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 Page 30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1

依據上文,不符合「陳樹菊」小行星的敘述是:
2018年9月5日,第278986號小行星正式以「陳樹菊」之名在天堂閃耀。
小行星是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大小、形狀不一。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且確認後,會獲得一個臨時編號: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當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參數被精確測定後,便會獲得正式命名:永久編號加上名字。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至於名字,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由發現者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但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核准。
直到中央大學設立「鹿林天文臺」,臺灣才在2002年首度觀測到新的小行星。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目前鹿林天文臺已發現800多顆、正式命名90多顆小行星,如: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
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為傳遞臺灣美善的人文價值,特別將他在2008年10月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Chenshuchu(陳樹菊姓名英譯),以表彰陳樹菊的善行義舉。從此,最美的人心將照亮世界。(改寫自中大新聞2018年9月6日)
(A)由蕭翔耀於「鹿林天文臺」觀測發現
(B)發現到正式核可命名,歷時大約10年
(C)永久編號為278986,名字是Chenshuchu
(D)臺灣首顆以人名命名並經核可的小行星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本細節的準確理解與判斷能力。
(A)符合文意。文中明確指出由中央大學天文觀測員蕭翔耀發現,而中央大學擁有鹿林天文臺。
(B)不符合文意。陳樹菊小行星於2008年10月發現,2018年9月正式命名,歷時約10年。但文中提到「吳大猷(2008年)」、「鄒族(2009年)」、「雲門(2010年)」等更早即以人名或文化名稱命名,故陳樹菊小行星並非臺灣首顆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C)符合文意。文中開頭即說明第278986號小行星命名為「陳樹菊」,其英文名為Chenshuchu。
(D)錯誤。如(B)項解析所述,在陳樹菊之前已有吳大猷(2008年命名)等以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2

依據上文,關於小行星命名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在獲得正式命名前,會有一個以發現順序編碼的臨時編號
(B)運行軌道確認後,可獲得發現年份加英文字母的永久編號
(C)發現者如欲命名須經核准,且限用該國特殊貢獻人士之名
(D)145523號小行星由臺灣發現,2007年正式命名為「鹿林」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小行星命名規則等文本細節的準確理解。
(A)錯誤。文中說明臨時編號是「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而非以發現順序編碼。
(B)錯誤。文中說明永久編號是「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而非「發現年份加英文字母」。
(C)錯誤。文中僅說明發現者擁有命名權且須經核准,但未限定必須命名「該國特殊貢獻人士」。
(D)正確。文中明確指出「2007年,第145523號與145534號小行星分別命名為「鹿林」、「中大」,成為首度由臺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5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觀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秘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單選題]
答案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言評論性文字的理解,並找出與作者觀點不符的選項。
(A)符合。作者認為「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並批評許多名人遊記只是「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可見他將便遊、群遊、淺遊歸於此類。
(B)符合。文中明確指出「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漢黔,百蠻荒徼之區」,且作者佩服之處在於邊疆之遊的「精詳」與「真實」。
(C)符合。文中提到「記文排日編次」說明按日期記錄,「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說明其真實,並總結「服其精詳」、「多其真實」。
(D)不符合。文中明確說徐霞客的遊記是「直敘情景,未曾刻畫為文」、「不多其博辨」,即不靠華麗辭藻和曲折筆法,而是以真實、精詳取勝。他揭露山川奇祕靠的是親身探索與詳實記錄,而非「華藻曲筆」。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18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歐洲人栽種玉米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玉米是印地安人送給世界的禮物。歐洲人初抵美洲之際,那裡已有各型玉米作物。比起舊世界農作物,玉米恰好位於稻米和小麥的生長帶之間,在稻米嫌太乾或小麥嫌太濕的區域,皆有良好收成。玉米田單位面積產量幾乎是小麥田兩倍。少有作物及得上玉米,短短一個生長季就能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歐洲人接納玉米較晚,或許是1550年代至18世紀,歐洲進入一段相對寒冷期。也或許是多數歐洲人一向同意英國博物學家蓋瑞德的看法,他在1597年寫道:「雖然印地安民族迫於所需,認為玉米是很好的食物,但我們仍可輕易判定:它的營養成分有限,不易甚至不利消化,比較適合當豬食而不是給人食用。」
16世紀的歐洲有許多地方栽植玉米,但做為廣大地區的主食,大約已是下個世紀後期。約翰‧洛克在1670年代提到:「法國南部好幾處都有玉米田,農民稱之為『西班牙小麥』,他們告訴我這是給窮人做麵包吃的。」到了18世紀,玉米已經成為法國南部飲食的基本元素。我們姑且大膽猜測:或許它曾在法國人口重新成長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18世紀前數十年,法國人口曾明顯衰減。西班牙人口曾在17世紀減少,18世紀開始回增;在波河谷地種植玉米的義大利,17世紀下半期人口也曾衰減,之後又回增。這些地中海區人口的消長,應該和玉米有關。
今日,玉米對東南歐的重要性更勝於西南歐。隨著人口增加,玉米及其他美洲作物如馬鈴薯、美國南瓜的栽種也逐漸擴張。18世紀以前,玉米在羅馬尼亞並無地位,19世紀後幾十年,羅馬尼亞人投注心力和倚賴玉米幾乎不亞於墨西哥人。他們種小麥也種玉米,前者出口,後者自用。玉米和小麥搭配輪種,成效良好,使羅馬尼亞成為歐洲一大穀倉。
依賴玉米為主食的程度,正隨著人口壓力降低而一起減低,但過往的影響仍在。美國人類學者郝平恩在《塞爾維亞一村落》提到,奧拉撒奇當地比較窮困的農民還是吃玉米而非小麥做的麵包,他們僅有的幾畝地,也是種玉米而非小麥,因為 。順便一提:奧拉撒奇農家菜園裡那一畦畦的青椒、番茄、四季豆、美國南瓜,應該會讓印地安老兄備感親切。(改寫自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A)法國栽種成功後才傳入西班牙
(B)早年被認為較適合作為動物飼料
(C)16世紀時已成為多數地區的主食
(D)羅馬尼亞由出口小麥轉為出口玉米

