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理解
107指考國文考科-16
[題組:第16題到第19題]
從王羲之的書寫身分來看,他同時具有參與修禊賦詩與事後錄詩作序的雙重體驗。〈蘭亭序〉前半,先以作詩者角度,憶述行禊本事並推闡人生情境,意旨與《蘭亭詩》若合符節。文中次第標出時間、地點、人物,鋪敘時空交織下的物色光景,「流觴曲水」、「仰觀俯察」是對應此景的人為活動,至於「暢敘幽情」、「遊目騁懷」之樂,則是「感物」後的「興情」。《蘭亭詩》由遊春出發,帶出玄心遠想,乃至齊彭殤、達至樂。〈蘭亭序〉同樣在暢情騁懷之後,以「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揭示與會群賢逍遙山林、棄絕塵俗的集體意向,並用「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描述他們的自覺自足。最後更將此一天人合契的同情共感,由原本只是「是日」禊事之可樂,擴展成「不知老之將至」這足以「俯仰一世」的生命觀照。
序文後半,則換由事過境遷、讀者閱覽的角度發言,意旨與《蘭亭詩》對反。「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樂事難繼,僅能由徒留的字跡詩痕,緬懷當日齊契玄同的欣喜。然而,當「欣所遇」、「得於己」的快然自足不復存在,「不知老之將至」也就頓失依恃。在歡樂難駐的同時,羲之進一步體認到留歡之人本身亦是「終期於盡」的。因此,除了哀樂興感,不得不喟嘆「死生亦大」這生命現實的終極沈痛。
羲之更將此種閱覽的感懷置放在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中考察。由「若合一契」推證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再藉「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前後閱覽經驗的同質性,推得「固知」的感慨是貫通古今的。而由「興感之由」、「所以興懷」又可知:臨文閱覽貴在能超越「世殊事異」的表象,探及古今「其致一也」的創作動機與議題。「時人所述」的《蘭亭詩》既書寫齊彭殤、混萬殊的至樂,是以「興感之由」就是緣於死滅焦慮所激發的長(永)生渴慕。
由作者到讀者,羲之真切地體受生命中紛至沓來的悲喜。因此,〈蘭亭序〉否定了蘭亭詩人遊心玄同的方案,揭露人計較彭殤、在乎生死的常情本性。就在「達」與「不達」之間,我們看到了既不因一時陶然而從此忘我出世,亦不因現實悲涼而一味悵惘逃避,願意直接嚐受一切並加以回應的王羲之。(改寫自鄭毓瑜〈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
16. 依據上文,〈蘭亭序〉由「不知老之將至」的大樂,翻轉而為「死生亦大矣」的至痛,關鍵在於:
(A)齊契玄同的欣喜,唯在逍遙山林、棄絕塵俗的豁達中方能獲致
(B)言不盡意,蘭亭勝景與天人合契的同情共感,難以用文字重現
(C)重覽當日詩作,賞心樂事已難蹤跡,故知種種美好終究難永存
(D)欲以放浪形骸之外的任性灑脫,逃避死滅的束縛,而終不可得
107指考國文考科-17
[題組:第16題到第19題]
17. 依據上文,關於《蘭亭詩》和〈蘭亭序〉的比較,最適當的敘述是:
| 《蘭亭詩》 | 〈蘭亭序〉 | |
|---|---|---|
| (A) | 表達對於長生久視的渴望 | 抒發不別死生的玄心遠想 |
| (B) | 抒發不別死生的玄心遠想 | 照見古今創作緣由的契合 |
| (C) | 照見古今創作緣由的契合 | 追述修禊當日的可賞可樂 |
| (D) | 追述修禊當日的可賞可樂 | 表達對於長生久視的渴望 |
“
[題組題]107指考國文考科-18
107指考國文考科-19
107指考國文考科-20
[題組:第20題到第22題]
我翻出報紙連載時代古龍的代表作《絕代雙驕》,發現了一個祕密:小說情節是靠連綿不斷的意外轉折推動的,這裡突然出現了一個人、那裡突然飛來兩枚暗器、被點了穴道應該不能動的人卻動了… …。每天連載結尾「欲知後事,請看明天」的寫法,很能迎合報館的業務要求。依照眾家友人對古龍個性與生活習慣的描述,我一邊讀《絕代雙驕》,一邊仿彿看見已喝得微醺的古大俠,看看報館來取稿的時間到了,攤開稿紙隨意寫寫,寫到報館的人都已候於門外了,於是匆匆讓一個聲音、一個人影、一樣武器憑空竄出,就能填滿字數交差了事!
