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 Page 34
Posted in

108學測國寫試題-03


(陶潛)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南史.隱逸.陶潛傳》)

 


飯後,眾人各自有事離去,留下貞觀靜坐桌前獃想。她今日的這番感慨,實是前未曾 有的。 阿啟伯摘瓜,乃她親眼所見。今早,她突發奇想,陪著外公去巡魚塭,回來時,祖孫 二人,都在門口停住了,因為後門虛掩,阿啟伯拿著菜刀,正在棚下摘瓜,並未發覺他們, 祖孫二個都閃到門背後。貞觀當時是真愣住了,在那種情況下,是前進呢?抑是後退?她 不能很快作選擇。 然而這種遲疑也只有幾秒鐘,她一下就被外公拉到門後,正是屏息靜氣時,老人家又 帶了她拐出小巷口,走到前街來。 貞觀人到了大路上,心下才逐漸明白:外公躲那人的心,竟比那偷瓜的人所做的遮遮 掩掩更甚! 貞觀以為懂得了外公的心意:他怕阿啟伯當下撞見自己的那種難堪。 事實上,他還有另一層深意,貪當然不好,而貧的本身沒有錯。外公不以阿啟伯為不 是,是知道他家中十口,有菜就沒飯,有飯就沒菜。(改寫自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分別說明陶潛對於人子、外公對於阿啟伯的善意。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非選擇題]
答案

甲文陶潛之善意:他送勞力給兒子協助家務,並特意叮囑「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展現其將僕役視如己出的平等關懷與仁厚之心,善意體現在尊重與善待。
乙文外公之善意:他發現阿啟伯偷瓜,非但未當場揭發,反而刻意迴避,其心意一是避免阿啟伯當下難堪,二是體諒其家貧(「有菜就沒飯」)的處境,善意體現在寬容理解與維護對方尊嚴。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國寫試題-04

