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關於下文的寫法與文意,敘述適當的是:
新雨後,綠蕪如髮,園蔬葉葉,青滿畦徑。啟扉視之,知一年春事又將爛漫矣。家人間擷作糞,劣得一飽。野香拂拂,從匕箸問出,誠有如子瞻所謂飽霜雪之精、味含土膏者。獨憐此物沒蓬蒿中,與貧士為伍,寒窗一嚼,勝十日太牢,甚不可進於達官貴人、鐘鳴鼎食、芍藥饌、朱砂糞之口。今中原嗷嗷,道蹇相屬,雁冀榆皮,所在仰以為命。甚且折骨解肢,與鳥鶯爭攫啄之利。吁,可悲也!彼達官貴人日咳釀鮮,當翠袖奉卮,華茵虔夢時,亦曾念及野人藜薑不繼無耶?昔人曰: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無此味。知言哉!(龔鼎孳〈吃野菜說〉)
(A)本文先敘眼中所見春景,繼而談及野菜之味,接著再論心中所感,最後歸結到對士大夫的期許
(B)作者援引蘇軾之文,表達野菜飽含天地精華,並認為對未得功名的寒士而言,野菜的滋味勝過太牢之饌
(C)文中提到「中原」的現況是:發生饑荒,路有餓荠,而烏鳶甚至還與饑民搶食其賴以維生的雁糞、榆皮
(D)本文出現兩次「達官貴人」,前次意指野菜不可能入其華宴,第二次批判他們對於下層人民生活的漠然
(E)「不可有」,意指不可讓人民有如菜的面色;「不可無」,指士大夫須食野菜,方能回歸素樸自然之味
文意理解
111學測國綜試卷33
33-34為題組。
第一題(占8分)
閱讀下文,回答33-34題。
甲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道士問:「何術之求?」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詠,令自咒畢,呼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又曰:「試入之。」王果從容入,及牆而阻。道士曰:「俯首輒入,勿遠巡!」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遂助資斧遺之歸。抵家,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為,去牆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視之,額上墳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
乙 奇門遁甲之書,所在多有,然皆非真傳。真傳不過口訣數語,不著諸紙墨也。德州宋先生清遠言:曾訪一友,友留之宿,曰:「良夜月明,觀一戲劇可乎?」因取凳十餘,縱橫布院中,與清遠明燭飲堂上。二鼓後,見一人蹰垣入,環轉階前,每遇一凳,輒踹踹,努力良久,乃跨過。始而順行,曲踹一二百度;轉而逆行,又曲踹一二百度。疲極踣臥,天已向暉矣。友引至堂上,詰問何來。叩首曰:「吾實偷兒,入宅以後,惟見層層皆短垣,愈越愈不能盡,窘而退出,又愈越愈不能盡,故困頓見擒,死生惟命。」友笑道之。謂清遠,曰:「昨卜有此偷兒來,故戲以小衞。」問:「此何術?」曰:「奇門法也。他人得之,恐召禍;君真端謹,如願學,當授君。」清遠謝不願。友太息曰:「願學者不可傳,可傳者不願學,此衞其終絕矣。」意若有失,悵悵送之返。(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33. 上引甲、乙二文皆以記敘為主。關於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占2分,單選題)
(A)甲文從頭至尾順時敘寫;乙文「二鼓後,……友笑道之」則是在順時敘寫之外插補的追憶
(B)甲文未見作者現身說法;乙文則隱然有作者身影,且於述說宋清邈及其友人的故事前表達看法
(C)甲文的「牆」是王生的學習場所,也象徵王生的心理障礙;乙文的「短垣」是偷兒的關卡,也象徵宋清邈畏苦怕難
(D)甲文藉妻「揶揄」與王生「慚忿」的對比,凸顯王生的愧疚;乙文藉宋清邈「謝」與友人「悵然」的對比,凸顯宋清邈的清高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3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最適當的是:
(A)這宗戀案經專案小組擘肌分理,已掌握部分有利線索
(B)經理很欣賞這名愛將,但也常愛屋及烏地相護其過失
(C)新品銷量短期內便來者可追,超越廣受好評的老品牌
(D)闖過準決賽就能占到得籠望蜀的位置,可望角逐冠軍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4
關於表一、表二,最適當的解讀是:
| 詩人 | 孟浩然 | 王昌齡 | 王維 | 李白 | 杜甫 |
|---|---|---|---|---|---|
| 人數 | 178 | 104 | 159 | 333 | — |
| 詩數 | 255 | 114 | 247 | 460 | — |
| 占現存詩總量的比率 | 92.73% | 62.64% | 65.34% | 43.27% | — |
| 孟浩然 | 王昌齡 | 王維 | 李白 | 杜甫 | |
|---|---|---|---|---|---|
| 孟浩然 | — | 0 | 3 | 5 | 0 |
| 王昌齡 | 4 | — | 1 | 2 | 0 |
| 王維 | 2 | 1 | — | 0 | 0 |
| 李白 | 0 | 1 | 0 | — | 3 |
| 杜甫 | 0 | 0 | 0 | 3 | — |
(A)孟浩然、王昌齡、杜甫皆認識王維,故於表一數字「159」中各計一次
(B)孟浩然較另四位詩人尤好寫詩交友,王昌齡給每名親友的詩至多兩首
(C)杜甫的親友比孟浩然少,他與孟浩然的熟識度,比與王維來得高
