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2

[題組:第1題到第2題]
問題(二):日常生活中不乏「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請寫一篇短文,舉例說明你對標籤現象的看法。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答案

略解:本題要求考生透過具體實例闡述對標籤現象的看法。高分關鍵在於:選擇具說服力的生活實例,深入分析標籤的影響機制,提出個人見解與反思。結構應完整,包含實例描述、影響分析、個人觀點三部分。論述需具批判性思考,既能指出標籤的負面影響,也能論述其正面功能,展現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
答案:寫作時應選擇具體的生活實例,如學業標籤(資優生、後段班)、世代標籤(草莓族、躺平族)或職業標籤等。首先描述實例情境,接著分析該標籤如何影響個人行為與自我認同,最後提出個人觀點:標籤雖有助於快速認知,但過度簡化可能造成偏見,我們應保持反思,不被標籤限制發展可能性。論述需層次分明,見解深刻。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二十一世紀資訊量以驚人的速度暴增,有人認為網路資訊易於取得,會使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不利於認知學習;也有人視網際網路為人類的外接大腦記憶體,意味著我們無須記憶大量知識,而可以專注在更重要、更有創造力的事物上。對於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答案

我認為這兩種觀點各有其立論基礎,也反映了數位時代下認知學習的雙面性。第一種觀點擔憂網路導致記憶力與思考力衰退,確有其依據。當我們過度依賴外部儲存,大腦負責記憶的區域(如海馬迴)可能因缺乏鍛鍊而功能弱化,不利於深度思考與長期知識建構。此外,資訊爆炸易導致注意力分散,形成淺碟式學習,影響認知學習的深度與連貫性。

然而,第二種觀點將網際網路視為「外接大腦記憶體」,亦有其積極意義。它解放了我們記憶瑣碎事實的負擔,使認知資源能重新分配至更高階的思維活動,如批判性思考、創造性問題解決、跨領域整合與宏觀視野的建立。這並非放棄記憶,而是將記憶功能轉型,從「記憶事實」轉向「記憶如何尋找與應用事實」。

我個人的看法是,關鍵不在於否定任何一方,而在於如何「善用」網路此一工具。我們應培養「數位素養」,包括:1. 有意識地區分哪些知識需要內化為長期記憶,哪些可以外包給網路;2. 發展資訊篩選、驗證與整合的能力,避免被動接受資訊;3. 在利用網路效率的同時,保留並刻意練習深度閱讀、獨立思考與邏輯論證的習慣。如此,我們方能將網路轉化為強大的認知輔具,既避免心智能力退化,又能釋放創造力,實現更有效的學習與創新。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讀完以上材料,對於「中、小學校園禁止含糖飲料」,你贊成或反對?請撰寫一篇短文,提出你的看法與論述。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答案

我贊成中、小學校園禁止含糖飲料。理由如下:

首先,基於健康考量。材料明確指出高糖飲食是導致體重過重、第二型糖尿病、蛀牙、心臟病等疾病的元兇。中小學生正值身體發育與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校園作為其主要生活場域,有責任提供健康的飲食環境。禁止含糖飲料能直接減少學生接觸高糖產品的機會,有助於預防相關健康問題,培養清淡飲食習慣。

其次,數據支持介入的必要性。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高中生飲用含糖飲料的比例與頻率均高,顯示問題的普遍性與嚴重性。校園禁令能針對此高風險情境進行有效把關。

反對者或認為此舉限制學生選擇自由,或認為教育重於禁止。然而,學生的飲食選擇常受同儕、廣告影響,未必具備足夠的判斷力。在公共健康議題上,當個人選擇可能對長期健康造成顯著危害時,適度的規範是必要的。校園禁令並非唯一的措施,但可作為基礎,並應搭配營養教育,讓學生理解背後的健康知識,從而內化為自主的健康行為。

綜上,校園禁售含糖飲料是保護學童健康、對抗兒童肥胖與相關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我認為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玩具對你而言,較偏向「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請就你的成長經驗,說明你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答案

我認為玩具更偏向「玩物養志」。根據我的成長經驗,玩具絕非僅是享樂或消磨時間的工具,而是啟發思考、培養能力的重要中介物。

以古典玩具如七巧板為例,它訓練了我的空間邏輯與問題解決能力;積木則讓我初步理解了結構、平衡與創造的樂趣,這些都是課本難以直接賦予的直觀經驗。即使是擬仿玩具,如歷史人物模型或交通工具,也激發了我對相關領域知識的好奇心,成為自主學習的起點。

玩具提供的「遊戲」狀態,是一種高度專注且富於想像力的活動。在此過程中,我學會了嘗試錯誤、制定策略、與同儕合作或競爭,這些都是未來面對複雜情境的預演。它養成的「志」,並非傳統的書本知識,而是更根本的創造力、韌性、社交技巧與探索精神。

