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32-35題]
某國長期存在歧視國際移工的社會問題,而且國際移工在勞動契約期滿前,除非原雇主同意,或遇到勞工權益受損並申訴成功,否則無法轉換雇主。某日下午,甲於ATM領錢時,便衣員警依甲容貌而懷疑是「逃逸移工」,且擔任許欺集團車手,立即喝吆甲並要求甲交出居留證供警察查驗。甲表示未隨身攜帶,並要員警不要妨礙其領錢。員警認為甲不服從盤查且無居留證,顯有犯罪嫌疑,乃將甲上銬帶回警局。在警局內,警察拒絕甲委任律師的要求,並將甲關在偵訊室內連夜詢問。甲拒絕配合,不願回答任何問題,警察直到隔天早上始釋放甲。此事經當地媒體報導,引發輿論批評。某移工權益團體對該案提出檢討,特別關切政府應解決警察對移工的偏見和歧視性執法問題。請問:
34. 依據題文,下列哪些作法較能解決移工權益團體特別關切的問題?
(A)以移工來源國語言加強法治宣導,協助移工克服因語言面臨的困境
(B)打破國際移工與商犯罪率有所連結的迷思,或與治安問題劃上等號
(C)提供涉入司法案件移工協助推施,彌補其在司法程序中的不利處境
(D)重視移工因工作制削弱其逃逸的現象,並檢討移工更換雇主的權益
(E)全面檢討員警考核方式,避免員警為提高績效而不當盤查無證移工
司法公正
111分科公民考科-34
[題組:第33-34題]34. 依據題文,學者文章標題所指原則最可能為何?此原則對保障犯罪嫌疑人權利為何 重要?請在答題卷表格左欄勾選原則,並於右欄摘述題文說明此原則為何重要的一 項理由。(5分)
| 勾選原則 | 此原則為何重要的一項理由( 30 字內) |
|---|---|
| □ 刑法謙抑原則 | |
| □ 自由心證原則 | |
| □ 偵查不公開原則 | |
| □ 不自證己罪原則 |
110指考公民考科-17
110指考公民考科-43
43. 某一黨專政國家,明文規定法官在審理刑事案件時,須依照黨的思想,或者依照黨的思想補充法律未明文規定之處進行判決。是以該國法官在刑事案判決時,並不受近代法治國家的某項重要法律原則約束。若立基於此項法律原則,下列哪些是符合該原則的判決?
(A)法官基於並沒有任何法律條文處罰被告的行為,因此判決無罪
(B)法官基於經驗法則,認為被告不可能涉及犯罪行為,判決無罪
(C)法官基於被告的行為僅違反社會的習慣法,因此判決被告無罪
(D)法官基於被告的行為在犯罪時尚無法律處罰,故判決被告無罪
(E)法官基於被告犯罪證據不足以證明被告有罪,故判決被告無罪
110學測社會試卷13
12-13 為題組
12-13 為題組 某甲被指涉及一件擄人勒贖案而遭到檢察官起訴,甲在一審程序中,提出不在場證明;檢察官則提出現場監視器低解析度模糊畫面,作為甲在現場的證據。法院認定畫面雖模糊,但「不排除某甲涉案可能」,據此,判決甲有罪。因為這項證據,甲歷經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都被認定有罪。甲經由救援團體協助,提起上訴。經過數年努力,終於讓最高法院撤銷高等法院判決,發回高等法院重新審理。高等法院再經審理後認為,除了現場監視器畫面外,別無其他證據證明甲有參與擄人勒贖的事實,改判甲無罪。請問:就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而言,高等法院再經審理後做成的判決,其判決理由是在實踐什麼原則?
(A)審檢分立
(B)罪刑法定
(C)從舊從輕
(D)無罪推定
就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而言,關於本案經過的審判歷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基於保障被告人權,訴訟程序是依三級三審制進行
(B)被害人對於高等法院的無罪判決不服可以提起上訴
(C)最高法院可以自行調查證據,就本案做成終局判決
(D)最高法院因對事實認定與高等法院不同而撤銷發回
114學測社會試題_44
【題組43-46】人工智慧(簡稱 AI)看似能與人們溝通、提供各種回答,但其運作仰賴大量素材供其學習。若素材本身就有偏頗,AI 的答案就可能強化這些偏頗。例如,因既有科學家圖片幾乎都是白人男性,當 AI 收到「畫出科學家」指令時,就極可能畫出白人男性圖像。為防止 AI 誤導人們以為白人男性才會成為科學家,曾有不同族裔與性別的科學家串連,只要發現媒體報導他們的研究,卻搭配 AI 生成的不相關白人男性示意圖,就向媒體抗議要求更換成正確族群或性別的圖片。參與抗議的科學家甲主張:抗議不只為了自身,也為了讓有科學才能的邊緣群體青年世代,不會因媒體偏頗而懷疑自己、放棄科學才能,所以抗議可促進青年世代自我實現。學者乙指出 AI 的偏頗使某個國家的人民常被視為潛在恐怖分子,以致參加國際活動時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失去話語權。學者丙認為上述偏頗也會影響司法公正,如法院或行政機關使用 AI 評估受刑人再犯風險,以做出假釋決定,結果顯示 AI 會認定有色人種有更高再犯風險。由於 AI 的訓練資料不公開,外界無法監督,且其演算邏輯不易理解,故難以對評估結果提出質疑。學者丁則提出 AI 的耗能問題:AI 伺服器的耗電量較傳統高出 20 倍,且需大量水資源降溫機房;根據研究,與 ChatGPT 對話一次需消耗約一罐寶特瓶的水。從社會福祉的角度,應讓 AI 產品反映其潛在成本。請問:根據題文,丙對於以 AI 為依據決定是否假釋的疑慮,最可能是基於下列哪一法律原則?
(A)平等原則
(B)比例原則
(C)誠實信用原則
(D)信賴保護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