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22題到第23題]
《學林新編》雲:「〈古柏行〉曰:『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沈存中《筆談》雲:『無乃太細長。』某案子美〈潼關吏〉詩曰:『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豈有萬丈城邪?姑言其高。四十圍、二千尺者,亦姑言其高且大也。詩人之言當如此。而存中乃拘以尺寸校之,則過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22. 下列詩句,不符合上文中《學林新編》所論寫作手法的是:
(A)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B)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C)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
(D)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文意理解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23
[題組:第22題到第23題]
23.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中《學林新編》所表達的文學觀點是:
(A)創作詩歌時須經營修辭的審美效果,偶有為文造情的情況也無可厚非
(B)創作詩歌時應特別注意詞藻使用的合理性,避免產生華而不實的弊病
(C)閱讀詩歌時應著重把握詩歌旨趣,不要拘泥於文字表層而致以辭害意
(D)閱讀詩歌時應留心客觀事實的表現,避免因個人主觀因素而誤解文意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24
[題組:第24題到第25題]
陳豨反代地,高帝自往擊,至邯鄲,徵兵梁王(彭越)。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謝。其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則為禽矣,不如遂發兵反。」梁王不聽,稱病。梁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太僕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雒陽。有司治反形已具,請論如法。上赦以為庶人,傳處蜀青衣。西至鄭,逢呂後從長安來,欲之雒陽,道見彭王。彭王為呂後泣涕,自言無罪,願處故昌邑。呂後許諾,與俱東至雒陽。呂後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於是呂後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國除。(《史記‧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24. 下列敘述,最符合彭越第二次「稱病」心態的是:
(A)暗中聯絡陳豨,為其爭取逃亡時間
(B)不想平白獲罪,也不想與高祖為敵
(C)一方面討好陳豨,一方面向高祖示好
(D)待高祖失利再出兵援助,向高祖邀功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25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26
[題組:第26題到第29題]
臺灣西瓜見於清代文獻,較早者有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纂修的《臺灣府志》、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撰寫的《裨海紀遊》,但不曾提到貢瓜一事。康熙五十八年陳文達纂修《鳳山縣志》,卷七「物產」雲:「西瓜:內郡熟於六、七月,鳳山則種於深秋,熟於隆冬,貢大廷,以三月前至京,名曰萬壽果。」乾隆十二年範鹹纂修《重修臺灣府志》卷十七「物產」:「西瓜,暑時多內地來,臺產種於深秋,熟於隆冬。乾隆二年,定福建督、撫每年正月各進瓜十圓。」乾隆三十九年朱景英《海東劄記》:「西瓜種於八月,成於十月,臺灣、鳳山二縣有之,歲以充貢。」依據這些文獻,對臺灣貢西瓜大致可有這樣的歸納: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
