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19

19-20為題組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海底發生規模9.0的強震,地震所激起的海嘯不僅造成日本東部嚴重的災害,連遠在太平洋對岸的美洲西部海岸都受到衝擊。該海嘯自地震發生後抵達各地的延時如圖5。

19. 由圖5判讀,地震激起海嘯後,海嘯波抵達臺灣東岸約需多少時間?(A) 40分鐘 (B) 3小時 (C) 5小時 (D) 8小時 (E) 10小時

 

答案

從圖5等時線看,臺灣東岸位於地震發生後約3小時的等時線上。答案(B)3小時。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自然試題-67

地球在形成初期,組成物質曾因經歷高温熔融過程而依密度重新分布,最終使地球具有分層結構。在這些不同分層結構中有其特有的岩石,例如花岡岩、玄武岩、橄欖岩……等。此外在地表上也常發現鐵隕石,其主要成份為鐵鎳合金。下列有關這三種岩石與鐵隕石的密度比較,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 花岡岩>鐵隕石>橄欖岩 (B) 玄武岩>花岡岩>橄欖岩
(C) 橄欖岩>玄武岩>花岡岩 (D) 玄武岩>橄欖岩>鐵隕石
(E) 鐵隕石>橄欖岩>花岡岩

答案

花岡岩(大陸地殼)密度約2.7,玄武岩(海洋地殼)約3.0,橄欖岩(地函)約3.3,鐵隕石約7.9。故鐵隕石>橄欖岩>玄武岩>花岡岩。(C)和(E)正確。故選 (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自然試題-34

地球的固體結構中,最外部的地殼可區分為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下列有關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厚度較海洋地殼為厚
(B)大陸地殼的密度較海洋地殼小
(C)大陸地殼主要為砂鎂質岩石,而海洋地殼則以砂鋁質為主
(D)目前發現最老的海洋地殼為40億年
(E)海洋地殼主要為沉積岩層

答案

(A)正確,大陸地殼較厚。(B)正確,大陸地殼密度較小。(C)錯誤,大陸為砂鋁質,海洋為砂鎂質。(D)錯誤,最老海洋地殼約2億年。(E)錯誤,海洋地殼主要為玄武岩。故選 (A)(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自然試卷_18

科學家嘗試以各種方法重建地球的歷史,下列有關探索地球歷史的敘述,何者正確?
(A)古生代的人寫歷史較不精準,所以錯誤百出
(B)根據豐富定律,可推測岩脈的生成時間比圍繞岩脈的地層晚
(C)相對地質年代像根據放射性元素定年,以分辨岩層年代的早晚
(D)利用放射性元素定年,母元素的量經過2個半衰期後只剩原來的二分之一
(E)「均變說」是指過去發生地質作用的原理和現在進行地質作用的原理相同

答案

均變說主張"現在是過去的鑰匙",地質作用原理古今相同。岩脈切穿地層,形成時間較晚。答案:(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50

【第50-53題組】在寒武紀以前的地層中,可找到由氧化鐵與二氧化矽鈕粒反覆堆疊形成的「鎬狀(帶狀)鐵礦床」,是重要的鐵礦來源。約24億年前的地層中,更普遍地出露厚層的鎬狀鐵礦床。鎬狀鐵礦床形成原因的假設模型,是由亞鐵離子( Fe\(^{2+}\))與氧氣作用生成氧化鐵( Fe\(_2\)O\(_3\)及 Fe\(_3\)O\(_4\))沉澱所致。而 Fe\(^{2+}\)是由海底岩漿噴發所形成,氧則是由藍綠菌行光合作用所產生。
圖20彙整了一些地球歷史事件,包括化石紀錄、鎬狀鐵礦形成時段與相對含量,以及大氣中氧氣含量相對於現今濃度的變化。
下列關於鎬狀鐵礦與相關地球歷史事件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A) Fe\(_2\)O\(_3\)是亞鐵離子經還原反應形成的
(B)在24~35億年前,鎬狀鐵礦床形成當時,大氣中氧氣的濃度並未大幅增加,而是在其形成後,才大幅增加
(C) Fe\(_2\)O\(_3\)與 Fe\(_3\)O\(_4\)均不易溶於水
(D) Fe\(_2\)O\(_3\)與 Fe\(_3\)O\(_4\)均屬於分子化合物
(E)在19億年前,鎬狀鐵礦床形成時,推測當時海洋中 Fe\(^{2+}\)的濃度大幅上升

答案

(B)(C)(E) (A)Fe\(^{2+}\)→Fe\(_2\)O\(_3\)為氧化反應;(B)從圖20可見鎬狀鐵礦主要形成期間大氣氧濃度低,之後才上升;(C)Fe\(_2\)O\(_3\)和Fe\(_3\)O\(_4\)均難溶於水;(D)兩者為離子化合物;(E)19億年前鐵礦形成表示海洋中Fe\(^{2+}\)濃度高。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52

【第50-53題組】在寒武紀以前的地層中,可找到由氧化鐵與二氧化矽鈕粒反覆堆疊形成的「鎬狀(帶狀)鐵礦床」。下列觀察或推論哪些正確?(應選3項)
(A)鎬狀鐵礦大部分出現在24億年前的地層中
(B)亞鐵離子源自岩漿,因此鎬狀鐵礦屬於火成岩類
(C)今日海水中的亞鐵離子濃度較25億年前為低
(D)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呈現線性增高
(E)細菌可存活在極低氧的環境中

答案

(A)(C)(E) (A)從圖20可見鎬狀鐵礦在24億年前達高峰;(B)鎬狀鐵礦為沉積岩;(C)現代海洋氧含量高,Fe\(^{2+}\)易氧化沉澱;(D)氧含量非線性增加,有跳躍式變化;(E)早期地球即有厭氧細菌。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53

【第50-53題組】在寒武紀以前的地層中,可找到由氧化鐵與二氧化矽鈕粒反覆堆疊形成的「鎬狀(帶狀)鐵礦床」。
(a)依據在地球歷史出現的次序,由早期到晚期排列下列事件:(只須寫出事件代碼)(2 分)
(甲)臭氧層的形成
(乙)氧氣開始在大氣中快速累積、含量驟增
(丙)生物上陸
(丁)鎬狀鐵礦床的形成
(b)針對(乙)事件,則35~22億年前之間,除了在約23億年前有氧氣量的驟增外,若只考量光合作用的進行,還可推論出地球大氣的組成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1分)而此組成變化可能對全球氣溫造成的影響為何?(1分)

答案

(a) 丁→乙→甲→丙
(b) 二氧化碳濃度下降。此變化可能導致全球氣溫下降(溫室效應減弱)。""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