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理解
114學測國綜試題09
9-1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甘蔗是煉糖原料。溫暖潮濕的臺灣適合甘蔗生長,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即有
「釀蔗漿為酒」的記載。荷蘭占領臺灣後,引進製糖技術,將成品銷往日本。日本因地理
環境,長期以來大量依賴外國的進口糖。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積極推動糖業現代化,
成立新式製糖廠。發達的糖業帶動了甜點、煉乳相關產業的發展。現今頗受歡迎的日本
明治巧克力,其製造商「明治製菜」,其實創立於臺灣。
市面上常見的甘蔗,有供榨汁用的白甘蔗與可直接啃食的紅甘蔗。啃甘蔗在焦桐
眼中,是複雜的口腔運動。《晉書》載名士顧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
云:『漸入佳境』。」余光中〈埔里甘蔗〉認為吃甘蔗:「無論是倒喫或者順吃/每一口
都是口福/第一口就咬入了佳境/卻笑東晉的名士/嚼來還是太拘謹。」同時分享心得:
「而真要喫得痛快/就務必冰得徹底/嚐到那樣的甜頭,幾乎/捨不得吐掉渣子/
直到嚥最後的一口/還舔著黏黏的手指頭/像剛斷奶的孩子。」
大伙一起啃甘蔗曾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洪愛珠在〈蘆洲老區涼水兩味〉中,憶起
幼時家族老小並肩而坐啃甘蔗,覺得「於當間礙緊,吮汁,樂呵呵吐出一碗渣來,是一種
粗爽樸素的消遣。」但現在如果突然想啃,也不易買到。因而不禁說道:「時間這躡步
之賊,是如此將一個許多人啃甘蔗的社會,置換成甘蔗難尋的社會。」
根據上文,關於甘蔗食用與糖業發展,敘述最適當的是:
(A)根據文獻記錄,元代即已種植甘蔗並熬蔗漿為糖
(B)臺灣製糖工業濫觴於日治時期,生產的糖銷往日本
(C)「明治製菜」創立於臺灣,以進口糖為原料生產巧克力
(D)日本積極在殖民地推動糖業現代化,期能解決對進口糖的依賴
114學測國綜試題11
11-1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
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若徒論外事人品真偽,
學術邪正,幾不可辨矣。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心雖純正,而行事偶失,亦即
是過。故論小人以心者,所以防閑小人之法;論君子以事者,所以造就君子之方。
(魏禧《魏叔子目錄》)
關於「君子行事」,下列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縱有疏失也不易察覺
(B)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
(C)經常招致小人的詆譭
(D)能引領世風正向發展
114學測國綜試題16
114學測國綜試題20
20-2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0-21題。
應聲不宜太素,亦忌太華。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須濃淡得宜,錯綜有致。予謂
裱軸不如實貼;軸應風起動搖,損傷名跡,實貼則無足患,且覺大小成宜也。實貼
又不如實畫,何年無虎頭,滿堂畫潦倒!自是高人韻事。
予謂頑固仿此制,而又變幻其形,良朋至止,無不耳目一新,
低回留之不能去者。
因予性嗜禽鳥,而又最惡樊籠,二事難全,終年搜索枯腸,一悟遂成良法。乃於
鷹旁四壁,倚四名手,盡寫著色花樹,而繞以雲煙,即以所愛禽鳥,蓄於虯枝老幹之上。
畫止空跡,鳥有實形,如何可言?曰:不難,當之須自鸚鵡始。從來當鸚鵡者必用銅架,
即以銅架去其三面,止存立腳之一條,並飲水啄粟之二管。先於所畫松枝之上,穴一小小
壁孔,後以架鸚鵡者插入其中,務使極固,底往來跳躍,不致動搖。松為著色之松,
鳥亦有色之鳥,互相映發,有如一筆寫成。
良朋至止,仰觀壁畫,忽見枝頭烏動,葉底翎張,無不色變神飛,說為仙筆;乃驚疑
未定,又復載飛載鳴,似欲朝翔而下矣。諦觀熟視,方知個裡情形,有不抵掌叫絕,
而稱巧奪天工者乎?(節錄自李淵《閒情偶寄·鷹壁》)
關於上文對鷹壁壁面的設計,敘述最適當的是:
(A)風格極簡或華麗皆可接受,但不能缺少名人書畫作品
(B)書畫貼於壁面以免風吹損傷,且可依喜好來裁切尺寸
(C)將油漆直接繪於鷹壁壁面,藉此懷念當年相識的舊友
(D)邀請名家實畫景物於壁面,並融入個人喜好選擇題材
114學測國綜試題25
