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分科歷史考科-05

十九世紀,歐洲人開始從金雞納樹的樹皮煉製奎寧來治療瘧疾,並在印尼開闢種植園,掌握此一重要原料。二十世紀初,臺灣總督府引進金雞納樹,在1930年代大量生產奎寧,視為戰備物資。總督府生產奎寧最主要的背景是:
(A)奎寧具商業價值,可以增加財源
(B)促進臺灣的醫學發展與人才培育
(C)臺灣發生嚴重的疫情,需求孔急
(D)發展臺灣製藥業,準備前進南洋

答案

答案:(D)。1930年代日本積極經營南洋,奎寧可治療熱帶瘧疾,總督府生產奎寧為前進南洋做準備;增加財源、醫學發展、本地疫情非主要背景,故選(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分科歷史考科-21

1931年,嘉農棒球隊進軍日本甲子園,榮獲亞軍。臺灣報紙報導:「臺灣已有好幾次派出代表隊,但代表隊僅有臺灣的內地人,並不能說是真正的臺灣代表隊。……此次以臺灣人吳姓投手為首,亦有內地人及高砂族混合的嘉農選手團,… … 更能成為真正的臺灣代表隊。」從報導推測,在這之前,代表臺灣到甲子園出賽的棒球隊,選手組成主要是:
(A)臺灣原住民
(B)在日臺灣人
(C)在臺日本人
(D)臺灣的漢人

答案

答案:(C)。日治時期「內地人」指在臺日本人,報導稱此前代表隊僅有內地人,即選手主要是在臺日本人;原住民、在日臺灣人、漢人均非此前主要組成,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分科歷史考科-25

[題組:第25-26題]霧社事件過後,臺灣總督府在1933年對受過教育的原住民做了一次對日人與漢人觀感的調查,數據如表1(單位:%):

好感 普通 反感
對漢人態度 4.30 88.35 7.35
對日人態度 51.67 48.11 0.22

25. 從調查結果看,原住民族對漢人的觀感幾乎是「普通」,最可能的解釋是:
(A)漢人尊重原住民族的傳統
(B)原漢長期融合已難分彼此
(C)長期隔離致原漢互動較少
(D)原住民族不願與漢人通婚

答案

答案:(C)。日治時期原漢居住區域隔離(山地與平地),互動少,故觀感多為「普通」;漢人未尊重傳統,未長期融合,通婚與觀感「普通」無直接關聯,故選(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分科歷史考科-26

[題組:第25-26題]26. 接受調查的原住民半數以上對日人抱「好感」,最主要受哪一因素影響?
(A)日人強化原住民族的同化教育
(B)日人大量招待原住民赴日交流
(C)日人承認原住民族的自治權利
(D)原漢衝突時日人較支持原住民

答案

答案:(A)。日治時期對原住民推行同化教育(如日式學校、語言教育),影響原住民對日人好感;赴日交流少,未承認自治,原漢衝突時日人多偏袒漢人,故選(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16

一份資料提到:1933 年的雙十國慶酒會選在臺北的鐵道旅館舉辦,出席的貴賓有美國、義大利駐臺領事及臺灣總督府高級長官。會場懸掛中華民國國旗,慶典中除演奏中華民國國歌外,還高呼「中華民國萬歲」。這段資料如何解讀最合理?
(A)當時滿洲國成立不久,日本乃邀請滿洲國官員來臺舉辦慶祝雙十國慶活動
(B)當時中日兩國的關係親密和善,臺灣總督府乃主動舉辦慶祝雙十國慶酒會
(C)當時來臺的中國僑民日多,國府已在臺北設立領事館,故能舉辦國慶活動
(D)當時的臺灣總督府正在進行皇民化政策,故舉辦雙十酒會來攏絡臺灣人民

答案

1930年代臺灣總督府為安撫臺人民族情感,默許在臺華僑舉辦國慶活動。答案為(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61

第61-64題為題組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開發山林資源,拓殖其經濟利益,初期認為山林中的「蕃人」是阻礙開發的「凶惡之徒」,不但不承認其傳統權益,甚至用武力征伐;後期又進行大規模「集團移住」計畫,迫使各原住民部落離開其傳統生活空間,遷移到山腳地帶。部落間原有的往來因此被切斷,重新配置的部落也無法和其他部落建立合作關係,以致內部社會關係瓦解,達到總督府期待的可使原住民「舊來勢力關係中斷」。以立霧溪流域的大魯閣族群來說,集團移住的結果,不僅部落被撤離原居住地,且多數部落遭到分割,還有許多部落被嵌入布農族的傳統領域,造成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及布農族混居的情況。請問:當今哪項原住民族議題,和臺灣總督府推動的原住民族集團移住計畫關係最密切?
(A)傳統領域的劃設
(B)傳統姓名的回復
(C)正名運動的展開
(D)族語復振的推展

答案

集團移住破壞原住民傳統領域完整性,當今傳統領域劃設與此直接相關。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30

30-31為題組
◎ 某生進行歷史考察時,在電子資料庫找到一份1900年因土地調查而做的「土地申告書」(圖4),並整理後做成表2。請問:
依據表2,何人是土地調查時臺灣總督府認為的實際土地所有人?
(A)劉大
(B)劉四
(C)林三
(D)徐六

答案

日治時期土地調查旨在確定土地所有權,消除大租權,確立小租戶為業主。表中「業主」為劉四,即總督府認定的土地所有人。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31

30-31為題組
該資料最適合作為該生探究下列哪項主題的佐證史料?
(A)保甲制度
(B)減四留六
(C)割地換水
(D)三七五減租

答案

日治初期土地調查推行「減四留六」,即取消大租權,原大租額的六成歸小租戶(業主),四成由總督府補償大租戶。表中大租0.6石即反映此制度。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43

42-45為題組
導致部分賽德克族人被遷居到南豐村的歷史事件是:
(A)1906年日警設置隘勇線,被迫退居南豐村
(B)1910年林野調查後,喪失地權而遷居此處
(C)1930年霧社事件後,因集團移往遷居於此
(D)1937年皇民化政策後,強制遷居至川中島

答案

1930年霧社事件後,日本政府將參與事件的賽德克族部落強制遷移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一帶)。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22

自 1943 年 5 月至 1944 年 7 月間,日本帝國與臺灣總督府動員並組織超過兩萬名的臺灣青年,派遣至新幾內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地,擔任各種任務。這些臺灣青年最可能是:
(A)擔任突襲戰鬥任務的神風特攻隊
(B)擔任戰鬥任務的臺灣特別志願兵
(C)擔任軍機組裝工作的臺灣少年工
(D)擔任軍伕軍屬的臺灣特設勤勞團

答案

太平洋戰爭期間台灣人擔任軍伕軍屬,赴南洋支援日軍。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