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3

我覺得童年是一種氣味的記憶。 我的童年,有許多果樹氣味的記憶。夏天暑熱的午後,廟埕後有一棵巨大的龍眼樹。 我從小學翻牆出來,背著書包,爬上龍眼樹,躲在密密的枝葉裡。外面日光葉影搖晃,隱 約聽見老師或母親尋來,在樹下叫著我的名字,但那呼喚的聲音,被蟬聲的高音淹沒了。 我一動不動,找到一處適合蜷窩身體的枝椏,好像變成樹的一部分,而那時,龍眼樹密密 的甜熟的氣味就包圍著我。我閉起眼睛,好像在假寐,也像在作夢,夢裡一串一串纍纍的 龍眼,招來許多蜜蜂果蠅。我童年的夢,很甜很香,好像一整個夏天都窩在那棵樹上,包 圍在濃郁的氣味裡做了一個醒不來的夢。(改寫自蔣勳《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生活中充斥各種氣味。氣味透過嗅覺傳遞,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感受,一如文中龍眼樹甜熟的氣味喚起作者的童年記憶。請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寫一篇文章,書寫你熟悉的花草樹木的氣味,及其所召喚的記憶和感受。(占 25 分)

答案

略解:此為抒情文寫作,評分重點包括:具體細膩的氣味描寫、深刻的情感連結、完整的文章結構、優美的文辭表達。高分段作品需具備獨特的個人經驗、豐富的感官描寫、深刻的情感共鳴,以及清晰的層次結構。建議選擇具有個人意義的特定植物,從氣味特徵入手,連結具體的生命經驗,最後昇華到情感感悟。
答案:寫作時應選擇一種具有個人意義的花草樹木,具體描寫其氣味特徵(如清香、濃郁、甜味等),並連結到特定的生命經驗與情感記憶。結構上建議安排:開頭點題引入氣味記憶,主體詳細描寫氣味特徵與相關經歷,結尾昇華情感感悟。文辭要生動優美,善用比喻、擬人等修辭,讓讀者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氣味的存在與情感的流動。高分關鍵在於真誠的情感與獨特的個人經驗,避免陳腔濫調。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4

「樹」在甲、乙二文中的意義,最適當的解說是:
(A) 甲文的芒果樹象徵父母安康
(B) 乙文的枇杷樹象徵思念長存
(C) 二文作者皆於親人亡故後「植樹」紀念
(D) 二文皆透過「樹在人去」領悟生死有命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文章中「樹」之意象的解讀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故居中的舊物,是承載家族記憶的媒介,作者藉由品嘗其果實來「重溫對雙親的感念」,樹本身並非直接「象徵父母安康」。
(B)正確。乙文的枇杷樹是妻子死那年親手所植,如今「亭亭如蓋」,樹的生長茂盛對比妻子的早逝,樹的存在本身即成為思念的載體,象徵著對亡妻的思念隨時間流逝而愈加深厚、長存。
(C)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舊宅原有,並非作者在父母亡故後所植。乙文的枇杷樹確是妻死之年所植,可視為紀念。
(D)錯誤。兩文確實都包含「樹在人去」的場景,但甲文重點在於藉物思人、感念親恩;乙文重點在於睹物思人、抒發物是人非的傷痛。兩者均未明顯導向「領悟生死有命」的哲理。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寫試題-03

(3-4題組)

你在傾聽小魚澼濺的聲音 張望春來日光閃爍在河面 微風吹過兩岸垂垂的新柳 野草莓翻越古岩上的舊苔 快樂的蜥蜴從蟄居的洞穴出來 看美麗新世界野煙靄靄── 在無知裡成型。你在傾聽 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 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楊牧〈夭〉)

 

問題(一):詩中有聲音的傾聽,有視覺的張望,也有快樂與哭泣。作者描寫春天的美麗新世界,但詩題為何命名為〈天〉?請從詩句中的感官知覺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答案

詩題〈天〉不僅指自然天空,更隱喻一種超越現實、近乎宿命或宇宙性的存在維度。詩中雖描繪春天感官的愉悅(聽魚濺聲、望日光閃爍、看新柳、快樂的蜥蜴),但情感隨即轉變為「微微哭泣的聲音」、「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這種從美麗新世界的沉醉,轉向對生命無常、時間流逝的細微感知與內在悲憫,將個人瞬間的感官體驗,提升至對「天」——即自然規律、時間本質、生命存在困境——的深刻冥思與敬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寫試題-04

(3-4題組)