下列各組「」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B)人煙「猶」是,而蕭條矣/同居一府,「猶」同室之兄弟至親也
(C)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
(D)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竟「率」意而獨塗,莫自知其鳩拙云爾
(E)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巾箱披簷「冠」鏡首飾之盛,非人間之物
114學測國綜試題26
下列文句畫底線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邱老師腹笥甚廣,上課引經據典,學生感佩不已
(B)在民眾熱情擁戴下,他滿懷登山之志,決定參選市長
(C)臺北的冬天又濕又冷,如果沒有電暖器,肯定席不暇暖
(D)連假時車潮湧入熱門觀光景點,遊客摩頂放踵,寸步難行
(E)企業主管應拿出吐哺握髮的態度,積極攬才,打造國際競爭力
114學測國綜試題32
32-36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2-36題。
張氏以髮長委地,立梳床前。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封,乘蹇驢而來,投草囊於爐前,取枕轅臥,看張氏梳頭。靖怒甚,未決,猶刷馬。張氏熟視其面,一手握髮,一手映身搖不靖,令勿怒。急急梳頭畢,欲插前問其姓。臥客答曰:「姓張。」對曰:「妾亦姓張,今是妹。」遂拜之。……張氏遙呼曰:「李郎且來拜三兄!」靖駭拜之,遂獲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計已熟矣。」答曰:「飢甚!」靖出市胡餅。客抽腰間匕首,切肉共食。……答曰:「觀李郎之行,貧士也,何以致斯異人?」曰:「靖雖貧,亦有心者焉。他人見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曰:「然則將何之?」曰:「將避地太原。」答曰:「然,吾故謂非君所能致也。」曰:「有酒乎?」靖曰:「主人西則酒肆也。」靖取酒一斗,酒既巡,答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靖曰:「不敢。」於是開草囊,取一人頭並心肝,卻頭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吾憾釋矣。」又曰:「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
貼這段《判髯客傳》,是打算討論明天的報告?
有默契。我們現在完全沒主題、沒框架……
那就拿「概念框架」當框架吧!
什麼?不懂!
凡是理解、思考,都需要概念框架。剛才你說「有默契」,就是明白對方有相同的理解框架;又說「不懂」,則是缺乏理解對方的框架。框架不同的人,很容易難同時講。若不試著接近對方的框架,就無法消除隔閡。
這麼說,《西遊記》的唐僧剛收孫悟空為徒時,曾因為孫悟空打死強盜大吵一架,就是沒有相同理解框架。孫悟空強調那是正當防衛,唐僧則認為打劫罪不致死,不該傷人性命。
唐僧斥責孫悟空沒有慈悲好善之心,「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也出自特定的身分框架。
哈!你們不打遊戲去看《西遊記》?不過,身分確實是人際關係的常見框架。「你是哥哥,怎不讓弟弟?」就是在設定兄長本分框架。紅拂去找李靖並說「願託喬木」,則是引導對方走進終身伴侶的框架。
孫悟空氣得丟下師父,本想回花果山,但東海龍王提醒他:若不保護唐僧,「到底是個妖仙,你想得成正果」。孫悟空想了想,選擇回唐僧身邊。
當初他大鬧天宮,得到「獨鳥溫」一職,又棄官自封「齊天大聖」,應該也是找合適的身分框架。
人們常說要跳脫框架,活出自我。但孫悟空若不走進「西天取經」的框架,就成了「鬥戰聖佛」。人們即使能擺脫一個框架,也無法擺脫所有框架。甚至可以說,若沒活在某個框架裡,可能也不知道什麼是自我肯定的方式。
下列①、②「→」後,是就前人名言所提出的看法。關於這兩項看法是否符合上文觀點,
最適當的研判是:(占2分,單選題)
①「你可以從外表的美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不能以此評論一個人。」→人其實
不適合以任何框架「評論」,有框架反而會壓抑才能的發揮。
②「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與否,其實無關眼睛構造,
而是得先具備「看見」某個事物的概念框架,才能發現它的美。
(A)①、②皆符合 (B)①、②皆不符合
(C)①符合、②不符合 (D)①不符合、②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