問題(二):陶潛或者外公對他人的善意,你可能也曾見聞或經歷過,請以「溫暖的心」為題,寫一篇文章,分享你的經驗及體會。(占18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溫暖的心」為題進行寫作。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定義:可從陶潛或外公的例子引入,說明「溫暖的心」並非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蘊含在日常中的理解、尊重、體諒與無聲的關懷。它是一種能感知他人處境,並以行動傳遞善意的柔軟力量。
2. 經驗分享:具體描述一件你曾見聞或親身經歷,體現「溫暖的心」的事件。事件可大可小,例如:同學在你困境時不張揚的主動幫助;老師對你失誤的寬容與鼓勵;陌生人看似不經意的友善舉動;家人無言的體貼與支持。詳細描寫事件的背景、人物的行為、話語(若有的話),以及當時的場景與氛圍,重點在於凸顯行為背後那份為他人著想的細膩心意。
3. 體會闡述:深入談論這份「溫暖」帶給你的感受與影響。它如何化解了你的尷尬、撫平了你的不安、點亮了你的心情,或讓你感受到人性的美好?這份經歷如何改變了你對人際關係的看法?是否啟發了你,也願意以一顆「溫暖的心」去對待他人?說明這份善意如何像漣漪般擴散,以及它對於營造更友善社會的重要性。
4. 結語:總結「溫暖的心」的價值,它是在冷漠疏離的社會中,聯繫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紐帶。呼籲自己與讀者,都能保有並傳遞這份溫暖,讓世界多一分理解與光亮。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玩具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成古典玩具、積木玩具與擬仿玩具這三大基本分類。 古典玩具其特徵是造型簡單,不刻意模仿現實事物,提供兒童以各種方式耍弄,即 常見的童玩(七巧板、陀螺等)。相反地,擬仿玩具不同於積木玩具的單元式或化 約式排列組合,這類玩具試圖模擬現實上或想像上的事物樣貌。模仿的對象從名人 偶像、卡漫人物到槍砲刀劍、交通工具、軍事武器等應有盡有,並分別發展為自成 一格的複雜體系。 擬仿玩具不只是提供存在的物質本身,更包含其背後所蘊含的意象、敘事、歷 史記憶等脈絡。例如卡漫玩具主角衍生自整套卡漫文本;交通玩具(跑車、工程車 等)則可引發對某種生活方式、社會地位與品味的認同;軍事武器則關聯於對戰爭 史和科技發展史的知性興趣。 各個時代的孩子都會拿日常生活中取得的物品製作玩具,或者是自己設計、就 地取材。專門替小孩製作玩具這種現代化形式,一直到啟蒙主義時代才出現。當時 德國人對兒童的教育非常嚴格,但不久便有人開始對這種教育方式產生質疑,並重 新思考孩子的本質及教育的意義。這些人肯定遊戲對孩子不可或缺,同時也提倡學 習應該是快樂而非枯燥、無趣,因此接著又出現強調合宜的玩具對孩子具有重要性 的聲音,福祿貝爾就是支持此種主張的人士,於是造型簡單的積木於焉誕生。 玩具的存在體現價值觀的變遷而反應在玩具的型態上,那麼要怎麼看待孩子玩 玩具?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告誡不要再玩玩具了,趕快去用功讀書,但現今也常常 聽到許多專家學者不斷鼓吹玩出創造力,即使還是有許多人認為買玩具是一種奢侈、 享樂主義式的行為。 現今對於玩具是否是一種可以玩出大能力的中介物,還是仍認為它是享樂?這 都顯示出不同類型的人對玩具消費看法的差異,它到底是玩物喪志?還是玩物養志? 顯然仍各說各話。(改寫自張盈堃〈物體系:玩具的文化分析〉)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說明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積木誕生於啟蒙主義時代的德國。背景因素在於當時有人開始反思並質疑過於嚴格的兒童教育方式,轉而肯定遊戲對孩子的不可或缺性,並提倡學習應是快樂而非枯燥無趣的。在此思潮下,福祿貝爾等人主張合宜玩具的重要性,因而催生了造型簡單的積木,作為實現此教育理念的媒介。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記憶可以被編輯或刪除嗎?