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01

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規定,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歲時祭儀日期,依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公告,定為法定民俗節日,各該族原住民應予放假。從公民權利與社群資源分配的角度思考,該立法用意與下列何者最為相近?
(A)民法規定父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要從父姓或母姓
(B)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手語納入國家語言的範圍
(C)國籍法解除限制新住民歸化未滿十年不得參選公職之規定
(D)廣播電視法規定無我國國籍者不得為股東或擔任董監事職務

[單選題]
答案

B。兩者均為保障少數族群文化權利與認同的立法措施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07

某生撰寫〈在「他鄉」成為「原住民」〉一文的摘要時寫到:此族群的名稱曾是地名雅化後的行政區名,因原鄉土地流失而在十九世紀遷入花蓮平原。後因新聞地爭奪與清軍衝突,發生加禮宛戰役,失敗後被迫流離分散,多數族人移居東海岸,與阿美族混居,但仍保有其傳統文化。後此族群發起正名運動並成功,但原鄉許多族人受限法令,未能取得原住民族身分。此族群為:
(A)布農族
(B)太魯閣族
(C)噶瑪蘭族
(D)西拉雅族

[單選題]
答案

C。噶瑪蘭族原居宜蘭,19世紀遷至花蓮,加禮宛戰役後分散,2002年正名成功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29

【題組29-30】朱一貴事件後,隔年(1722)某官員於《論國粵民人》的文告中提及:「以後不許再分黨羽,再尋仇釁,各釋前怨,共救新好。」1764 年《重修鳳山縣志》收錄這份文告時,不僅將篇名改為《國粵相似論》,內容也改成:「以後不許再分黨羽,再尋仇釁。清、泉、海豐(廣東惠州府)、三陽(廣東潮州府)之人經過客莊,客民經過洋、泉村落,宜各息前怨,共救新好。」請問:根據《論國粵民人》所述,族群衝突的起因應與下列何者有關?
(A)朱一貴事件係因為國粵城門而起,故事件後國粵族群關係緊張
(B)事件時粵籍移民協助官府鎮壓朱一貴,導致國粵族群關係緊張
(C)事件後官府屬行渡臺禁令,粵籍移民僅能偷渡來臺故多有衝突
(D)事件後官府劃設番界,卻無力約束外界不同族群私鑿者的衝突

[單選題]
答案

B。朱一貴事件中粵籍義民協助清軍鎮壓,導致閩粵族群對立加深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