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來找 > > Page 36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3

12-13為題組。

13.關於上文「腳夫」、「寒士」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腳夫和寒士能以豁達心境待人接物
(B)腳夫和寒士各有其專注執著的興趣
(C)腳夫失足破甕,無法承受突發逆境,憾其非夢
(D)寒士名落孫山,對於學識缺乏信心,疑其是夢

[單選題]
答案

腳夫破甕後希望是夢,寒士中舉後懷疑是夢,兩者都因現實與期望落差而產生夢幻感。(A)錯誤:非豁達心境;(B)錯誤:無提及興趣;(D)錯誤:寒士是「中式」非名落孫山。
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4

14-17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4-17題。
甲 一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長,是故咳唾珠玉,誦仙闢詩學之源;節奏鏗鏘,蔡女撰胡笳之拍,此皆不墮聰明,而有志竟成者也。若夫銀鉤鐵畫,固屬難窺;儷白妃青,亦非易事。余因停機教子之餘,調藥助夫之暇,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庶幾秋姿不老,四座流芬,得比勁節長垂,千人共仰,竟率意而鴉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乙 茲就詞章論,世多警女子之作,大抵裁紅刻翠,寫怨言情,千篇一律,不脫閨人口吻者。予以為抒寫性情,本應各如其分,惟須推陳出新,不褻窠臼,尤貴格律雋雅,情性真切,即為佳作。詩中之溫、季,詞中之周、柳,皆以柔豔擅長,男子且然,況於女子寫其本色,亦復何妨?(呂碧城〈女界近況雜談〉)
14. 依據甲文,關於作者自述「莫自知其鳩拙云爾」的心態,最不可能的是:
(A)無法預先了解後人對自己畫作的評價,也就不在意任何評論
(B)既然有志於丹青之道,總要努力以赴,愚拙與否便毋須介懷
(C)只能利用相夫教子以外的時間從事創作,故自婉言技巧尚拙
(D)以率意塗抹謙稱自己的畫作,凸顯想要創作的欲望非常強烈

[單選題]
答案

「莫自知其鳩拙云爾」是自謙之詞,表達作者雖自認笨拙但仍堅持創作。(A)錯誤:文中未提及不在意後人評價;(B)正確:表達努力以赴的心態;(C)正確:說明創作時間有限;(D)正確:顯示創作欲望強烈。
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5

14-17為題組。

15. 依據乙文,敘述最適當的是:
(A)為推陳出新,不襲窠臼,男女皆應拋棄格律的束縛
(B)詞章以閨人口吻成其本色,故男女表現宜各如其分
(C)女子習寫詞章,可模仿以柔豔詩詞著稱的男性作家
(D)女子創作可不忌裁紅刻翠,但直寫自己的真誠感受

[單選題]
答案

乙文主張「抒寫性情,本應各如其分」,強調真誠感受的重要性,認為女子創作可寫本色,不必忌諱「裁紅刻翠」的題材。(A)錯誤:未主張拋棄格律;(B)錯誤:非強調男女有別;(C)錯誤:未主張模仿男性作家。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8

18-19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8-19題。
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曉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漬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劉基《郁離子.獻馬》)
18. 下列文句的「厭」,與「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的「厭」意義相同的是:
(A)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B)館人「厭」之,忍弗言。將行,贈之以狗
(C)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D)近世「厭」常而反古,專尚奇麗。吾為衣食所迫,不能免俗

[單選題]
答案

「王欲無厭」的「厭」意為滿足。(A)「學而不厭」的「厭」也是滿足之意;(B)厭惡;(C)厭煩;(D)厭倦。
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19

18-19為題組。

19.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人物對獻馬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A)芮季和榮夷公相同,都想從芮伯那裡獲得一匹良馬
(B)榮夷公和周厲王相同,都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
(C)榮夷公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隱藏了其他的良馬
(D)芮季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之舉使王想得更多馬

[單選題]
答案

芮季預言獻馬會招禍,君子也認為芮伯明知王貪婪還獻馬是過錯,兩人都認為此舉會引發更多貪求。(A)錯誤:芮季是勸阻非求馬;(B)錯誤:周厲王未表達看法;(C)錯誤:君子未說芮伯隱藏馬匹。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0