當然,若沉迷過度、影響正務,任何事物都可能「喪志」。但這關鍵在於「人」如何與玩具互動,而非玩具本身。在家長的適當引導與時間管理下,玩具能成為「養志」的沃土。因此,我肯定玩具的正面價值,它是我童年不可或缺的導師與玩伴,為我的成長奠定了充滿樂趣與創造力的基礎。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假設「經驗機器」存在並且運作穩定,可以讓人享受虛擬的「幸福人生」,你認為將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權衡利弊,你會支持開放這樣的機器上市嗎?請闡明自己的意見。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答案

我認為「經驗機器」的出現將對人類產生深遠且複雜的影響,而我傾向於不支持其開放上市。

其潛在利益在於:能提供極致的感官愉悅與心理滿足,或許能緩解現實中的痛苦、創傷與不滿,甚至作為心理治療的極端手段。它滿足了人類對幸福最直接的渴望。

然而,其弊端更為致命:
1. 真實性的喪失:機器提供的幸福是預設的、虛擬的,剝奪了人們通過真實努力、克服挑戰、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而獲得成就與幸福的機會。這種幸福是空洞的,缺乏深度與意義。
2. 社會功能的崩解:若多數人沉溺於虛擬幸福,將無人從事必要的生產、創造與社會維護工作,文明可能停滯甚至瓦解。
3. 人性與自主性的異化:選擇進入機器,等於放棄了塑造自己真實人生的自主權,將定義「幸福」的權利交給機器,這本身就是對人性的否定。

權衡之下,雖然它能消除痛苦,但也扼殺了成長、愛與創造的可能。幸福不應只是愉悅感受的堆疊,更應包含在真實世界中的體驗、學習、愛與被愛。因此,我認為開放「經驗機器」是飲鴆止渴,它提供的是一條逃避真實、最終導向虛無的捷徑,我對此持反對意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從上文對話中約略可以看出福爾摩斯、華生不同的生活態度,請分析二人的差異,並說明你比較傾向哪一種。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答案

從對話中可見福爾摩斯與華生展現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福爾摩斯代表「理性效率主義」:他精於計算機會成本與邊際效益,追求決策的最優化(如總支出最低、省時美味)。他冷靜、客觀,甚至帶點功利色彩,認為直接捐款比情感式節省更能解決問題(非洲飢童)。其生活核心是邏輯與效率。
華生則代表「情感體驗主義」:他重視過程中的個人感受與情感價值,如享受親手製作三明治的樂趣,並對食物浪費有直接的情感不適(想到非洲飢童)。他的選擇常基於習慣、直覺與道德情感,而非純粹的效益計算。其生活核心是體驗與情感連結。

我個人較傾向於華生的態度,但認為需融入福爾摩斯的理性長處。純然的理性計算雖高效,但可能使生活過於機械化,失去人情味與過程中的樂趣。華生對親力親為的享受、對浪費的情感不忍,展現了人性中溫暖、同理的一面,這些是構成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元素。然而,在資源有限或重大決策上,適度借鑑福爾摩斯的理性分析,能避免因情感或習慣導致的非理性浪費。因此,理想的生活態度應是在華生的情感基礎上,輔以福爾摩斯的理性視角,在感性与理性間取得平衡,既享受過程的溫度,也追求決策的智慧。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 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 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 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 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 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 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 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 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 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 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 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 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 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答案

負面作用(甲文):標籤會將人簡化、商品化,形成刻板印象,使人們忽略個體的獨特素質,導致片面甚至錯誤的判斷,如「草莓族」的汙名化。
正面作用(乙文):標籤能產生「自我應驗預言」的積極效果,激勵人朝標籤喻示的正面方向發展(如「天才」工程師),並可作為自我期許與形象管理的工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2

問題(二):日常生活中不乏「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實例,請寫一篇短文,舉例說明你對標籤現象的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答案

我認為「標籤」是一把雙面刃,其影響深遠,端看我們如何理解與運用它。

標籤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它如同一個簡化的濾鏡,容易遮蔽個體的複雜性與能動性。例如,學生一旦被貼上「數學不好」的標籤,可能自我設限,放棄努力,甚至被師長區別對待,形成惡性循環。社會上的地域標籤(如某地人一定如何)、世代標籤(如「躺平族」),也常引發誤解與對立,阻礙了真正的理解與溝通。甲文中叔本華的憂慮正在於此:人被簡化為其標籤,獨特性被漠視。

然而,標籤亦非全無價值。如乙文所述,正向的標籤(如「咖啡大師」)能激發榮譽感與專業追求;個人為自己貼上「積極學習者」、「可靠夥伴」等標籤,也能成為自我督促、塑造理想形象的動力。標籤在此扮演了「導航」與「激勵」的角色。

因此,我的看法是:我們應警惕標籤的簡化與固化力量,避免輕易為他人貼上負面或僵化的標籤,並培養辨識與抵抗刻板印象的能力。同時,我們可以主動選擇並善用正向標籤,將其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助力。最重要的是,理解每個標籤背後都是一個立體而複雜的個體,保持開放心態,願意撕下舊標籤,看見真實的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寫試題-02

