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1題到第2題]
甲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乙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 4 行)。(占 4 分)
文本對照
107指考國文考科-07
黃庭堅〈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兩句所描繪的情景形成對比,凸顯其思念之情。下列文句同樣採用對比手法的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B)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在無邊際的天空/地平線長久在遠處退縮地引逗著我們
(C)一個小和尚坐在大廟裡,門突然打開的時候,看見外邊的花、草地和姑娘,門再關上的時候,心關不住了
(D)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於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
107指考國文考科-17
[題組:第16題到第19題]
17. 依據上文,關於《蘭亭詩》和〈蘭亭序〉的比較,最適當的敘述是:
| 《蘭亭詩》 | 〈蘭亭序〉 | |
|---|---|---|
| (A) | 表達對於長生久視的渴望 | 抒發不別死生的玄心遠想 |
| (B) | 抒發不別死生的玄心遠想 | 照見古今創作緣由的契合 |
| (C) | 照見古今創作緣由的契合 | 追述修禊當日的可賞可樂 |
| (D) | 追述修禊當日的可賞可樂 | 表達對於長生久視的渴望 |
“
107指考國文考科-22
[題組:第20題到第22題]
22. 依據上文,關於一般小說和連載小說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一般小說是嚴肅的藝術,特別講求與現實生活時間的一致性
(B)一般小說為維護結構完整,有時須化繁為簡,刪削該有內容
(C)連載小說按時刊出不輟,遂與現實生活時間感既同步又相涉
(D)二者各有寫作邏輯,形式與內容皆緊扣主線,不令筆法歧散
107指考國文考科-26
[題組:第26題到第27題]
世人論司馬遷、班固,多以固為勝,余以為失。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敵,固之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範雎、蔡澤作傳,逞詞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稱遷良史也。(張輔〈名士優劣論〉)
26. 依據上文的看法,《漢書》不如《史記》之處在於:
(A)取材雜蕪,有失精審
(B)抄撮眾說,有失創新
(C)隱惡揚善,有失客觀
(D)用詞典麗,有失質樸
107指考國文考科-42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42. 依據甲、乙二文,關於「文鬥」的敘述,適當的是:
(A)甲文所述《紅樓夢》的玩法,即乙文所謂的舊套
(B)決定勝負的條件,由辨識植物種類擴及語文素養
(C)因花草珍貴,故紫芝提議的新玩法可以自創植物名
(D)依據花草名對仗的要求,「鼠姑心」能對「龍鬚柏」
(E)兩部小說的相關記載,提供古代婦女詞采展現與人際交流的資訊
105指考國文考科-07
閱讀下列二詩,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乙、數間茅屋鏡湖濱,萬卷藏書不救貧。燕去燕來還過日,花開花落即經春。開編喜見平生友,照水驚非曩歲人。自笑滅胡心尚在,憑高慷慨欲忘身。(陸遊〈暮春〉)
(A)甲詩「不自哀」暗示老驥伏櫪,乙詩「自笑」暗示豪情未減
(B)甲詩「臥聽」形容置身事外,乙詩「忘身」形容不知老之將至
(C)甲詩「尚思」表達仍願效力疆場,乙詩「驚非」表達遇見昔日戰友的哀嘆
(D)甲詩「風吹雨」暗喻國家風雨飄搖,乙詩「燕去燕來」暗喻國運否極泰來
110指考國文考科-07
依據文意,最能說明劃底線處文句表現特色的是:
四六有截斷古人語五字,而補以一字,如天成者;有用古人語,不易其字之形,而易其意者。《漢書》雲:「在漢廷無出其右」,《論語》雲:「與文子同升諸公」。而翟公巽〈賀蔡攸除少師啟〉雲:「朝廷無出其右,父子同升諸公」,既截斷其語,而補以一字,讀者不覺其補,而又易文子為父子……此巧之至也。(楊萬里《誠齋詩話》)
(A)善刪削冗贅,言簡意賅
(B)不仿擬古人,獨出機杼
(C)取材古經史,藉古諷今
(D)化用典籍語,無斧鑿痕
110指考國文考科-42
42. 關於運用教材所學理解右框文字的說明,適當的是:
(A)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不與培塿為類」相近,〈昏鏡詞〉亦運用藉物寫人手法,並隱有嘲諷之意
(B)與〈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序+詩」形式相類,〈昏鏡詞‧引〉與〈昏鏡詞〉既能獨立閱讀,又能相互闡發
(C)古詩文中常見「未若……」的句型,用以表示比較,如「未若柳絮因風起」。據此可推知詩中「謂若它鏡明」的「謂若」有誤,當作「未若」
(D)〈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及「慮壅蔽」,點出障蔽會幹擾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可與「求與己宜」、「瑕疵既不見,姸態隨意生」的內涵相連結
(E)〈典論論文〉「審己以度人」的「以」,與〈昏鏡詞〉「飾帶以紋繡,裝匣以瓊瑛」的「以」,皆為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
109指考國文考科-08
[題組:第8題到第9題]
甲
老現代詩認定詩的語言必須有「張力」,張力一失,垮做一堆,便成了散文。不過,張力雖見於語言的安排,卻不能不符合主題的需要。把張力從主題之中抽離出來,在絕緣之中加工經營,很可能引起一種病態現象:那便是不必要的緊張、急促,甚至做作。過分經營張力,往往會犧牲整體去成全局部,變成所謂「有句無篇」,不然便是句句動人、字字爭先,效果互相抵消,結果是一句也不可愛。(改寫自余光中〈新現代詩的起點〉)
乙
尋字與尋意看似糾纏,其實也可以拉開來分看。寫詩初期,對語言此一媒介都情有獨鍾、任意把玩,此時詩句的孕育和發展,即是情思的孕育和發展,兩者隨時相互調整焦距,「一句數日得」是這時期的特點,追逐的是奇語,要擺脫的是常語。整體而言,此時期以尋字為主,偏於語言策略,故宜寫小詩。寫詩中期,技巧的掌握漸趨平穩,轉而投注詩意之深淺寬廣,對語言的糾纏遂感不耐,亟欲掌握的是事物本質,眼光逐次拔高。此時多從謀篇著手,常以妙觀逸想的情思去捕捉所寫,靈感所注非在字句而在尋意,此時期可說偏於情思策略。當然寫詩過程也非盡如此,有人終生尋字,有人跳過尋字,直接尋意,結果意不新,情思平凡,始於失意,終於哀傷,始於汗水,終於淚水。(改寫自白靈《一首詩的誕生》)
8. 關於甲、乙二文對於寫現代詩的觀點,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
(A)乙文的「一句數日得」,可能會造成甲文「有句無篇」的情形
(B)乙文的眼光拔高、妙觀逸想,應屬於甲文的句句動人、字字爭先
(C)甲文中老現代詩的寫作觀點,或許即為了避免乙文對語言糾纏的不耐
(D)甲文把張力從主題中抽離加工,將造成乙文寫詩始於汗水,終於淚水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