問題(二):普魯斯特(Proust, M.)在《追憶逝水年華》中說:「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個小時,它是一只充滿香氣、聲響、念頭和氛圍的花缽」,說明時間的認知與感官知覺及感受有關。楊牧的〈天〉透過感官描寫,傳達季節的感知,請以「季節的感恩」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你對季節的感知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占18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季節的感恩」為題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連結:可從普魯斯特的話或楊牧的詩引入,點出時間(季節)並非單純的物理刻度,而是鑲嵌著豐富感官記憶與情感體驗的載體。進而闡明「感恩」的對象,不僅是季節帶來的美好景致,更是這些景致所觸發的內在感受、生命啟示與情感連結。
2. 具體感知經驗描寫:選擇一個或多個令你印象深刻的季節(如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熾熱、秋天的靜美、冬天的沉潛),細膩描寫該季節特有的感官印記。例如:春日雨後的泥土芬芳與新芽氣息如何喚醒蟄伏的希望;夏日午後的蟬鳴與陽光溫度如何承載著童年的放肆與悠長;秋日涼風中桂花甜香與落葉聲響如何引發對時光流轉的哲思;冬日清晨凜冽空氣與暖陽如何對比出溫暖的珍貴。描述時應結合視、聽、嗅、觸等多種感官,使場景立體鮮活。
3. 感受與領會的抒發:在感官描寫的基礎上,深入抒發這些季節經驗帶給你的內心感受與生命體悟。例如:從四季循環中學會接納生命的起落與更新;從自然景物的靜美中獲得心靈的沉澱與療癒;從季節特有的活動(如團圓、豐收)中感受到人情的溫暖與文化的傳承。說明你為何對此心懷感恩——是它豐富了你的情感,教會你觀察生活,還是給予你面對挑戰的力量與啟示?
4. 結語:總結這些來自季節的饋贈如何形塑了你對世界的感知與對生命的態度,重申感恩之心,並或許展望未來能持續以敏銳的感官與開放的心靈,迎接每一個季節帶來的獨特禮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寫試題-03


(陶潛)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南史.隱逸.陶潛傳》)

 


飯後,眾人各自有事離去,留下貞觀靜坐桌前獃想。她今日的這番感慨,實是前未曾 有的。 阿啟伯摘瓜,乃她親眼所見。今早,她突發奇想,陪著外公去巡魚塭,回來時,祖孫 二人,都在門口停住了,因為後門虛掩,阿啟伯拿著菜刀,正在棚下摘瓜,並未發覺他們, 祖孫二個都閃到門背後。貞觀當時是真愣住了,在那種情況下,是前進呢?抑是後退?她 不能很快作選擇。 然而這種遲疑也只有幾秒鐘,她一下就被外公拉到門後,正是屏息靜氣時,老人家又 帶了她拐出小巷口,走到前街來。 貞觀人到了大路上,心下才逐漸明白:外公躲那人的心,竟比那偷瓜的人所做的遮遮 掩掩更甚! 貞觀以為懂得了外公的心意:他怕阿啟伯當下撞見自己的那種難堪。 事實上,他還有另一層深意,貪當然不好,而貧的本身沒有錯。外公不以阿啟伯為不 是,是知道他家中十口,有菜就沒飯,有飯就沒菜。(改寫自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分別說明陶潛對於人子、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善意。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答案

甲文陶潛之善意:他送勞力給兒子協助家務,並特意叮囑「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展現其將僕役視如己出的平等關懷與仁厚之心,善意體現在尊重與善待。
乙文外公之善意:他發現阿啟伯偷瓜,非但未當場揭發,反而刻意迴避,其心意一是避免阿啟伯當下難堪,二是體諒其家貧(「有菜就沒飯」)的處境,善意體現在寬容理解與維護對方尊嚴。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寫試題-04