$2004$ 年美國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敘述一對怨偶在一次激烈的爭吵後,先後踏入提供記憶刪除服務的「忘情 診所」,主動要求洗去記憶。女主角成功地洗去兩人的戀愛記憶,男主角則在記憶清掃的 過程中,因為看見舊日時光的美好,想保留一切甜蜜與悲傷的記憶,而開始和電腦清除系 統搏鬥。$2017$ 年,臺灣導演陳玉勳將自己的短片〈海馬洗頭〉改為長片《健忘村》。〈海 馬洗頭〉的創意發想,來自於「人的記憶都存在大腦的海馬迴裡」,電影中因此有「海馬 洗頭店」,專職幫人洗去記憶。《健忘村》則有一件寶物「忘憂神器」,可以清除記憶。 村長為了一己私利,引誘村人「忘憂」,刪除村人的部分記憶。 電影裡的想像也許有一天會發生。$2019$ 年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 「光遺傳學」技術影響海馬迴,開發類腦晶片,可模仿大腦儲存和刪除訊息的方式,能精 準刪除老鼠腦中特定的記憶。這項科技將有望應用於心理創傷者、藥物成癮者的治療,清 除其長時間的負面與病理性記憶。此外,也有政治哲學教授諾齊克提出「經驗機器」思想 實驗:假設有一臺機器可以提供所有想要的幸福經驗,甚至可以定期修改,無論是領袖群 倫、環遊世界……,使用者想要的「幸福人生」,都可以事先設定。面對這樣的機器,人 類將如何抉擇?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依據上文,請說明電影裡的「忘情診所」和「健忘村」,在刪除部分記憶的劇情上有何差異?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忘情診所」提供的是商業化、自願性的記憶刪除服務,由當事人主動要求洗去特定(如戀愛)記憶,過程中有個體與清除系統的搏鬥(如男主角反悔)。而「健忘村」則是村長為了一己私利,利用「忘憂神器」主動引誘、清除村人的部分記憶,帶有欺騙與操控的性質,非全然出於村民自願。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2007$ 年臺灣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推出「不老騎士」計畫,帶 $17$ 位平 均 $81$ 歲的爺爺奶奶,花費 $13$ 天自行騎著摩托車環島 $1139$ 公里。這群「不老騎士」中,有 $2$ 位曾罹患癌症、$4$ 位需戴助聽器、$5$ 位患有高血壓,即使其中有人三進三出醫院,但還是 完成了險峻路途的挑戰。這些騎士們曾是警察、軍人、牧師、老師或理髮師等,在不同人 生經驗的交流中,豐富了彼此的視野。
$2012$ 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則有「樂齡卡打車」(Cycling Without Age)運動。哥本 哈根一位中年上班族奧利(Ole Kassow)有感於安養機構的老人家行動不便,於是利用下 班時間,用三輪車載老人家外出兜風。老人開心地要求回到他們充滿回憶的地方,有些多 年不說話的老人,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與地方的故事;失智症患者變得不再暴躁;盲 人對志工訴說他們聞到花香、聽到鳥鳴,感覺微風吹拂過耳際。志工駕駛員因此聽到許多 生命故事,更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城市,也彷彿和老人形成了某種奧秘的聯繫。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臺灣與丹麥的樂齡活動案例,都有堅定的推動者。請分析上文所述兩件案例,活動內容的關鍵差異是什麼?用意有何不同?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關鍵差異在活動形式與主導性:臺灣「不老騎士」是長者「主動」騎車完成環島挑戰,意在「自我實現」與「體能突破」;丹麥「樂齡卡打車」則由志工「被動」載長者外出兜風,意在「社會參與」與「情感回憶」的觸發。前者強調長者的主體能動性,後者著重跨代互動與心靈陪伴。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關於地球的記憶
被文字固禁在課本裡
我們的筆尖游走在山脈和海洋
翻譯每片花瓣的嬌嫩和露水的清新
所有的言語 答案
都靜放在我們的課本裡
等待我們翻起這一切的序幕(節錄自薛憶婷〈我們的課本〉)