[單選題]
答案

(A)錯誤。文中未比較法、西兩國栽種先後。
(B)正確。文中引用1597年蓋瑞德看法,認為玉米「比較適合當豬食而不是給人食用」。
(C)錯誤。16世紀雖有栽植,但「做為廣大地區的主食,大約已是下個世紀後期」。
(D)錯誤。羅馬尼亞是「種小麥也種玉米,前者出口,後者自用」,未提及轉為出口玉米。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2

下列關於上文「所強調的意思,說明最適當的是:
大多數的科學工作者和前輩大師有一種相當「疏離」的關係。有人會說,科學是以客觀的方法來發現潛藏真理、發明可用器物的一門學問,不應有感情色彩和私人成分。對於拉瓦謝,我們只要知道他以冰砂做實驗,將之加熱而獲得「更純淨、更適於呼吸」的空氣(即氧)的成果,知道他「燃燒不是假想的燃素之釋放,而是燃燒物質與氧的化合」之洞見就可以了。至於拉瓦謝是何方人士,他的童年生活、求學經過、有沒有結婚生子……都跟氧氣無關。在科學的殿堂裡,若被拉瓦謝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因受誣告而被送上斷頭臺,不僅無補於科學,而且是「搞錯了方向」。於是,一個化學系學生和拉瓦謝的關係成了「他跟氧氣」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在不知不覺間被「人」與「物」的關係所取代。
文學藝術工作者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取向。不少人在讀過《紅樓夢》後,因深受感動而想去了解「是什麼樣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竟然能創造出這樣的不朽傑作?」他的好奇很快就能獲得滿足,因為早有同行寫了很多關於曹雪芹生平及其家族的事書,有些學者甚至從研究《紅樓夢》轉而研究曹雪芹「這個人」。如果讀者渴望觀點現場,也有「曹雪芹紀念館」或「紅樓夢之旅」供人流連忘記,這完全得助於將「創造者」(作家)置於「創造物」(作品)之上的心思。
學科學的我若能參加「相對論之旅」,希望能探討愛因斯坦不同階段所停留過的地方,特別想看看他心愛的小提琴,至於它是不是愛因斯坦的那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人味和精神。(改寫自王溢嘉《一般人物而標情》)
(A)有一種相當「疏離」的關係:強調一般人不易理解科學知識
(B)而且是「搞錯了方向」,強調科學人才的培育應重視基礎研究
(C)成了「他跟氧氣」的關係:強調科學家的貢獻常取代對科學家的認識
(D)轉而研究曹雪芹「這個人」:強調《紅樓夢》研究的真正核心課題所在

