列文句,表達上述意涵的選項是:
(A)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B)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C)譬如為山,未成一簟,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簟,進,吾往也
(D)興新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
也,非不能也
(E)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
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答案

(B)強調有為者皆可成舜,(C)強調為學在己,(D)強調王之不王是「不為」非「不能」,(E)強調用力於仁無力不足,皆體現道德主體性。故正確選項為(B)(C)(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文試卷-19

依據甲、乙二文,君子面對「幾希之異」的態度是:
(A)嚴別差異,彰示人道的尊嚴和價值
(B)存同去異,建立物我共同遵循的仁義準則
(C)異中求同,探索萬物在紛殊表象下的共同本質
(D)尊重差異,體認萬物平等,脫離以人為本位的思考

答案

(A)正確。君子需時刻存養、擴充那細微的差異(仁義),以確立人道價值。
(B)錯誤。是「存異」非「去異」
(C)錯誤。非求同,是嚴辨差異
(D)錯誤。孟子主張人禽有別,非萬物平等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綜試題13

13-1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現在流行區分 E 人、I 人。不只我們透過 MBTI 認識自己或他人的性格,動漫遊戲和歷史人物也有 MBTI,例如有人說李白是 ENFP。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類型)
你的關注取向 E 樂於加入群體活動,大方分享看法,成為眾人的焦點。 I 喜歡獨處的自在,傾向保留內心的想法,少與陌生人談話。
你習慣的資訊 S 注重實用思維,偏好具體的指引與實踐的細節。 N 擅長抽象思考,用簡要的語言掌握概念與大方向。
你做決定的方式 T 在乎原則、公理、正義、倫常,對事不對人。 F 重視和諧、謹慎,常把人們的情緒納入處事的考量。
你的生活態度 J 目標導向,希望一切在掌控中,按部就班照計畫實現。 P 保持開放的選擇,隨著現況調整,能接受意想不到的改變。

MBTI 以四個角度勾勒人的性格,每個角度都有一組對立型態。如果只取這個框架簡單易記的優點,拿它來分析古人,是可以提高識別度。
古人也有類似的思維。例如司馬遷的父親曾說「儒家」是「博而寡憂,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而「道家」則是「與時邁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把這兩家當成性格互異者,若參照 MBTI,他心目中的儒家性格是______成分較多,道家性格則______較明顯。
但若從《論語》、《孟子》找句子,有符合 S 的______,也有符合 N 的______;有符合 T 的______,也有符合 F 的______。可見這種框架固然可提高識別度,但也可能遮蔽原本多元的面面。

乙若依上文MBTI研判,兩處______內依序應是:
(A)ST/NP (B)SF/NT (C)TI/FP (D)FI/TP”

答案

儒家重視禮儀規範(S)、原則倫常(T),故為ST;道家強調順應變化(N)、靈活開放(P),故為NP。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