問題(二):陶潛或者外公對他人的善意,你可能也曾見聞或經歷過,請以「溫暖的心」為題,寫一篇文章,分享你的經驗及體會。(占18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溫暖的心」為題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定義:可從陶潛或外公的例子引入,說明「溫暖的心」並非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蘊含在日常中的理解、尊重、體諒與無聲的關懷。它是一種能感知他人處境,並以行動傳遞善意的柔軟力量。
2. 經驗分享:具體描述一件你曾見聞或親身經歷,體現「溫暖的心」的事件。事件可大可小,例如:同學在你困境時不張揚的主動幫助;老師對你失誤的寬容與鼓勵;陌生人看似不經意的友善舉動;家人無言的體貼與支持。詳細描寫事件的背景、人物的行為、話語(若有的話),以及當時的場景與氛圍,重點在於凸顯行為背後那份為他人著想的細膩心意。
3. 體會闡述:深入談論這份「溫暖」帶給你的感受與影響。它如何化解了你的尷尬、撫平了你的不安、點亮了你的心情,或讓你感受到人性的美好?這份經歷如何改變了你對人際關係的看法?是否啟發了你,也願意以一顆「溫暖的心」去對待他人?說明這份善意如何像漣漪般擴散,以及它對於營造更友善社會的重要性。
4. 結語:總結「溫暖的心」的價值,它是在冷漠疏離的社會中,聯繫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紐帶。呼籲自己與讀者,都能保有並傳遞這份溫暖,讓世界多一分理解與光亮。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我們的感情是冰箱,打開來看,明亮可喜,關起門後是嗡嗡的黑暗。什麼都不會壞掉, 埋在霜雪的角落。我們的感情是冰箱,有時很滿有時很空,一切都可以保存很久,冷冷的, 可是很新鮮,看起來都像昨天。 (柯裕棻〈冰箱〉) 農曆年前我媽換了新冰箱。雖然舊的其實也還好,十數年如一日修長高冷玉面如銀, 該凍肉時凍肉,該製冰時製冰,門沒關緊永遠忠實地響警告聲。燈泡甚至沒有壞過一次。 只是我媽長期嫌它不得力,冷藏室裝一隻生雞一鍋燉肉就周轉不過來,胃口那樣地小,像 一個節食的人,廚房裡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個節食的人。我常常看見她蹲在那兒,腳邊圍滿 生鮮,鬥盡心智排列組合,在最有限空間裡籌備出最大的寬容,冰箱門好像看牙醫的嘴開 太久不斷嗶嗶叫,簡直像在哭了。感覺兩方都十分苦惱。
我認為運用如常的器物毋需特別汰換,也主張大家都不妨少吃一點。顯然我媽不作此 想。她說:「總之我就是想要一臺大冰箱啦。」但如此一來,我反倒領悟了,這完全是某 商品宣傳詞「豈止於大」(Bigger than bigger)的道理:一座夠大的新冰箱也豈止於冰箱, 它是一種想像,一種意境,一種可能性,它富有召喚家庭生活最好願景的潛力。 (改寫自黃麗群〈如果在冬天,一座新冰箱〉)

 

請回答下列問題:
冰箱可以很滿,可以很空,當你打開冰箱,通常想尋找什麼?又看見什麼?假如有一座屬於你的新冰箱,你會有怎樣的想像?冰藏什麼(虛實皆可)會符合你所期待的美好生活?請以「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為題,撰文一篇,文長不限。(占25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為題進行創意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現實連結:從日常打開冰箱的經驗出發,描述通常想尋找的解渴飲料、充飢食物,或看見的剩菜、整理不齊的瓶罐,連結冰箱作為儲存實體食物的日常功能。
2. 轉向想像與象徵:提出「如果有一座屬於我的新冰箱」,它將超越實用功能,成為一個承載記憶、情感、夢想與願望的象徵性空間。它可以很「滿」,裝載著過往的珍貴;也可以很「空」,預留給未來的可能。
3. 闡述冰藏內容與對應的美好生活:這是文章主體。具體描繪你會在這座新冰箱中冰藏哪些「虛實皆可」的物品,並說明它們如何映射你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例如:
- 冰藏「夏日海邊的浪花聲與鹹味海風」,象徵對自由、遼闊與自然洗禮的嚮往。
- 冰藏「外婆燉肉的香氣與溫暖叮嚀」,代表對親情、傳統與根系的珍視。
- 冰藏「失敗時的眼淚與挫折感」,意在將負面情緒「冷凍」、轉化,待日後從中提取教訓與力量。
- 冰藏「一罐永保新鮮的星光」或「一個安靜的午後」,象徵對永恆美好與心靈寧靜的追求。
- 冰藏「未完成的夢想藍圖」或「給未來自己的信」,寓意對成長與未知的期待。
4. 總結與昇華:總結這座新冰箱之於你的意義——它不僅是家電,更是你的時光膠囊、情感銀行與夢想孵化器。它冰藏的不是腐敗,而是保鮮的美好、沉澱的智慧與待放的希望。擁有它,意味著你正主動地構建、儲存並期待著你所定義的美好生活。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關於地球的記憶
被文字固禁在課本裡
我們的筆尖游走在山脈和海洋
翻譯每片花瓣的嬌嫩和露水的清新
所有的言語 答案
都靜放在我們的課本裡
等待我們翻起這一切的序幕(節錄自薛憶婷〈我們的課本〉)

