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理解
111學測國綜試卷14
14-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4-17題。
甲 一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長,是故咳唾珠玉,誦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墮聰明,而有志竟成者也。若夫銀鉤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千人共仰,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乙 茲就詞章論,世多警女子之作,大抵裁紅刻翠,寫怨言情,千篇一律,不脫閨人口吻者。予以為抒寫性情,本應各如其分,惟須推陳出新,不褻窠臼,尤貴格律雋雅,情性真切,即為佳作。詩中之溫、季,詞中之周、柳,皆以柔豔擅長,男子且然,況於女子寫其本色,亦復何妨?(呂碧城〈女界近況雜談〉)
14. 依據甲文,關於作者自述「莫自知其鳩拙云爾」的心態,最不可能的是:
(A)無法預先了解後人對自己畫作的評價,也就不在意任何評論
(B)既然有志於丹青之道,總要努力以赴,愚拙與否便毋須介懷
(C)只能利用相夫教子以外的時間從事創作,故自婉言技巧尚拙
(D)以率意塗抹謙稱自己的畫作,凸顯想要創作的欲望非常強烈
111學測國綜試卷15
14-17為題組。
15. 依據乙文,敘述最適當的是:
(A)為推陳出新,不襲窠臼,男女皆應拋棄格律的束縛
(B)詞章以閨人口吻成其本色,故男女表現宜各如其分
(C)女子習寫詞章,可模仿以柔豔詩詞著稱的男性作家
(D)女子創作可不忌裁紅刻翠,但直寫自己的真誠感受
111學測國綜試卷18
18-19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8-19題。
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曉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漬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劉基《郁離子.獻馬》)
18. 下列文句的「厭」,與「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的「厭」意義相同的是:
(A)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B)館人「厭」之,忍弗言。將行,贈之以狗
(C)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D)近世「厭」常而反古,專尚奇麗。吾為衣食所迫,不能免俗
111學測國綜試卷19
18-19為題組。
19.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人物對獻馬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A)芮季和榮夷公相同,都想從芮伯那裡獲得一匹良馬
(B)榮夷公和周厲王相同,都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
(C)榮夷公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隱藏了其他的良馬
(D)芮季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之舉使王想得更多馬
111學測國綜試卷20
20-2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
20.依據資料甲,下列關於鄭崇和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十九歲時,隨祖父、父親、叔叔遷居後龍
(B)生前即因兒子們功名有成,晉升為通奉大夫
(C)長子由大房過繼,是鄭家家業發達關鍵人物之一
(D)妻子姓陳,仙逝較早,故於鄭崇和過世後才同葬”
111學測國綜試卷21
20-22為題組。
21.依據資料甲、乙,下列關於鄭崇和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鄭崇和雖自認深受祖先陰宅風水庇蔭而富裕,但不願子孫迷信擇地求福之說
(B)鄭用錫等雖按鄭崇和遺願將其葬於老家山中,但鄭如椿等仍另外擇吉地遷葬
(C)最初形制簡約,後因鄭用錫中進士並授官,始據《大清會典事例》擴大規模
(D)「祀鄉賢祠」記於墓碑,可見既是當時官方認可功績,家族也視為無上光榮
111學測國綜試卷23
23-2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 甲 | 《論語》原文 | 朱熹的解說 |
|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
| 乙 | 《孟子》原文 | 朱熹的解說 |
|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棣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 ①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②《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棣題數尺」之類。 |
23.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識天命所歸,遂謹於視聽言動
(B)小人處懵然狀態,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
111學測國綜試卷26
26.下列各組「」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男「有」分,女有歸
(B)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
(D)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E)庭中始為離,「已」為牆,凡再變矣/昔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矣
111學測國綜試卷28
28.關於下文對孤崖之花的描述及其寓意,敘述適當的是:
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豔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於石罅中,不禁嘆異。想宇宙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甚至使生於孤崖頂上,無人過問花亦開。拂其性,禁之開花,則花死。有話要說必說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廷廟廡,類已免開尊口,無話可說,仍會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嘯一聲;屈原明明要投汩羅,仍然要哀號太息。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當經濟文章無補於世時,古人也會不甘寂寞,去著小說,自有不說不快之勢。這也是屬於孤崖一枝花之類。(改寫自林語堂〈孤崖一枝花〉)
(A)花朵扎根於堅硬的石縫裡,故能避風躲雨,綻放光彩
(B)花朵之生滅既取決於栽植環境,也受到栽植方法影響
(C)花朵以其美麗引人目光,卻非為了迎合路人方始盛開
(D)花開喻指為社會奉獻的志意,孤崖喻指忘懷得失的人格
(E)花開喻指忠實展現自我,孤崖喻指不被他人理解的處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