以上這首詩,從課本啟動天馬行空的遐想,瞥見知識豐富的樣貌。科學頑童費曼 (Richard P. Feynman)曾說觀察轉動的餐盤,讓他得到很大的啟發,領略了興之所至的樂 趣。物理課可讓我們發現萬物運行的迷人,生物課帶領我們進入細胞核遊歷,外語課讓我 們聽見世界不同的文化。國文課堂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輕羅小扇撲流螢」, 詩中情境也往往能讓人神遊於現實之外。中學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否曾經點燃你對知識的 熱情?打開課本時,不知能否如〈我們的課本〉所述,揭開知識想像的序幕。

 

請回答下列問題:
如上文所述,若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課本,進入知識的想像,或許可以讓課本帶領我們經歷驚奇的旅程。請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寫一篇文章,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你的意義,書寫你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書寫特定學科課本對個人的意義與探索經驗。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學科選擇:開門見山,說明當你打開某一學科(如國文、歷史、物理、生物、地理、外語等)的課本時,它對你而言不僅是考試的教材,更是通往一個廣闊迷人世界的入口。點明你將書寫的具體學科。
2. 具體探索經驗描寫:生動描述你如何「進入」這本課本的知識想像。例如:
- 若選擇國文課本:描述如何從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神遊至田園的靜謐,或從「輕羅小扇撲流螢」體會古典夏夜的幽情,文字如何激發你的畫面感與共鳴。
- 若選擇歷史課本:描述如何從冰冷的年代事件中,想像古人的生活、情感與抉擇,彷彿與歷史人物對話,理解時代的波瀾壯闊。
- 若選擇物理課本:描述如何從公式定律中,看見宇宙運行的奧秘,如費曼觀察轉動餐盤般,對萬物規律感到驚奇與著迷。
- 若選擇生物課本:描述如何將細胞結構想像成微觀城市,一次生態系的介紹彷彿帶領你進行了一場紙上森林探險。
3. 意義與體會闡述:深入談論這番探索帶給你的收穫與體悟。這本課本如何點燃你對該領域知識的熱情?它如何改變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讓你更懂得欣賞文字之美、理解人性與社會的複雜、驚嘆自然與科學的法則,還是開拓了你的文化視野?說明課本作為知識的載體,如何成為你心智成長、想像力飛翔的起點。
4. 結語:總結「打開課本」這個動作的豐富層次。它不只是學習的開始,更是一段段驚奇旅程的序幕,承載著知識的力量與想像的自由,邀請你不斷探索與發現。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福爾摩斯,中午吃火腿三明治好嗎?」
「好啊!不過華生,請不要出去太久。」
結果我花了約一個小時才回家,福爾摩斯見到我,咕噥道:「華生,你好像給自己製
造了一些麻煩!吃的東西,你是在貝克街的南邊或北邊買的?」
「我到南邊去。那裡的麵包店一條麵包賣一便士,北邊卻要兩便士,貴得要命。同樣
一條麵包,居然賣兩倍的價格。」
「可是南邊的肉店價格比較貴,不是嗎?」
「嗯,沒錯,不過火腿只貴四分之一,北邊賣十二便士,南邊賣十五便士。」
「所以我們的午餐總支出是十六便士,但是如果你到北邊買,只要十四便士。這算盤
打得可真奇怪,華生,你犯了一個錯誤。」
福爾摩斯繼續說:「老實說,我看到你從南邊的麵包店出來、進肉鋪之前,經過了賣
三明治的米莉女士店門口。我看到她的盤子裡還有沒賣完的三明治。每天早上的尖峰時刻
過後,她會以每份一便士的價格出清,因為不賣完的話,到頭來只好丟掉。我並不是嫌你
的三明治做不好,不過她的三明治的確非常好吃。為什麼你不乾脆用更便宜的價格買更好
吃的三明治,也可以省下做三明治的麻煩?」
「但是我已經買了麵包,而且我喜歡親自做三明治。再說,明天以前麵包不吃完會壞
掉,那未免太浪費。福爾摩斯,不要忘了非洲還有小孩在挨餓!」
「就算你草草做一份三明治,而不買米莉可口的三明治,也幫不了他們。假使你買了
米莉的三明治,把麵包丟掉,然後將省下的幾便士投入捐獻箱,還可以做一些好事。華生,
你又犯了一個錯誤。」(改寫自科林‧布魯斯著,盛逢時譯《數字的陷阱‧不幸商人案》)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根據上文,請說明福爾摩斯認為華生犯了哪兩個「錯誤」?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福爾摩斯認為華生犯了兩個錯誤:
1. 經濟決策錯誤:華生為省一便士去南邊買便宜麵包,卻在更貴的南邊肉店買火腿,總支出(16便士)反而比在北邊購買(14便士)更高,未做出最經濟的選擇。
2. 機會成本錯誤:華生未選擇直接購買米莉女士更便宜(一便士)且美味的三明治,反而花費時間自製,且可能面臨麵包浪費的問題。將省下的錢捐出更能幫助非洲飢童。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寫試題-03

二、
我覺得童年是一種氣味的記憶。 我的童年,有許多果樹氣味的記憶。夏天暑熱的午後,廟埕後有一棵巨大的龍眼樹。 我從小學翻牆出來,背著書包,爬上龍眼樹,躲在密密的枝葉裡。外面日光葉影搖晃,隱 約聽見老師或母親尋來,在樹下叫著我的名字,但那呼喚的聲音,被蟬聲的高音淹沒了。 我一動不動,找到一處適合蜷窩身體的枝椏,好像變成樹的一部分,而那時,龍眼樹密密 的甜熟的氣味就包圍著我。我閉起眼睛,好像在假寐,也像在作夢,夢裡一串一串纍纍的 龍眼,招來許多蜜蜂果蠅。我童年的夢,很甜很香,好像一整個夏天都窩在那棵樹上,包 圍在濃郁的氣味裡做了一個醒不來的夢。(改寫自蔣勳《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請回答下列問題:

生活中充斥各種氣味。氣味透過嗅覺傳遞,喚起人們的記憶和感受,一如文中龍眼樹甜熟的氣味喚起作者的童年記憶。請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寫一篇文章,書寫你熟悉的花草樹木的氣味,及其所召喚的記憶和感受。(占25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此題要求以「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為題進行書寫。略解方向如下:
1. 破題與連結:從氣味是強大的記憶載體入手,點出特定花草樹木的氣息,如同時光機的開關,能瞬間將我們帶回過往的某個場景與心境。
2. 氣味與記憶的描寫:選擇一至數種你熟悉且承載深刻記憶的花草樹木氣味進行細膩描繪。例如:
- 桂花盛開時節,那濃郁而甜軟的香氣,如何瀰漫在整個巷弄,讓你想起外婆家秋天的庭院,以及她做的桂花糕點的溫暖。
- 雨後草地上泛起的清新泥土與青草味,如何將你帶回無憂無慮的童年午後,與玩伴追逐嬉戲的場景。
- 檳榔花在夜間散發的獨特幽香,如何伴隨著夏夜的涼風與蟲鳴,成為你對鄉下老家夏夜的集體記憶。
- 樟木箱或檜木家具散發的沉穩木香,如何讓你憶起祖父的老家、老書房的寧靜,以及家族歷史的厚重感。
- 阿勃勒落花時略帶腐熟的甜味,如何標記了畢業季的來臨,混雜著對青春流逝的淡淡感傷與對未來的憧憬。
描述時,不僅寫氣味本身,更要透過氣味,勾勒出相關的人物、事件、場景與當時的氛圍,使記憶立體化。
3. 感受與體悟的抒發:深入闡述這些氣味所召喚的內在感受。是鄉愁、是溫暖、是寧靜、是傷感,還是對逝去時光的眷戀?這些氣味記憶如何形塑了你對某地、某人或某段時光的獨特情感?它們之於你現在的意義是什麼?是心靈的慰藉、是力量的源泉,還是提醒你勿忘根本的印記?
4. 結語:總結氣味記憶的魔力,它讓無形的過往得以依附,讓情感有了具體的憑藉。這些來自花草樹木的氣息,已然成為你生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芬芳篇章。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 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 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 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 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 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 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 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 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 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 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 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 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 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負面作用(甲文):標籤會將人簡化、商品化,形成刻板印象,使人們忽略個體的獨特素質,導致片面甚至錯誤的判斷,如「草莓族」的汙名化。
正面作用(乙文):標籤能產生「自我應驗預言」的積極效果,激勵人朝標籤喻示的正面方向發展(如「天才」工程師),並可作為自我期許與形象管理的工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人際關係本來建立於社會場域的互相往來,當上個世紀電視機登場後,改變了這種情況。 霍頓和沃荷便於 1956 年,提出了「擬社會互動」概念:「媒體透過單向式的人際傳播, 讓觀眾覺得節目主持人如熟悉的朋友,看電視就如同與他會晤,產生了對媒體的信任感與 依賴感。」 事實上,擬社會互動是欠缺實際互動的虛構擬態,建立於單方面的想像,如粉絲對於 網紅、明星、政治人物所產生的行為與反應。這些公眾人物常以不對等訊息潛移默化粉絲 的認知,即便他們只是扮演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也會讓支持者產生親密感和認同的 錯覺。 許多營運團隊瞄準這個心理現象,進一步運用各種策略凝聚支持者,例如為後援會取 親暱的綽號、透過付費的會員制分享私生活等。某些政治人物會刻意營造擬社會互動以加強 支持者的向心力,使其從單純的理念相符,到產生家人般的親暱感,以增加對自己瑕疵的 包容度。 在聚光燈下,每位粉絲都只是偶像眼中的「之一」,但偶像卻是粉絲眼中的「唯一」。 如演唱會時,歌手向舞臺下揮手,無數粉絲便會覺得「我跟他對到眼了!他在跟我揮手!」 公眾人物會左右受眾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包括他們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認同。 有些學者擔憂擬社會互動容易使人與現實脫節,失去判斷力,但這種關係也有其正面 效益。例如:某些偶像能為社會中的離群分子提供心理支持、運動明星可以為有運動夢想 的孩子帶來希望、成功的企業家也能為青年樹立楷模。藉由情感連結,受眾可以從中獲得 成長。隨著媒體科技的變遷,互動更加多元,雙向交流也可能發生。因而有些學者主張, 與其排斥不如認識擬社會互動是現代生活的日常。(改寫自泛科學〈「擬社會互動」的本質 與其引發的社會問題〉)
問題(一):依據上文,請說明粉絲與公眾人物的「擬社會互動」有哪些特徵?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非選擇題]
答案

擬社會互動的特徵主要包括:
1. 單向式的人際傳播,媒體透過此方式讓觀眾對節目主持人或公眾人物產生熟悉感。
2. 建立於單方面的想像與虛構擬態,粉絲對於網紅、明星、政治人物產生行為與反應,但缺乏實際互動。
3. 公眾人物常運用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與各種策略(如為後援會取親暱綽號、付費會員制分享私生活)來潛移默化粉絲認知,使支持者產生親密感和認同的錯覺,並加強向心力,增加對其瑕疵的包容度。
4. 在這種關係中,粉絲往往視偶像為「唯一」,而偶像眼中粉絲只是「之一」,形成不對等的互動模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