以上這首詩,從課本啟動天馬行空的遐想,瞥見知識豐富的樣貌。科學頑童費曼 (Richard P. Feynman)曾說觀察轉動的餐盤,讓他得到很大的啟發,領略了興之所至的樂 趣。物理課可讓我們發現萬物運行的迷人,生物課帶領我們進入細胞核遊歷,外語課讓我 們聽見世界不同的文化。國文課堂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輕羅小扇撲流螢」, 詩中情境也往往能讓人神遊於現實之外。中學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否曾經點燃你對知識的 熱情?打開課本時,不知能否如〈我們的課本〉所述,揭開知識想像的序幕。

 

請回答下列問題:
如上文所述,若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課本,進入知識的想像,或許可以讓課本帶領我們經歷驚奇的旅程。請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寫一篇文章,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你的意義,書寫你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占25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書寫特定學科課本對個人的意義與探索經驗。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學科選擇:開門見山,說明當你打開某一學科(如國文、歷史、物理、生物、地理、外語等)的課本時,它對你而言不僅是考試的教材,更是通往一個廣闊迷人世界的入口。點明你將書寫的具體學科。
2. 具體探索經驗描寫:生動描述你如何「進入」這本課本的知識想像。例如:
- 若選擇國文課本:描述如何從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神遊至田園的靜謐,或從「輕羅小扇撲流螢」體會古典夏夜的幽情,文字如何激發你的畫面感與共鳴。
- 若選擇歷史課本:描述如何從冰冷的年代事件中,想像古人的生活、情感與抉擇,彷彿與歷史人物對話,理解時代的波瀾壯闊。
- 若選擇物理課本:描述如何從公式定律中,看見宇宙運行的奧秘,如費曼觀察轉動餐盤般,對萬物規律感到驚奇與著迷。
- 若選擇生物課本:描述如何將細胞結構想像成微觀城市,一次生態系的介紹彷彿帶領你進行了一場紙上森林探險。
3. 意義與體會闡述:深入談論這番探索帶給你的收穫與體悟。這本課本如何點燃你對該領域知識的熱情?它如何改變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讓你更懂得欣賞文字之美、理解人性與社會的複雜、驚嘆自然與科學的法則,還是開拓了你的文化視野?說明課本作為知識的載體,如何成為你心智成長、想像力飛翔的起點。
4. 結語:總結「打開課本」這個動作的豐富層次。它不只是學習的開始,更是一段段驚奇旅程的序幕,承載著知識的力量與想像的自由,邀請你不斷探索與發現。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我覺得童年是一種氣味的記憶。 我的童年,有許多果樹氣味的記憶。夏天暑熱的午後,廟埕後有一棵巨大的龍眼樹。 我從小學翻牆出來,背著書包,爬上龍眼樹,躲在密密的枝葉裡。外面日光葉影搖晃,隱 約聽見老師或母親尋來,在樹下叫著我的名字,但那呼喚的聲音,被蟬聲的高音淹沒了。 我一動不動,找到一處適合蜷窩身體的枝椏,好像變成樹的一部分,而那時,龍眼樹密密 的甜熟的氣味就包圍著我。我閉起眼睛,好像在假寐,也像在作夢,夢裡一串一串纍纍的 龍眼,招來許多蜜蜂果蠅。我童年的夢,很甜很香,好像一整個夏天都窩在那棵樹上,包 圍在濃郁的氣味裡做了一個醒不來的夢。(改寫自蔣勳《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生活中充斥各種氣味。氣味透過嗅覺傳遞,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感受,一如文中龍眼樹甜熟的氣味喚起作者的童年記憶。請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寫一篇文章,書寫你熟悉的花草樹木的氣味,及其所召喚的記憶和感受。(占25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進行書寫。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連結:從氣味是強大的記憶載體入手,點出特定花草樹木的氣息,如同時光機的開關,能瞬間將我們帶回過往的某個場景與心境。
2. 氣味與記憶的描寫:選擇一至數種你熟悉且承載深刻記憶的花草樹木氣味進行細膩描繪。例如:
- 桂花盛開時節,那濃郁而甜軟的香氣,如何瀰漫在整個巷弄,讓你想起外婆家秋天的庭院,以及她做的桂花糕點的溫暖。
- 雨後草地上泛起的清新泥土與青草味,如何將你帶回無憂無慮的童年午後,與玩伴追逐嬉戲的場景。
- 檳榔花在夜間散發的獨特幽香,如何伴隨著夏夜的涼風與蟲鳴,成為你對鄉下老家夏夜的集體記憶。
- 樟木箱或檜木家具散發的沉穩木香,如何讓你憶起祖父的老家、老書房的寧靜,以及家族歷史的厚重感。
- 阿勃勒落花時略帶腐熟的甜味,如何標記了畢業季的來臨,混雜著對青春流逝的淡淡感傷與對未來的憧憬。
描述時,不僅寫氣味本身,更要透過氣味,勾勒出相關的人物、事件、場景與當時的氛圍,使記憶立體化。
3. 感受與體悟的抒發:深入闡述這些氣味所召喚的內在感受。是鄉愁、是溫暖、是寧靜、是傷感,還是對逝去時光的眷戀?這些氣味記憶如何形塑了你對某地、某人或某段時光的獨特情感?它們之於你現在的意義是什麼?是心靈的慰藉、是力量的源泉,還是提醒你勿忘根本的印記?
4. 結語:總結氣味記憶的魔力,它讓無形的過往得以依附,讓情感有了具體的憑藉。這些來自花草樹木的氣息,已然成為你生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芬芳篇章。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看到山上那麼多參天大樹時,會勾起我的惻隱之心。在無法順暢呼吸的空間裡,樹木 之間為了生存必須展開激烈的競爭。為了能多接受一些陽光,它們只能拼命向上生長。 但是,只為生存而競爭的森林卻漸次死亡,因為陽光無法到達地面,所以溫度不夠高, 無法讓幼小的生命萌芽。小樹和花、草,以及與它們一起生活的小昆蟲沒有生存的空間。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種森林其實與沒有希望的不孕之地無異。 根據我的經驗,密集栽種的樹苗體型壯大數十倍時,就需要開始砍樹,否則樹木會抱 怨空間太窄,活不下去。要想確保樹木能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的空間,就必須做出犧牲。因 此,幾年期間強行進行砍伐,樹木間距剛開始時是一公尺,現已擴大到七公尺。也就是說, 即使是粗略估算,也可知七棵樹中有六棵為之消失。 森林要想成為孕育新生命的希望之地,就需要有縫隙。如果樹木壽命結束或因為意外 災害而倒下,該位置就會產生空間,那麼,溫暖的陽光就會照射進來,被陽光照射的地面 混雜著前一年秋天凋落的樹葉,於是積聚起能夠孕育新生命的養分。因此,樹木的縫隙, 既是結束和開始共存的空間,也是由缺乏轉化為希望的空間。(改寫自禹鐘榮著、盧鴻金 譯《樹木教我的人生課》)

