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對照
109指考國文考科-31
[題組:第31題到第32題]
笛卡兒主張心智和身體是兩種不同的實體。哲學家所謂的「實體」是指某種基礎、根本、型塑這個世界的東西。因此,心智和身體可以說根本不是同一個世界裡的產物。笛卡兒認為,大腦裡的松果體是心智和身體相互協調作用的地方。
對熱愛散步的達爾文來說,有些思維在走路時更容易浮現。如果笛卡兒也能在走路時工作,不要只是窩在床上苦思,他的哲思成果或許會比較有血有肉。哲學家尼采也用一向浮誇的態度說過:「只有走路時獲得的想法才有價值。」
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語言中許多常用的隱喻都和基本的人類生理學有關。例如,我們說某個短跑選手排名「上升」,或是某個足球員的事業發展「倒退」,但是這些運動員並不是真的往上爬或是倒退走。要瞭解這些隱喻,需要掌握身體的感覺,知道爬上一座陡峭的山是什麼感覺,在短跑比賽裡落後又是什麼感覺。哲學家很容易忘記這一點。笛卡兒提到他「賣力」完成《沈思錄》時,就使用和重量有關的隱喻,表示思考不只是心智在身體裡運作這麼輕巧,而帶有物質世界的重力。
感覺也具有身體性。「網壇壞小子」約翰‧馬克安諾在球場上的脾氣,可不只是看不見的內在情緒,而是透過猙獰的表情、緊握的拳頭、手臂猛力揮拍呈現出來。哲學家梅洛龐蒂說:「一般人會說憤怒存在於人心中。這種說法好像憤怒發生在另一個超然的空間,不在生氣的人身體裡,而事實並非如此。」梅洛龐蒂說憤怒和身體「緊密相繫」,當然快樂、膽怯、驕傲這些情緒也都是如此。
尼采說:「身體即是全部的我,此外無他。」思考和感覺一直都發生於肉體內、透過肉體傳達,並經由肉體產生。笛卡兒對自己的身體太習以為常,以致遺忘了他的心智也是透過身體運作。(改寫自Damon Young《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
31. 關於上文對心智與身體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達爾文與尼采均重視走路,進而認為身體坐於書桌前思考的成果沒有價值
(B)笛卡兒說自己「賣力」完成《沈思錄》,可知他主張心智與身體實質相同
(C)約翰‧馬克安諾的肢體語言證明情緒難以由心控制,而是靠身體表達出來
(D)梅洛龐蒂與尼采對於人的心智與身體二者之間的關係,有較為一致的看法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07
依據下文,最符合曾國藩看法的是:
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以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曰《易》、曰《書》、曰《詩》、曰《春秋左傳》、曰《莊子》、曰《離騷》、曰《史記》、曰相如、子雲。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旁者曰《穀梁》、曰《孟》、《荀》、曰《莊》、《老》、曰《國語》、曰《離騷》、曰《史記》。二公所讀之書,皆不甚多。(曾國藩〈諭紀澤〉)
(A)韓愈買書雖多於柳宗元,但擇書卻較為精審
(B)柳宗元讀書先以五經為根柢,再旁涉子、史
(C)韓愈獨鍾儒家載道之學,柳宗元儒、道並重
(D)韓愈比柳宗元愛讀史,柳宗元比韓愈好文集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12
對聯題詠古代名人,有時會於聯中直接組合原典名句,以提升識別效果。下列對聯,屬於此種作法的是:
(A)題莊子聯:「君子安貧,蓬牖茅椽猶自得;達人樂道,繩床瓦釜亦陶然」
(B)題孔子聯:「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C)題孟子聯:「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於親炙之者乎」
(D)題老子聯:「天下名山僧占多,還須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世上好話佛說盡,又誰知五千妙論,書自尊師」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1
[題組:第30題到第31題]
31. 若要從《舊唐書》找一段記載,做為「靖雖貧,亦有心者焉」的註解,下列最適合的是:
(A)靖曰:「王者之師,義存弔伐。百姓既受驅逼,拒戰豈其所願?」
(B)太宗顧謂侍臣曰:「得李靖為帥,豈非善也!」靖乃見房玄齡曰:「靖雖年老,固堪一行。」
(C)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每謂所親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
(D)高祖克京城,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109指考國文考科(補考)-38
38.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運用對比手法加強表達效果。下列文句,採用此種手法的是:
(A)一段蟬唱之後,自己的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有一種「何處惹塵埃」的了悟。蟬亦是禪
(B)尹雪艷總也不老。十幾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樂門舞廳替她捧場的五陵年少,有些天平開了頂,有些兩鬢添了霜
(C)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D)秀潔抑制著內心的激動,轉頭去看戲臺。在剛暗下來的天色裡,猶未燃燈的單薄的戲臺,便在她的眼中逐漸模糊起來
(E)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都江堰)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
108指考國文考科-05
下列各組文句,前後意義最相近的是:
(A)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先之,勞之
(B)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C)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D)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108指考國文考科-31
108指考國文考科-42
[題組:第41題到第42題]
42. 下列文句,符合上文畫底線處所述情形的是:
(A)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B)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遇行
(C)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D)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E)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39題
關於下列甲、乙二詩的解讀,正確的是:
甲、獨有宜遊人,偏驚物候新。宴會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霽巾。
(杜書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乙、城關輔三春,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宜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霽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春:陝西關中一帶。
五津:岷江中五個渡口。
(A) 甲詩藉由「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點出詩題的「早春」
(B) 乙詩藉由「城關輔三春,風煙望五津」,照應詩題的地理空間
(C) 二詩題材不盡相同,甲詩側重自然景物,乙詩則偏向人生際遇
(D) 二詩作者均因長期在外宦遊,故離愁別緒觸景而生,哀傷難抑
(E) 二詩皆以思鄉作結,且均藉「霽巾」抒寫遊子落葉歸根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