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3

根據上文所述,為什麼森林需要縫隙?由此聯想,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請以「縫隙的聯想」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或見聞,書寫你的感恩與體悟。(占 25 分)

答案

略解:此為命題作文,評分重點包括:能否理解文本中森林縫隙的象徵意義,能否將此意象延伸至人生層面,能否結合個人經驗具體論述,結構是否嚴謹,文辭是否優美。森林縫隙象徵生命中的留白、喘息空間、轉變契機,考生需從具體描述過渡到抽象思考,展現對生命節奏的深刻體悟。
答案:森林需要縫隙的原因:讓陽光照射地面,提供新生命萌芽的空間,維持生態多樣性,避免過度競爭導致系統僵化。人生同樣需要縫隙:忙碌生活中的喘息時刻、人際關係的適當距離、心靈的留白空間,這些「縫隙」讓我們有機會反思、成長、重新出發。寫作時應結合具體生活經驗,如課業壓力下的休閒時光、人際相處的獨處時刻等,描述這些縫隙如何帶來新的視野與生命能量,最後昇華到對生命節奏的深刻體悟。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40題

下列詩句所歌詠的對象,正確的是:
(A) 去來回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雨
(B)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窟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桂
(C) 春紅始謝又秋紅,息國亡來人楚宮。應是蜀冠啼不盡,更憑顏色訴西風——楓
(D) 史氏只應歸道直,江淹何獨偶靈通。班超握管不成事,投擲翻從萬里夾——筆
(E)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無限早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雲

答案

(A)詠風(起松聲),非雨。(B)詠桂(月窟、廣寒)。(C)詠杜鵑花(蜀冠啼血),非楓。(D)詠筆(班超投筆、江淹夢筆)。(E)詠雲(千形萬象、作奇峰)。故正確選項為(B)(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3題

閱讀下列新詩,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大麗花/開在後院裡/月亮□□籬笆時/順手帶走一絲春天殘餘的香氣(洛夫
〈花落無聲〉)
乙、鳥聲在漢城各座宮殿庭院內□□/如密密雨點落在鬼面瓦上/一處處都是回
響……(蓉子〈古典留我〉)
丙、一口老甕/裝著全家人的/心,放在屋漏的地方/接水/□□一家人的人/辛
酸……(林煥彰〈雨天〉)
(A)翻過/滴落/彈唱
(B)翻過/流淌/記錄
(C)駐足/流淌/彈唱
(D)駐足/滴落/記錄

答案

甲詩月亮「翻過」籬笆,具動態感,與「順手帶走」呼應。乙詩鳥聲「滴落」如雨點,具聽覺意象。丙詩「記錄」辛酸,具承載記憶之意。故正確選項為(D)駐足/滴落/記錄。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國文試卷第19題

傳統文人常針對書作題說:「列詩句,意在強調書作逼真的選項是:
(A)嫻媚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B)興來寫菊似塗鴉,誤作枯藤纏數花。筆落一時收不住,石枝留得一拳斜
(C)北苑時翻視池墨,疊起烟雲隱露露。短縑尺楮信手揮,若有較難在昏黑
(D)名工經思揮彩筆,驅山走海置眼前。滿堂空翠如可掃,赤城霞氣蒼梧烟
(E)峰頭黛色晴猶濃,筆底春雲暗不開。墨花淋漓翠微斷,隱几忽聞山雨來

答案

(A)「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強調畫作逼真至似有聲。(E)「隱几忽聞山雨來」形容畫中雨景逼真如聞雨聲。其餘選項多偏重寫意或創作過程。故正確選項為(A)(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3題

閱讀下列新詩,最適合填入□內的詞依序是:
甲、山後割開暗夜/□□洩漏下來(瓦屋斯,諾幹〈拆信刀〉)
乙、路在前面/伸著/長長的舌頭/把一雙雙的腳/□了進去(向明〈七孔新笛〉)
丙、最後一隻高背時的 LA/還來不及出現/夕陽以吸塵器的速度/將這一切□乾淨(顏艾琳〈夕陽前發生的事〉)
丁、我拚命走過去樹下/已見它那灰白蒼老的影子/年輕的翠綠承受細雨的彈珠/調皮的□□在傘上(陳秀喜〈復活〉)
(A) 誓言/舔/沖刷/丟擲
(B) 誓言/捲/吞沒/流洩
(C) 祕密/舔/吞沒/丟擲
(D) 祕密/捲/沖刷/流洩

答案

甲詩「暗夜割開」後「祕密」洩漏較合理。乙詩路如舌頭「舔」進腳,具象。丙詩夕陽如吸塵器「吞沒」一切。丁詩雨滴「流洩」在傘上,具動感。故正確選項為(D)祕密/捲/吞沒/流洩。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9題

19-2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9-20題。
經絡橫林,山沉遠照,邂逅黃昏鐘鼓。燭映簾櫳,雲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不眠思婦,齊應和,幾聲枯枝。驚動天涯倦官,疑疑惑華行暮。
當年酒狂自負,謂東君,以春相付。流浪征勝北道,客橋南浦。幽恨無人暗語,賴明月曾知舊遊處。好伴雲來,還將夢去。(貿錄〈天香〉)

關於本閱詞的敘述,正確的是:
(A) 通篇傳達孤老無依、大限將至的悲涼
(B) 上片描寫秋夜清冷蕭索和驕旅獨居的悲愁
(C) 下片概數已身生涯坎坷,自責愧對妻兒子女
(D) 以聖賢、鐘鼓聲、砧杵聲音高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關懷

