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國文試卷-38

某篇討論唐代商業與文學的文章提到:「白居易的文壇聲譽,是商業市場的有用資本」。下列文句,可佐證此一觀點的是:
(A)開成中,物價至賤,村路賣魚肉者,俗人買以胡綢半尺,士大夫買以樂天詩
(B)〈長恨歌〉一篇,……文人學士既嘆為不可及,婦人女子亦喜聞而樂誦之,是以不脛而走
(C)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伎,伎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伎哉?」由是增價
(D)樂天〈秦中吟〉、〈賀雨〉、〈諷諭〉等篇,……繕寫模勒銜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E)唐中葉,長安惡少年多以詩句鏤刻肌膚(即「刺青」),……至有周身用白樂天詩意刺涅,人呼為白舍人行詩圖

答案

(A)正確。詩作可當貨幣使用
(B)正確。作品廣受歡迎
(C)正確。背誦其詩可提高身價
(D)正確。詩作被抄賣牟利
(E)正確。詩意被用於刺青商業行為
故正確答案為(A)(B)(C)(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32

31-32為題組。
依據甲、乙二曲和丙文,關於歷代對屈原的看法,敘述適當的是:

丙 屈原已經成為一個符號和象徵。
漢代,屈原的爭議主要落於「怨君」。儒家對情感表達的理想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肯定屈原的人以注解儒家經書的方式注《楚辭》,試圖建立其經典地位,認為屈原和《詩經》一樣「怨神而不亂」,可與日月爭光。批評屈原的人認為屈原在〈離騷〉有著歌喉式的表達,甚至想出什麼生命,與儒家中庸之道產生劇烈拉鋸。
宋朝遭外族侵鬥踏戶,激發民族情感。《楚辭》讀者對屈原情感表現的理解,不同於漢代只從忠君脈絡詮釋,轉而強調其愛國之心,以國家民族興亡的高度,將「當怨與否」的倫理內涵重新審視,由此確立屈原情感的正當性。
明代黃文煥因家冤下獄,對屈原不被理解的痛苦感同身受。在狱中著《楚辭聽直》,為屈原的忠義之心辯護,希望有人也能替他昭雪冤屈。
屈原之於現代讀者的意義,與社會文化語境相關,面對抗戰,屈原愛國的面向被重新加強。隨著端午節被確立為詩人節,學者開始思考「詩人何為」,從中探討文學與政治的關係。當個人理想遭遇挫折,就像屈原不被楚王了解,這時該不該執著?可藉由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心緒,思考理想和世界的衝突。(改寫自徐平〈一個屈原,各自表述——政大學棟樓揭開屈原的百變面紗〉)

 

(A)漢代對屈原的事跡,在其作品情感的表達方式是否優於《詩經》
(B)宋代時關注屈原愛國之心,從民族情操的角度使經君問題合理化
(C)元代文人喜借用屈原典故,說明自己雖然歸隱卻待時而動的心境
(D)明代時有與屈原相似際遇的人,將自身認同投射到屈原的遭遇上
(E)現代的各種文化語境中,詮釋屈原既保有過去面向也有時代新意

答案

(B)宋代確實因外患而強調屈原愛國心,使怨君問題合理化;
(D)明代黃文煥因自身冤獄而認同屈原遭遇;
(E)現代對屈原的詮釋確實融合傳統與當代意義
答案:B,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