(D)李白有不少詩是因問候、懷想親友而寫,但對象不含王維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6
依據下文,□□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依序是:
乾姜纖白,甚美。其部人曰:「將軍何為翠麗人經此?地有神,善霜少女,而美者□□□□,宜謹護之。」乾姜□□□,夜勤兵環其廬,匿鄉密室中,謹閉其目,而以女奴十餘□之。爾夕,陰風晦黑,至五更,寂然無聞。守者急而假寐,忽若有物驚寤者,即已失妻矣。(〈補江總自猿傳〉)
(A)其來有自/疑懼/迎候
(B)其來有自/倨傲/伺守
(C)尤所難免/倨傲/迎候
(D)尤所難免/疑懼/伺守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7
關於下文「做菜」與「作文」之間的譬喻,說明最適當的是:
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糞湯,童而習之,故擅長也。漢詩滿人,滿詩漢人,各用所長之菜,轉覺入口新鮮,不失邯鄲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討好。漢詩滿人用滿菜,滿詩漢人用漢菜,反致依樣葫蘆,有名無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矣。秀才下場,專作自己文字,務極其工,自有過合。若逢一宗師而舉仿之,逢一主考而舉仿之,則擬皮無真,終身不中矣。(袁枚《隨園食單》)
(A)學做料理須知各地菜餚特色,習文當須辨宗門流派
(B)做菜須向前輩方家學習以精進,為文當須追摹宗師
(C)漢人未自幼學習而做不好滿菜,學寫文章亦宜趁早
(D)料理講究發揮個別的特長,作文亦以呈顯本色為尚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8
8-9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8-9題。
經保育人士多年努力,黃石公園終於在1995年放生14隻灰狼。灰狼進入生態系統後,開始獵捕加拿大馬鹿。鹿群為了生存,便減少出現在河谷。當河谷的植物不再成為鹿群的螢甲,就逐漸恢復原先的茂盛,有些樹甚至以五倍速度成長。環境學家蒙比爾特在YouTube介紹上述這一連串的改變,並指出因鹿減少而增生的植被,使河岸不易被沖刷成曲折的模樣。
2010年有所研究發現:雖然鹿在幾年內減少60%,但樹木從未迅速長高,且鹿仍到狼群出沒頻繁的區域見食,因為他們在遼闊的黃石公園裡相遇機率極低。動物學家米德爾頓引述這項研究,認為狼群絕跡確實衝擊黃石公園生態,但過去因此而產生的巨變,不可能藉狼群重返而在短時間內復原。生態學家參可奈弟也指出,鹿的減少確實讓樹木變多,但1990年代末大會則已開放獵捕加拿大馬鹿,而黃石公園的美洲獅與灰狼也對鹿群減少有所貢獻。所以,他認為「『狼改變了河流』」,此外,米德爾頓承認這個案例讓大家意識到肉食物物對生態系統的重要,但他強調,提供正確訊息仍是環境學家的職責。(改寫自〈「改變美國自然生態的狼英雄」是事實還是神話?〉)
上文______內,最適合填入的文句是:
(A)其中雖有些許真相,但似乎過於誇大
(B)是不折不扣的假新聞,完全缺乏實證
(C)將來可能推翻,但在目前可信度最高
(D)不可等閒視之,而是應該追蹤的警訊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09
8-9為題組
「三位學者的言談」是上文重要素材。關於此素材的運用手法,最適當的敘述是:
(A)引述三人對「狼英雄」的看法時,僅敘述其論點而省略論據
(B)先綜述各方對「狼英雄」反應,再以三人為代表分述其觀點
(C)以前該形式呈現三人對「狼英雄」的看法,使讀者有參與感
(D)以三人觀點的出現順序,隱然表達對製造「狼英雄」的質疑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10
10-1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0-12題。
2020年壓軸的天文現象是木星合土星。從地球看,兩顆星在12月21日的視覺距離僅約6.5角分,幾乎黏在一起。由於木星繞太陽一周將近12年,土星則要29.5年,因此平均約20年才會兩星相合。
古人稱一個運動中的天體逼近另一天體曰「犯」,所以史書記載這兩星相合為「歲星(木星)犯填星(土星)」。但哪顆星犯哪顆星,是如何判斷呢?
以公轉速度而言,木星比土星跑得快。但因地球軌道短於外側行星的軌道,所以從地球上看V星的運動(如右圖),會發生順行(如A1→A2)、逆行(如A2→A3)的變化。而當木星在順逆行轉換、看似靜止不動時(古人稱為「留」),視覺上便可能土星快於木星。例如西元828年11月5日到21日,明顯是木星順行衝向土星,但21到25日,卻是土星以及方向接近木星,跑了2.2角分,但順行的木星只跑了1角分。以現代天文學看,木星每天頂多移動0.2度,小於宋元之際觀測誤差,約等於清代觀測誤差。如果真要依據這五天的變化寫雜犯雜,古人恐怕辦不到。
古代「填星犯某星」的記載很少,《明實錄》的「填星犯太白(金星)」,到正史中改為「太白犯填星」。又象整唐代之前國運占星術的《開元古經》,雖有「歲星犯太白」的古辭,但史書尚未寫「太白犯歲星」。故可確定快慢印象是判斷雜犯雜的依據。
(改寫自歐陽亮《都是星星惹的禍?木星合土星——歲星犯填星》)
談論專業知識的文章,通常預設讀者具備相關背景知識,而不加以說明。下列四個已確知的天文學知識,未被上文預設為背景知識的是:
(A)金星的公轉速度比土星快
(B)角分與度是測量角度的單位,1度=60角分
(C)清代的觀測誤差,小於宋元之際的觀測誤差
(D)木星、土星與太陽的距離,較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