當時跟古龍一樣紅透半邊天的高陽,寫的是歷史小說,也有他「跑野馬」的絕招來應付連載所需,那就是在歷史故事主線中挑出一項瑣事,岔出去講相關掌故。例如寫汪精衛偽政權始末,一個歷史名人都還沒出場,便大寫特寫抗戰前後南京的賭場,設在哪、玩什麼、如何一夕致富或破產,令人目不暇接。
連載是項奇特的制度,連載小說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平行流淌,而且不斷互相指涉。現實生活無窮無盡地走下去,小說似乎也就會同樣地日復一日連載下去。這種寫法違背了小說作為嚴肅藝術的標準。一般小說講究的是選擇好一段具特殊意義的時間,把它從長流中切截開來,封閉成一個完整、有機的單位,有個「絕對」的開頭和結尾,「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多說一句都是累贅。
我們看到連載小說的種種毛病,其實是從一般小說有頭有尾有中腰的美學來評斷的。連載小說能提供別的小說不能提供的樂趣,其層出不窮的意外轉折,除了基於勾住讀者,也深受作者寫作過程影響。(改寫自楊照〈懷念連載時代〉)
20. 依據上文,關於古龍、高陽小說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古龍小說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來自飲酒後的靈感
(B)高陽小說常加入傳說軼聞,使故事變得引人入勝
(C)古龍和高陽都以憑空捏造、賣弄技巧來迎合讀者
(D)古龍和高陽小說成功之處,在於藉情節暗諷時事
107指考國文考科-21
107指考國文考科-22
[題組:第20題到第22題]
22. 依據上文,關於一般小說和連載小說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一般小說是嚴肅的藝術,特別講求與現實生活時間的一致性
(B)一般小說為維護結構完整,有時須化繁為簡,刪削該有內容
(C)連載小說按時刊出不輟,遂與現實生活時間感既同步又相涉
(D)二者各有寫作邏輯,形式與內容皆緊扣主線,不令筆法歧散
107指考國文考科-23
[題組:第23題到第25題]
用「螟蛉子」代指「養子」,包含一段古人探索昆蟲世界的歷程。
從《詩經‧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可以看出,上古時代人們已經觀察到蜾蠃有捕捉其他昆蟲幼蟲的習性。但捕捉幼蟲做什麼用,先秦文獻並無說明。漢代學者試圖解釋這個現象,揚雄《法言》記載:「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意謂蜾蠃對捕來的幼小螟蛉念咒,時間長了,螟蛉就變成了蜾蠃。後世對於揚雄的說法,有人認同,也有人表示懷疑。南朝著名道士、醫家陶弘景根據自己的觀察,在《本草經集注》寫道:「其(土蜂)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待其子大為糧也。… …《詩》雲:『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言細腰之物無雌,皆取青蟲教祝,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他認為,把細腰蜂捕捉青蟲說成是為了把青蟲教化成自己的後代,根本違背生物事實。
螟蛉:古代或稱「桑蟲」,為鱗翅目昆蟲的青色細小幼蟲。
蜾蠃:古代或稱「蒲盧」、「土蜂」,今屬膜翅目細腰蜂科。蠃,ㄌㄨㄛˇ。
陶弘景的看法後來得到更多證實,例如__________(10個下底線字元)。一千四百多年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所著《昆蟲記》中,詳盡描述細腰蜂的生殖行為:牠總是將卵產在蜂房裡所儲備的蜘蛛身上,卵呈白色,圓柱形,有點彎曲。卵在蜘蛛身上的附著點位置都差不多,一般是蜘蛛腹部底端,偏向一側。新生幼蟲咬的第一口,就是卵的頭部那端所附著的地方,因此,牠剛開始啃咬的,都是汁液最豐富、最鮮嫩的肚子。這種暴飲暴食的生活,會持續八到十天。然後幼蟲開始結造蛹室。他的研究成果證明陶弘景等人的發現非常科學。(改寫自戴吾三《解開成語中的科學密碼》)
23. 依據上文,「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真實生態現象最可能是:
(A)蜾蠃奪螟蛉之巢以育子
(B)蜾蠃是螟蛉之子的宿主
(C)蜾蠃代替螟蛉餵養幼蟲
(D)蜾蠃捕捉螟蛉以餵幼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