請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恩與體悟。(占25分)

答案

此題要求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從森林需要縫隙聯想到人生。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類比:闡述森林因過度密集競爭而漸成「不孕之地」,需要透過縫隙讓陽光、養分進入,方能孕育新生命,成為「希望之地」。進而點明,人生亦然,看似完滿緊湊的表象下,實則需要「縫隙」——即留白、停頓、餘裕與接納不完美的空間。
2. 闡述人生需要縫隙的體悟: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從多個層面論證「縫隙」之於人生的必要性與積極意義。
- 時間的縫隙:在忙碌學業或工作中刻意留出的空白時光,允許自己發呆、閱讀無用之書、發展興趣。這並非浪費,而是讓心靈喘息、思緒沉澱,醞釀創造力與靈感的必要空間,避免身心耗竭。
- 人際的縫隙:在親密關係中保持適當的個人邊界與獨處時刻,尊重彼此的差異與獨立性。這份「縫隙」非關疏離,而是讓情感得以自由呼吸,使關係更健康、持久。
- 心境的縫隙:接納生命中的失落、失敗與不完美,視其為成長必經的「縫隙」。正如森林中倒下的樹創造了新空間,人生的挫折與缺憾,往往能讓我們停下慣性腳步,反思生命方向,看見新的可能性,孕育出更堅韌的智慧與更寬廣的胸懷。
- 學習與成長的縫隙:不過度填滿行程,允許自己有探索、犯錯與調整的餘地。這些探索的過程,正是知識內化與人格成熟的養分所在。
3. 表達感恩與總結:感恩那些生命中的「縫隙」時刻——可能是挫折後的暫停、獨處時的寧靜、計畫外的轉彎——它們如同森林中的光隙,帶來了溫暖、養分與新生的希望。總結「縫隙」並非空洞與缺乏,而是結束與開始共存、轉化與希望萌發的家園。學會欣賞並為人生保留縫隙,是我們能給予自己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