[單選題]
答案

(A)錯誤。「疏離」指科學工作者與前輩大師缺乏個人連結,非指理解科學知識的難度。
(B)錯誤。「搞錯了方向」指過度關注科學家生平對科學本身無益,非關人才培育。
(C)正確。強調在科學領域,人們更關注科學家的「貢獻」(如氧氣),而非其作為「人」的本身。
(D)錯誤。研究曹雪芹是文學藝術領域的常見取向,但非斷言為《紅樓夢》研究的「真正核心」。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5

25-27題組
西方的傳統戲劇多透過具象而逼真的動作與場景,才能達成對真實的模擬與再現。 而中國戲曲的舞臺時空,卻是要以抽象化的象徵手法「虛擬」實境,從服裝、道具、舞 臺裝置到人物塑造,都是一以貫之的虛實相生,讓「心境」永遠比「物境」重要,「情 境」比「環境」重要,「意境」比「實境」重要。故而《牡丹亭》的寫景傳情、依心取 境的美學形式,本身就是「虛構」大於「現實」,包括舞臺設計、服飾道具,也包括演 員的唱作念打。因此演員的年齡與角色的年齡,就有更為流動開放的虛擬表現空間,年 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心境」、「情境」 與「意境」的交疊組合。 看老演員「虛擬」杜麗娘才真是難得,老則老矣,神韻動人,比看年輕演員演出的 「懷春慕色之情」,更讓人動容。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不是夢而是現實,只 有對生理年齡不再年輕的演員而言,她們的青春才是夢,是綺夢迷夢春夢,一場虛實難 分、惺忪難醒、纏綿難捨的遊園驚夢。杜麗娘的一縷幽魂附在她們身上,像是前世今生 的輪迴與翻轉,讓她們的表演具有層次。小兒女的青澀嬌態疊印在成熟風華的唱腔與身 段上,她們是女人與女孩的綜合體。時間不再是線性,青春總不曾消逝,只是悄悄折疊 進身體的記憶裡,呼之欲出。看她們的表演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不是因為歲月不饒人, 而是深深感念那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在《牡丹亭》中生而復死、死 而復生的,不僅只是愛情,更是青春。(改寫自張小虹〈我們都是青少年〉)

依據上文,下列甲、乙兩項關於《牡丹亭》演出的推斷,正確的是:
甲、因「心境」比「物境」重要,舞臺不必然出現代表男主角柳夢梅的梅樹。
乙、因「意境」比「實境」重要,杜麗娘的深情不必以服裝和唱作念打表達。
(A)甲、乙皆正確 (B)甲、乙皆錯誤
(C)甲正確,乙錯誤 (D)甲錯誤,乙正確

[單選題]
答案

(A)甲正確。中國戲曲重虛擬,梅樹可透過演員表演暗示,不必然實體出現。
(B)乙錯誤。服裝、唱作念打正是營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不能省略。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6

上文提及「年齡不再是單點直線的真實數字,反倒是多點如星群散布的生命樣態」,下列關於這句話的解說,最適當的是:
(A)透過象徵化的表演,演員與角色的生命交織,展現歲月與技藝的淬鍊
(B)不同年齡層演員相互切磋,突破生理年齡限制,讓戲劇演出發光發熱
(C)演員實際年齡象徵能經世事的成熟,由其演出的角色將如星空般耀眼
(D)演員能描繪各種表演藝術,跨越年齡侷限,將實境與物境提升至意境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老演員演少女杜麗娘,將自身生命經驗融入表演,使年齡呈現多層次交融。
(B)錯誤。文中未提不同年齡演員切磋。
(C)錯誤。未強調實際年齡與角色耀眼的必然關係。
(D)錯誤。偏離「年齡多點散布」的核心意涵。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7