20-2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

國定古蹟鄭崇和墓介紹(位於苗栗縣後龍鎮) 墓碑部分文字
墓始建於道光7 年,規制悉依《大清會典事例》,占地廣大,氣勢宏偉,又於同治6 年重修。鄭崇和生於乾隆21 年,卒於道光7 年。康熙年間,始祖鄭懷仁自福建漳州遷入金門(涪江)。乾隆40 年,三世長子鄭國周率四弟國唐、五弟國慶及國唐四子崇和來臺,定居後龍。鄭崇和少時好讀書,但屢試不算,後來捐為監生。他先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鄭家因從事土地開墾,遂成為竹塹鉅富。鄭崇和生活儉約,厚待親族,也留心公共事務,濟助鄉里,義行深受肯定,去世後即獲朝廷同意入祀鄉賢祠。
鄭崇和先是收養大哥鄭崇聰之子用鐘,後生三子:用錫、用錦、用銘。用鍾雖無功名,但以經營實業著稱。用錦是秀才,用銘是歲貢生,用錫是道光3 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鄭崇和父以子貴,去世後也獲誥贈。
鄭崇和之妻卒於道光25 年,原葬寶斗仁山,後移葬與鄭崇和同穴。在臺灣現存古墓中,鄭崇和墓規模僅次於嘉義王得祿(一品官)墓,與新竹鄭用錫墓相似。

20.依據資料甲,下列關於鄭崇和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十九歲時,隨祖父、父親、叔叔遷居後龍
(B)生前即因兒子們功名有成,晉升為通奉大夫
(C)長子由大房過繼,是鄭家家業發達關鍵人物之一
(D)妻子姓陳,仙逝較早,故於鄭崇和過世後才同葬”

[單選題]
答案

從墓碑文字「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可知妻子姓陳,且鄭崇和卒於道光7年,妻子卒於道光25年,顯示妻子較晚去世,故於鄭崇和過世後才同葬。(A)錯誤:遷臺時鄭崇和應未成年;(B)錯誤:誥贈是死後追封;(C)錯誤:長子用鐘雖過繼,但文中未明說是家業發達關鍵。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1

20-22為題組。

21.依據資料甲、乙,下列關於鄭崇和墓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鄭崇和雖自認深受祖先陰宅風水庇蔭而富裕,但不願子孫迷信擇地求福之說
(B)鄭用錫等雖按鄭崇和遺願將其葬於老家山中,但鄭如椿等仍另外擇吉地遷葬
(C)最初形制簡約,後因鄭用錫中進士並授官,始據《大清會典事例》擴大規模
(D)「祀鄉賢祠」記於墓碑,可見既是當時官方認可功績,家族也視為無上光榮

[單選題]
答案

從資料甲可知鄭崇和墓「規制悉依《大清會典事例》」,且墓碑刻有「祀鄉賢祠」,顯示官方認可其功績,家族也引以為榮。(A)錯誤:乙文顯示鄭崇和反對風水迷信;(B)錯誤:無提及遷葬;(C)錯誤:墓始建即依規制,非後來擴大。
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3

23-25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論語》原文 朱熹的解說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①「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②「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
③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孟子》原文 朱熹的解說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棣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①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②《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棣題數尺」之類。

23.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識天命所歸,遂謹於視聽言動
(B)小人處懵然狀態,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

[單選題]
答案

(C)錯誤:朱熹解說強調「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顯示知天命後更加敬畏,非不可畏。(A)正確:君子因畏天命而謹言慎行;(B)正確:小人不知故不畏;(D)正確:小人狎大人。
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6

26.下列各組「」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男「有」分,女有歸
(B)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
(D)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E)庭中始為離,「已」為牆,凡再變矣/昔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矣

[多選題]
答案

(A)有:同「又」/有:擁有
(B)悉:全部/悉:全部
(C)見:看出/見:顯現
(D)內:接納/內:讓...進入
(E)已:後來/已:已經
故選(B)(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國綜試卷28

28.關於下文對孤崖之花的描述及其寓意,敘述適當的是:
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豔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於石罅中,不禁嘆異。想宇宙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甚至使生於孤崖頂上,無人過問花亦開。拂其性,禁之開花,則花死。有話要說必說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廷廟廡,類已免開尊口,無話可說,仍會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嘯一聲;屈原明明要投汩羅,仍然要哀號太息。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當經濟文章無補於世時,古人也會不甘寂寞,去著小說,自有不說不快之勢。這也是屬於孤崖一枝花之類。(改寫自林語堂〈孤崖一枝花〉)
(A)花朵扎根於堅硬的石縫裡,故能避風躲雨,綻放光彩
(B)花朵之生滅既取決於栽植環境,也受到栽植方法影響
(C)花朵以其美麗引人目光,卻非為了迎合路人方始盛開
(D)花開喻指為社會奉獻的志意,孤崖喻指忘懷得失的人格
(E)花開喻指忠實展現自我,孤崖喻指不被他人理解的處境

[多選題]
答案

(C)正確:花開是本性,非為迎合他人;(E)正確:花開喻忠實展現自我,孤崖喻不被理解;(A)錯誤:石縫是艱困環境;(B)錯誤:強調本性非環境影響;(D)錯誤:非為社會奉獻。
故選(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