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下文,最符合主旨的敘述是:
天下有可為其半而不可為其全者,偏枯之藥可以治偏枯,倍其偏枯之藥不可以起死人也。天下有可為其全而不可為其半者,惟夫擔薪而汲,捷步以趨,去其半而不能行,非力不足,勢不便也。(章學誠《文史通義》)
(A)再珍貴的藥材亦無法起死回生,面對死生窮盡,當樂天知命
(B)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成事者多因半途而廢,並非力不能及
(C)應世處事不能拘執一方,必須衡量狀況,審時度勢以制其宜
(D)完滿或缺殘非由表象判斷,而是取決於主體如何處理和定義
哲理思考
109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甲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臨江仙〉)
乙
山居中的恬靜最使人心生歡喜,覺得充滿了幸福。但這種感覺完全是屬於我個 人私己的,難以和他人分享。當深夜沉寂,偶爾會有一部卡車從山腰轟隆急馳而過, 聲音在峽谷間響應激盪,久久停留,我往往就會從安寧的心緒中驚覺過來。車上至 少有一個聚精會神在奔波的人,重山曲流外就是苦樂混合著沸騰的紅塵,那裡面也 有著我的妻女和親友,而我卻一個人上山來獨自享受清靜。那麼,我的幸福是不是 純由逃避式的懶散得來的呢?山居只是自己刻意經營的一種看似空靈其實奢侈的 生活?心安理得會不會是虛幻而脆弱的? 至少,我不希望如此,因為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陳列《地上歲月‧山中書》)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甲文中,蘇軾面對夜闌風靜,意欲「小舟從此逝」,遠離塵世;乙文中,陳列則從山居中的恬靜,興發「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情思,二者顯然不同。請以「靜夜情懷」為題,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寫一篇文章抒發你對靜夜的體驗及感受。(占25分)
此題要求以「靜夜情懷」為題,並連結蘇軾或陳列的體悟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選擇:開篇點出靜夜常能引發人深沉的思考與情感。說明你將主要連結甲文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超脫嚮往,或乙文陳列「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處」的塵世眷戀,作為你文章情感基調的參照。
2. 靜夜體驗描寫:細緻描繪一個或多個令你印象深刻的靜夜場景。可從環境著手:如月色、星光、晚風、夜燈、萬籟俱寂或細微聲響。再轉向內心:靜夜中思緒如何沉澱、紛擾如何暫歇、感官如何變得敏銳。描述時融入具體的感官細節,營造靜謐氛圍。
3. 情懷抒發與連結:這是文章核心。闡述在這樣的靜夜中,你產生了怎樣的情懷與思考。
- 若連結蘇軾:可抒發對現實束縛(「長恨此身非我有」)、世俗奔波(「營營」)的疲憊與厭倦,進而萌生暫時逃離、尋求精神自由與心靈歸宿(「江海寄餘生」)的渴望。談論靜夜如何成為你暫時卸下重擔、安頓心靈的空間。
- 若連結陳列:可抒發在享受靜夜獨處的安寧與幸福時,內心同時湧起的對紅塵人世、家人親友的牽掛與責任感。探討個人清靜與人間情緣的平衡,靜夜如何讓你更清晰地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堅定「根本用情處」就在人間煙火之中。
4. 體悟與總結:總結靜夜之於你的意義。它或許是洗滌心靈的驛站,或許是認清所愛的鏡子。透過對蘇軾或陳列體悟的參照與自身經驗的印證,表達你對生活、對自我、對世界的獨特感悟,完成「靜夜情懷」的書寫。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0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假設「經驗機器」存在並且運作穩定,可以讓人享受虛擬的「幸福人生」,你認為將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權衡利弊,你會支持開放這樣的機器上市嗎?請闡明自己的意見。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我認為「經驗機器」的出現將對人類產生深遠且複雜的影響,而我傾向於不支持其開放上市。
其潛在利益在於:能提供極致的感官愉悅與心理滿足,或許能緩解現實中的痛苦、創傷與不滿,甚至作為心理治療的極端手段。它滿足了人類對幸福最直接的渴望。
然而,其弊端更為致命:
1. 真實性的喪失:機器提供的幸福是預設的、虛擬的,剝奪了人們通過真實努力、克服挑戰、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而獲得成就與幸福的機會。這種幸福是空洞的,缺乏深度與意義。
2. 社會功能的崩解:若多數人沉溺於虛擬幸福,將無人從事必要的生產、創造與社會維護工作,文明可能停滯甚至瓦解。
3. 人性與自主性的異化:選擇進入機器,等於放棄了塑造自己真實人生的自主權,將定義「幸福」的權利交給機器,這本身就是對人性的否定。
權衡之下,雖然它能消除痛苦,但也扼殺了成長、愛與創造的可能。幸福不應只是愉悅感受的堆疊,更應包含在真實世界中的體驗、學習、愛與被愛。因此,我認為開放「經驗機器」是飲鴆止渴,它提供的是一條逃避真實、最終導向虛無的捷徑,我對此持反對意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3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看到山上那麼多參天大樹時,會勾起我的惻隱之心。在無法順暢呼吸的空間裡,樹木 之間為了生存必須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能多接受一些陽光,它們只能拼命向上生長。 但是,只為生存而競爭的森林卻漸次死亡,因為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所以溫度不夠高, 無法讓幼小的生命萌芽。小樹和花、草,以及與它們一起生活的小昆蟲沒有生存的空間。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種森林其實與沒有希望的不孕之地無異。 根據我的經驗,密集栽種的樹苗體型壯大數十倍時,就需要開始砍樹,否則樹木會抱 怨空間太窄,活不下去。要想確保樹木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的空間,就必須做出犧牲。因 此,幾年期間強行進行砍伐,樹木間距剛開始時是一公尺,現已擴大到七公尺。也就是說, 即使是粗略估算,也可知七棵樹中有六棵為之消失。 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如果樹木壽命結束或因為意外 災害而倒下,該位置就會產生空間,那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 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因此,樹木的縫隙, 既是結束和開始共存的空間,也是由缺乏轉化為希望的空間。(改寫自禹鐘榮著、盧鴻金 譯《樹木教我的人生課》)