答案

上片寫秋夜蕭瑟、思婦搗衣、倦客羈旅,呈現清冷孤寂之感。(B)正確。(A)未至「大限將至」。(C)無「愧對妻兒」。(D)「聖賢」未出現。故正確選項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20題

19-20為題組
關於本閱詞的理解,不恰當的是:
(A) 「煙絡橫林,山沉遠照,邂逅黃昏鐘鼓」為詞人遠眺所見所聞
(B) 「燭映簾籠,畫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描繪詞人與思婦共感漢風寒露之苦
(C) 「流浪征難北道,客橋南浦」對比「當年酒狂自負」,營造失落之感
(D) 「明月」象徵國君,「幽恨無人暗語」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感傷

答案

(D)不恰當,「明月」在詞中為傾訴對象,象徵知己或見證者,非直接象徵國君。「幽恨」多指個人情思或羈旅之愁,未必特指懷才不遇。故不恰當選項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國文試卷第8題

閱讀下文,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日光初照的晨曦,樹林裡殘餘的夜霧加速稀釋,□□□,宛如是大地的調息。(黃錦樹《鳥瞰眼》)

乙、走到沙丘高處,遠眺月牙泉。遊客遠了,言語笑聲遠了,可以聽到□□□,
很細微的叮嚀,像一種煩瑣,也像心事獨白。(蔣勳《此生——肉身覺醒》)

丙、我們買了三株幼苗,沿著籬笆,種了一排。剛種下去,才三、四呎高,圍著預測:「這三棵柏樹長大,一定會超過你園中其他的樹!」果真,三棵義大利柏樹日後抽發得□□□,成為我花園中的地標。(白先勇《樹猶如此》)

(A)蒼茫游移/風中鳴沙/層巒疊嶂 (B)蒼茫游移/孤雁哀啼/傲視群倫
(C)氤氳吞吐/孤雁哀啼/層巒疊嶂 (D)氤氳吞吐/風中鳴沙/傲視群倫

答案

甲:夜霧「氤氳吞吐」符合調息意象。乙:月牙泉沙丘應是「風中鳴沙」。丙:柏樹長得高大出眾,用「傲視群倫」。故正確選項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08

下列敘述,最符合「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的體會是:
馬勒的旋律哀傷又優美,A段完了換B段,B段完了換C段,再回到A段B,頂多稍微變化一下,不像貝多芬那樣苦心經營,一小段、一小段往前推,像數學證明題,一步錯不得。聽貝多芬,你不能分神,錯過一段都不行。聽馬勒,你可以隨時分神,隨時回來,因為每一段都很動人,而且每一段似乎都很熟悉。馬勒教導我們,不一定要貝多芬的邏輯和意義,生活可以每一段都很愉快,不一定要逼成一整塊。我以前太愛這了,這來過去,怎麼也拼不出一整塊來。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呢?(改寫自己正意〈馬勒拯救我於炎炎夏日〉)
(A)品味人生,無須求全
(B)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C)破鏡難圓,殘缺不全
(D)一絲不苟,責備求全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中隱喻和核心思想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破碎的雞蛋殼」比喻的是強求完美、試圖將零散片段拼湊成完整整體的徒勞。
作者通過對比貝多芬(嚴謹邏輯、不容分神)和馬勒(段落優美、可隨時進出)的音樂,引申到生活態度:不必像貝多芬那樣追求嚴密的整體性,可以像欣賞馬勒的音樂一樣,接受並享受生活中各個獨立而美好的片段,不強求將其拼合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破碎的雞蛋殼怎麼拼得圓滿光滑」正是對這種強求完美之徒勞的生動比喻。
(A)正確。符合作者領悟到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的各個片段,無須強求整體的圓滿。
(B)錯誤。強調的是為堅持氣節而犧牲,與文意不符。
(C)錯誤。雖涉及「破碎」,但側重於關係破裂難以修復的負面意涵,與文中接納片段的積極態度不同。
(D)錯誤。意指過分要求完美,正是作者所反思和摒棄的態度。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4

「樹」在甲、乙二文中的意義,最適當的解說是:
(A) 甲文的芒果樹象徵父母安康
(B) 乙文的枇杷樹象徵思念長存
(C) 二文作者皆於親人亡故後「植樹」紀念
(D) 二文皆透過「樹在人去」領悟生死有命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兩篇文章中「樹」之意象的解讀與比較能力。
(A)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故居中的舊物,是承載家族記憶的媒介,作者藉由品嘗其果實來「重溫對雙親的感念」,樹本身並非直接「象徵父母安康」。
(B)正確。乙文的枇杷樹是妻子死那年親手所植,如今「亭亭如蓋」,樹的生長茂盛對比妻子的早逝,樹的存在本身即成為思念的載體,象徵著對亡妻的思念隨時間流逝而愈加深厚、長存。
(C)錯誤。甲文的芒果樹是舊宅原有,並非作者在父母亡故後所植。乙文的枇杷樹確是妻死之年所植,可視為紀念。
(D)錯誤。兩文確實都包含「樹在人去」的場景,但甲文重點在於藉物思人、感念親恩;乙文重點在於睹物思人、抒發物是人非的傷痛。兩者均未明顯導向「領悟生死有命」的哲理。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