貢瓜停止的年代無法確知,嘉慶十一年謝金鑾纂修《續修臺灣縣志》已說:「舊制貢西瓜,今罷。」我們若參考朱景英寫《海東劄記》的時間,應在乾隆三十九年至嘉慶十一年間停貢。停貢的原因,也許是受到乾隆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間林爽文之變所影響。蓋當時林爽文率眾圍攻府城數月,鳳山縣也有莊大田起兵響應,「進上瓜地」可能在戰爭中破壞殆盡,遂從此停貢西瓜。
雖然每年只有二十個西瓜充貢,但各級官吏絲毫不敢怠慢,有時為了達成任務,甚至不惜透支經費。《明清史料戊編》收錄一件乾隆二十一年的戶部題本,大意是說原署鳳山知縣魯光鼎在任內「尚有支銷修理察院衙署執事、栽種西瓜進京盤費二款,係奉部刪減之項」,因此「應追修理衙署並栽種西瓜盤費」。但魯光鼎「原籍既無產業可追,今各任所確查,又無資財寄頓」,經查定律:「凡應追銀兩,如果家產全無,力不能完者,地方官取具印、甘各結,申報督、撫保題請豁」,遂由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題請準其照例豁免。乃於乾隆二十一年奉旨由戶部議奏,議奏結果是「應如該督所題,準其照例豁免」。這個案例,也算是臺灣貢瓜史上的一項掌故。(改寫自林文龍〈清代臺灣貢瓜小考〉)
26. 下列敘述,最適合寫進上文空格內的是:
(A)臺灣貢西瓜始於清康熙三十六年
(B)臺灣貢瓜的收成時間和內地一般西瓜不同
(C)臺灣由於瓜種不佳,常以內地西瓜混充進貢
(D)臺灣貢瓜於康熙末年成為定制後,便未再更動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27
[題組:第26題到第29題]
27. 依據上文推斷下列詩句反映的貢瓜年代,最可能的是:
甲、除卻風風雨雨天,分裝急喚渡頭船。深秋播種清冬熟,揀得西瓜貢大員。
乙、草木隆冬競茁芽,紅黃開遍四時花。何須更沐溫湯水,正月神京已進瓜。
丙、蔬園迫臘熟西瓜,剪蒂團團載滿車。恰好來春逢聖誕,急馳新果獻京華。
| 甲 | 乙 | 丙 | |
|---|---|---|---|
| (A) | 康熙 | 康熙 | 乾隆 |
| (B) | 康熙 | 乾隆 | 乾隆 |
| (C) | 乾隆 | 康熙 | 康熙 |
| (D) | 乾隆 | 乾隆 | 康熙 |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28
[題組:第26題到第29題]
28. 作者「參考朱景英《海東劄記》」推測停貢西瓜的年代,除了基於①在清代臺灣記錄貢瓜的文獻中,《海東劄記》應是《續修臺灣縣志》纂修前最晚問世的史料;也得假設②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②的內容最可能是:
(A)私人筆記大多不排斥野史軼聞
(B)私人筆記一向較官修方志可信
(C)朱景英在寫作前詳考多種史料
(D)朱景英記錄當時實況而非舊聞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29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0
[題組:第30題到第31題]
〈虬髯客傳〉中的重要人、事都與李靖有關。就小說主題「真人天命所歸」與副題「英雄擇主而事」論之,李靖的動向並非一貫而明確。起初他以一介布衣求見楊素,未必如其他評論者所雲,是「貪利祿而不知人」或「為蒼生而不顧己」,而是「為公」也「利己」、「全忠」亦「安心」。當時天下方亂而未亡,群雄競起而無主,「靖雖貧,亦有心者焉」,為扶持顛危而獻策,乃顯人格忠厚而非見風轉舵;楊素若有收羅豪傑之心,大事未必不可為;又若非紅拂強勢介入,他也不至於完全死心。投效太原既非李靖首選,故不可說他是明知榮華將在太原卻另擇他途。李靖的轉變是漸進的:由於親見楊素腐敗,加上紅拂的旁證,才問心無愧的放棄原本的希望。但因他與李世民交情不深,故也非立即反目而奔向太原,一切仍有待虬髯客的引導、助成。(改寫自張火慶〈虬髯客傳的人物關係論〉)
30.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對〈虬髯客傳〉看法的是:
(A)李靖為李世民不惜與楊素反目
(B)李靖因所見所遇而逐漸調整人生規劃
(C)李靖既不「貪利祿」,也不「為蒼生」
(D)李世民並非天命所歸,故李靖最初未投靠他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1
[題組:第30題到第31題]
31. 若要從《舊唐書》找一段記載,做為「靖雖貧,亦有心者焉」的註解,下列最適合的是:
(A)靖曰:「王者之師,義存弔伐。百姓既受驅逼,拒戰豈其所願?」
(B)太宗顧謂侍臣曰:「得李靖為帥,豈非善也!」靖乃見房玄齡曰:「靖雖年老,固堪一行。」
(C)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每謂所親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
(D)高祖克京城,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