一、 人際關係本來建立於社會場域的互相往來,當上個世紀電視機登場後,改變了這種情況。 霍頓和沃荷便於 1956 年,提出了「擬社會互動」概念:「媒體透過單向式的人際傳播, 讓觀眾覺得節目主持人如熟悉的朋友,看電視就如同與他會晤,產生了對媒體的信任感與 依賴感。」 事實上,擬社會互動是欠缺實際互動的虛構擬態,建立於單方面的想像,如粉絲對於 網紅、明星、政治人物所產生的行為與反應。這些公眾人物常以不對等訊息潛移默化粉絲 的認知,即便他們只是扮演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也會讓支持者產生親密感和認同的 錯覺。 許多營運團隊瞄準這個心理現象,進一步運用各種策略凝聚支持者,例如為後援會取 親暱的綽號、透過付費的會員制分享私生活等。某些政治人物會刻意營造擬社會互動以加強 支持者的向心力,使其從單純的理念相符,到產生家人般的親暱感,以增加對自己瑕疵的 包容度。 在聚光燈下,每位粉絲都只是偶像眼中的「之一」,但偶像卻是粉絲眼中的「唯一」。 如演唱會時,歌手向舞臺下揮手,無數粉絲便會覺得「我跟他對到眼了!他在跟我揮手!」 公眾人物會左右受眾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包括他們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認同。 有些學者擔憂擬社會互動容易使人與現實脫節,失去判斷力,但這種關係也有其正面 效益。例如:某些偶像能為社會中的離群分子提供心理支持、運動明星可以為有運動夢想 的孩子帶來希望、成功的企業家也能為青年樹立楷模。藉由情感連結,受眾可以從中獲得 成長。隨著媒體科技的變遷,互動更加多元,雙向交流也可能發生。因而有些學者主張, 與其排斥不如認識擬社會互動是現代生活的日常。(改寫自泛科學〈「擬社會互動」的本質 與其引發的社會問題〉)
問題(二):當代公眾人物與社會大眾透過臉書、IG 等社群媒體,發展出各種樣態的擬社會互動。請就你的觀察,寫一篇短文,闡述擬社會互動的正、負面影響。文長限 400 字以內(至多 19 行)。(占 21 分)

答案

擬社會互動在當代社群媒體(如臉書、IG)的推波助瀾下,其影響力與日俱增,帶來正、負兩面的深遠影響。

正面影響方面:
1. 提供情感支持與歸屬感:對於社會中的離群分子或特定群體,偶像或公眾人物能成為其精神支柱,提供心理慰藉與歸屬感,例如某些偶像鼓勵粉絲接納自我、勇敢追夢。
2. 樹立榜樣與帶來希望:運動明星的奮鬥故事、成功企業家的創業歷程,能為年輕人樹立楷模,激發其追求夢想的動力與希望。
3. 促進特定議題的關注與社會參與:公眾人物利用其影響力,能有效引導粉絲關注社會公益、環保、人權等議題,甚至促成實際行動,形成正向的社會動能。
4. 科技演進下的雙向互動可能:隨著媒體科技發展,部分平台(如直播、限時動態)增加了即時回饋與互動機會,使擬社會互動不再完全是單向的,可能發展出更為對等的交流模式,讓受眾從中獲得成長與學習。

負面影響方面:
1. 導致認知偏差與現實脫節:粉絲容易沉溺於精心營造的人物設定與虛擬關係中,可能模糊了現實與表演的界線,影響其對真實人際關係的認知與判斷力。
2. 產生非理性的支持與包容:透過策略性的互動營造(如家人般的親暱感),可能使支持者對公眾人物的理念或行為產生過度認同,甚至對其過失或瑕疵採取非理性的包容態度,削弱批判思考能力。
3. 影響消費習慣與價值觀:公眾人物的代言或生活風格展示,可能直接左右粉絲的消費決策與價值認同,導致盲目跟從或過度消費。
4. 潛在的個人心理依賴與失落感:當過度投入於這種單向關係時,一旦公眾人物形象轉變或發生爭議,粉絲可能經歷強烈的心理落差或失落感。

總結而言,擬社會互動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忽視的現象。我們應培養媒體識讀能力,理解其運作機制,學習在汲取正面能量的同時,保持獨立思考與批判精神,才能與其健康共處。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34

33-35為題組。

關於古典的閱讀策略,最符合甲、乙二文敘述的是:(占2分,單選題)
(A)甲文指出廣泛接受並適當批判古典,可讓思想開闊深厚
(B)乙文強調閱讀古典應從庶民角度出發,以了解時代脈動
(C)甲文認為應獨自體會深思,乙文認為不妨倚賴專家引導
(D)乙文皆主張藉由同情共感的體證,可消解字面理解障礙

答案

甲文強調「批判性地消化繼承」,乙文提到「可參考專家的引導,但不要變成先入之見」,都主張在批判思考中接受古典。
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