請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恩與體悟。(占25分)
此題要求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從森林需要縫隙聯想到人生。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類比:闡述森林因過度密集競爭而漸成「不孕之地」,需要透過縫隙讓陽光、養分進入,方能孕育新生命,成為「希望之地」。進而點明,人生亦然,看似完滿緊湊的表象下,實則需要「縫隙」——即留白、停頓、餘裕與接納不完美的空間。
2. 闡述人生需要縫隙的體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從多個層面論證「縫隙」之於人生的必要性與積極意義。
- 時間的縫隙:在忙碌學業或工作中刻意留出的空白時光,允許自己發呆、閱讀無用之書、發展興趣。這並非浪費,而是讓心靈喘息、思緒沉澱,醞釀創造力與靈感的必要空間,避免身心耗竭。
- 人際的縫隙:在親密關係中保持適當的個人邊界與獨處時刻,尊重彼此的差異與獨立性。這份「縫隙」非關疏離,而是讓情感得以自由呼吸,使關係更健康、持久。
- 心境的縫隙:接納生命中的失落、失敗與不完美,視其為成長必經的「縫隙」。正如森林中倒下的樹創造了新空間,人生的挫折與缺憾,往往能讓我們停下慣性腳步,反思生命方向,看見新的可能性,孕育出更堅韌的智慧與更寬廣的胸懷。
- 學習與成長的縫隙:不過度填滿行程,允許自己有探索、犯錯與調整的餘地。這些探索的過程,正是知識內化與人格成熟的養分所在。
3. 表達感恩與總結:感恩那些生命中的「縫隙」時刻——可能是挫折後的暫停、獨處時的寧靜、計畫外的轉彎——它們如同森林中的光隙,帶來了溫暖、養分與新生的希望。總結「縫隙」並非空洞與缺乏,而是結束與開始共存、轉化與希望萌發的家園。學會欣賞並為人生保留縫隙,是我們能給予自己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11學測國綜試卷23
23-2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 甲 | 《論語》原文 | 朱熹的解說 |
|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
| 乙 | 《孟子》原文 | 朱熹的解說 |
|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棣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 ①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②《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棣題數尺」之類。 |
23.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識天命所歸,遂謹於視聽言動
(B)小人處懵然狀態,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
111學測國綜試卷28
28.關於下文對孤崖之花的描述及其寓意,敘述適當的是:
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豔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於石罅中,不禁嘆異。想宇宙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甚至使生於孤崖頂上,無人過問花亦開。拂其性,禁之開花,則花死。有話要說必說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廷廟廡,類已免開尊口,無話可說,仍會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嘯一聲;屈原明明要投汩羅,仍然要哀號太息。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當經濟文章無補於世時,古人也會不甘寂寞,去著小說,自有不說不快之勢。這也是屬於孤崖一枝花之類。(改寫自林語堂〈孤崖一枝花〉)
(A)花朵扎根於堅硬的石縫裡,故能避風躲雨,綻放光彩
(B)花朵之生滅既取決於栽植環境,也受到栽植方法影響
(C)花朵以其美麗引人目光,卻非為了迎合路人方始盛開
(D)花開喻指為社會奉獻的志意,孤崖喻指忘懷得失的人格
(E)花開喻指忠實展現自我,孤崖喻指不被他人理解的處境
111學測國綜試卷36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28
關於「祕密」的看法,符合下文敘述的是:
當祕密出現在親近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覺得刺目——我隱匿了最後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條線索,阻止你順暢讀取我全部的檔案。那對愛是多大的殺傷力!這個世界於是鼓勵坦白,彷彿只要開誠布公,必能互相理解,擁抱,痛哭流涕地和解。但祕密卻固執地打破了理性架構的神話,讓人類理解語言的限制,發現自己畢竟掙脫不了那些幽暗的本能,及孤獨如何成為每個人真正的生命基調。
害怕孤獨的人為了裝作一無所瞞,以爭取想像中的友誼,於是開始訴說祕密。祕密接祕密,那是朋友的定情儀式,但我們不說自己的祕密。訴說別人祕密是一種無本生意,也是一種舉象擊西的謊計。當所有人都忙著訴說其他人的祕密,自己的祕密就擺脫了被刺探的危險。想要掩人耳目,是另一個人祕密開始出的原因。(改寫自胡晴舫〈祕密〉)
(A)人類幽暗不安是因為背地裡訴說別人的祕密
(B)交換祕密揭示人們畏懼孤獨而有相互取暖的需求
(C)訴說他人祕密既能滿足好奇窺探,又可掩藏自己的祕密
(D)保有祕密,拒絕他人全面讀取自己,反映孤獨的生命基調
(E)祕密的存在,乃因語言不可盡意的限制,阻隔了人際關係的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