上文以「我們都是青少年」作為篇名的理由,最可能是:
(A)老演員逝去的青春因杜麗娘而被喚醒,觀眾內心的青春悸動也甦醒過來
(B)舞臺時空虛實相生的效果,讓觀眾得以一代一代延續杜麗娘的青春綺夢
(C)《牡丹亭》的青春特質不分你我,可藉由戲劇的感染力開拓新的觀眾群
(D)《牡丹亭》藉杜麗娘遐魂,召喚演員與觀眾靈魂裡不曾有過的青春情懷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符合作者描述老演員演出時「藏在女人身體中的女孩,從來不曾死去」,以及表演讓觀眾感同身受的意境。
(B)錯誤。未緊扣「我們都是」的共鳴感。
(C)錯誤。偏離文中對青春記憶喚醒的描寫。
(D)錯誤。文中強調的是「不曾死去」的青春,而非「不曾有過」。
故正確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8

28-3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8-30題。 1982到1985年是羅大佑的「黑潮時期」,那個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的孤傲身影,以 一人之力把臺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他的歌充滿時代感,沉鬱滄桑的歌 詞語言,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展示著一個深沉抑鬱的「大人世界」, 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命早熟的青年。他對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極為 在意,常說「歌是語言的花朵」,文字化為唱詞,在唇齒舌間吞吐滾動,必須與旋律的 收放起伏密密吻合。
就在羅大佑掀起「黑色旋風」的時刻,另一位出身「校園民歌」的音樂人李宗盛也 嶄露頭角。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醬缸。李 宗盛擅以作論方式寫歌,總能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短短篇幅便唱盡你堵在心頭的感 歎。1986年的個人專輯《生命中的精靈》,是華語樂壇少見的「內省」之作,深深挖掘 生命內在的惶惑與悲歡,坦誠真摯。他對歌詞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對詞曲咬合之殫精 竭慮,簡直有鐘錶師傅般的耐心。他獨特的語言質地,直白而不失詩意,語感鮮活,乍 看像散文,唱起來卻句句都會發光。 羅大佑始終沉鬱而孤傲,時時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連情歌都滿是滄桑的傷痕。李 宗盛則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提煉詩意,煽情卻不濫情,輕盈卻不輕佻。他們二人 示範了創作、製作的精湛手藝。羅大佑的歌承載著大時代的悲壯情緒,和那個集體主義、 理想主義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李宗盛的歌則幾乎都是個人主義式的內省,那些 百轉千迴的辯證同樣只屬於「大人世界」,你得見識過江湖風雨才能體會。羅大佑的滄 桑尚屬於一個猶然年輕的時代,李宗盛的世故則是一代人集體告別青春期的儀式。(改 寫自馬世芳〈煙花與火焰的種子〉)

依據上文,關於羅、李二人歌曲的內容,敘述不適當的是:
(A)羅大佑的歌,反映理想主義時代對歷史國族的關切,深沉抑鬱
(B)李宗盛的歌,往往契人人心,讓聽者的悲喜彷彿都能獲得傾吐
(C)羅大佑的「大人世界」,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省視個人生命內在的惶恐
(D)李宗盛的「大人世界」,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中,提煉老於世故的省察

[單選題]
答案

(A)正確。符合文中對羅大佑的描述。
(B)正確。符合文中對李宗盛歌曲感染力的描述。
(C)不適當。文中指出省視個人生命內在惶恐是李宗盛歌曲的特點,非羅大佑。
(D)正確。符合文中對李宗盛的描述。
故正確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文試卷-29

依據上文,關於羅、李二人的歌詞創作,敘述最適當的是:
(A)二人均貌意經營歌詞的意象結構,直白而不失詩意
(B)二人均極為在意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故精心琢磨
(C)羅大佑擅長以「校園民歌」的文藝腔,寫作沉鬱滄桑的歌詞,充滿時代感
(D)李宗盛長於以作論方式寫歌,將邏輯辯證融入詩化的語言中,煽情而輕盈

[單選題]
答案

(A)錯誤。直白而不失詩意是李宗盛的特點,非羅大佑。
(B)正確。文中明確指出二人都注重詞曲「咬合」並精心琢磨。
(C)錯誤。羅大佑是「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
(D)錯誤。李宗盛語言直白,非「詩化語言」;且「輕盈」形容不準確。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