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學測社會試卷67

67-69 為題組

1938 年,臺灣總督府發起「寺廟整理運動」,拆毀媽祖廟等不同廟宇,還禁止媽祖遶境活動,但臺灣民間對媽祖信仰並未動搖。二次大戰結束後,眾人重建被毀的媽祖廟,也開始恢復遶境活動,其中以大甲媽祖遶境最負盛名。近年來,政府積極投入資源,結合在地力量,讓更多人了解媽祖遶境文化全貌,並與觀光活動結合,吸引遊客前來體驗。遊客常沿途拍照留念,不過若要區分照片分別在哪個行政區內拍攝,需要先取得這些行政區的面資料,並將照片內隱含的拍攝位置資訊轉換成GIS 的經緯度坐標的點資料後,透過GIS 分析步驟,才能將所有照片有效區分。請問:總督府發起「寺廟整理運動」最主要的動機是:
(A)要積極破除迷信
(B)推動皇民化運動
(C)要廣設國民學校
(D)改建為軍事基地

[單選題]
答案

1930年代末推行皇民化運動,打壓台灣傳統信仰。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4

圖2是1902-1933年間,臺灣甲、乙兩類數量的比率變化。圖中的甲、乙分別是指:
(A)甲:新式糖廠;乙:舊式糖廍
(B)甲:歐美洋行;乙:傳統行郊
(C)甲:新式學校;乙:傳統私塾
(D)甲:漢人街庄;乙:蕃人部落

[單選題]
答案

日治時期新式糖廠逐漸取代傳統糖廍,圖表顯示甲上升乙下降。答案為(A)甲:新式糖廠;乙:舊式糖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26

相同的時代烙印往往造就了一個歷史世代,例如稱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出生的人為「嬰兒潮世代」,又如稱民國五○年代出生的人為「五年級」。學者研究1920到1930年間出生的臺灣囝仔,他們在成長期間接受國家提供的軍國教育,而「玉碎」(全滅)、「散華」(陣亡)、「若櫻」(年輕軍人)、「赤紙」(召集令)等詞彙更成為他們共同的詞語。根據這些共同的詞彙及其成長年代,最能貼切反映這個世代的稱呼是:
(A)現代化世代
(B)工業化世代
(C)反傳統世代
(D)戰爭期世代

[單選題]
答案

1920-1930年代出生者成長於戰爭時期,受軍國教育影響。答案為(D)戰爭期世代。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54

54-55為題組
出生在南投的詩人陳千武,在二次大戰期間曾以「志願兵」的身分參與戰事;這段經歷成為他創作〈信鴿〉一詩的靈感。此詩的最後一段寫道:
我回到了,祖國
我才想起
我底死,我忘記帶了回來
埋設在南洋島嶼的那唯一的我底死啊
我想總有一天
一定會像信鴿那樣
帶回一些南方的消息飛來
根據上述內容,請問:
陳千武在參與戰爭時,最可能遭遇過下列哪種經歷?
(A)持續橫越高山相間的縱谷,勇渡河水,無懼奔流入海的長河
(B)無畏不斷吹襲而來的黃沙,頂風前行,不管是綠洲還是蜃樓
(C)緊盯草原深處的覓食獅群,匍匐前進,緊握槍枝並眼觀四方
(D)穿越一片茂密的熱帶雨林,披荊斬棘,開闢出一條林間小徑

[單選題]
答案

臺籍日本兵多派往南洋熱帶雨林戰場。答案為(D)穿越一片茂密的熱帶雨林,披荊斬棘,開闢出一條林間小徑。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55

54-55為題組
關於當時臺籍「志願兵」的討論,下列何者正確?
(A)在志願兵實施以前,臺灣人即有服兵役的義務
(B)志願兵是皇民化運動中,戰爭動員的一種方式
(C)志願兵沒有條件限制,只要願意為國犧牲即可
(D)考量地緣及民族因素,志願兵大多被派往華北

[單選題]
答案

志願兵為皇民化政策一環,動員臺灣人參與戰爭。答案為(B)志願兵是皇民化運動中,戰爭動員的一種方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社會試題-09

9-11為題組
某小說背景為日治後期的臺灣南部山區,主角是受過較高教育、曾在都市生活的農場地主之子劉致平。他剛從都市回到農場工作時,覺得自己是以一個外鄉人和外行人的身分,跳進工人群中。他原本認為「和這一階層的人相處是無聊、枯燥而無益的。」但日子久了,他開始能用欣賞與理解的態度和工人相處。小說也描述農場的年輕男女工人常在山上一邊揮汗工作,一邊賣力對唱「山歌」同樂,歌詞隨性而機智,表達彼此間的愛慕或好感,劉致平認為「沒有什麼比山歌更能使你的情人感到魅力的了。」他後來和農場女工劉淑華相戀,卻發現二人的輩份與地位都不同,更觸犯當時「同姓不能結婚」的禁忌。有一天他領悟到:這山區的人都同屬劉氏宗親,成員間有種神聖的血緣紐帶不能逾越。他的生活世界是被組織嚴密的社會網絡牢牢籠罩著。最後他和劉淑華二人被迫遠走他鄉,去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生活。請問:
若從自我與生活風格的關聯來看,下列何者最能詮釋劉致平與山區工人相處後的改變?
(A)個人的文化品味較容易受到主流文化和生活風格的影響
(B)封閉的農村社會組織,易造成自我和生活風格的侷限性
(C)個人生命歷程對生活風格與身分意識的形成具有影響力
(D)城鄉生活風格與教育程度差距,加深了彼此身分的區隔

[單選題]
答案

劉致平經歷改變對工人態度,顯示生命經歷影響生活風格與認同。答案為(C)個人生命歷程對生活風格與身分意識的形成具有影響力。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社會試題-31

一位作家在自傳中提到:1913 年,他10 歲時,父親幫他剪辮子,全家人跪在祖先牌位前痛哭流涕,懺悔子孫不肖,未能盡節;還表示希望將來政局改變後,能再留髮辮,以報祖宗之靈。他剪辮後入學就讀,但因沒有說「國語」,遭教師毆打,並逐出校門。這位作家10 歲時最可能生活於:
(A)東北長春
(B)北京城中
(C)上海租界
(D)臺灣臺中

[單選題]
答案

1913年台灣處於日治時期,日本推行皇民化政策,強制剪辮、推行日語教育,台灣人面臨文化認同與語言權的壓迫。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34

1920 年代,一位人士在法院受審時的答辯書中指出:製糖會社極盡榨取蔗農們的膏血,以致農民赤貧如洗;會社中的勞動者,一日勞動的報酬,不能維持家計,其慘澹的生活,令時常目撃的我,感到無限傷心,為此決定加入組織奮鬥。文中這位人士所提到的問題最主要是:
(A)家庭的崩潰
(B)司法的迫害
(C)族群的矛盾
(D)經濟的剝削

[單選題]
答案

1920年代台灣製糖會社對蔗農與勞工進行經濟剝削,引發農民運動與勞工運動,反映殖民經濟體系的不平等。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社會試題-38

臺灣總督府發布命令,強制收購輸出的蓬萊米,收購價格比市場價格低一、二成左右,但又高於島內主要消費米的在來米價。這道命令的主要目的是:
(A)維護臺灣人食用在來米的文化傳統
(B)官方訂定價格,維護臺灣農民權益
(C)增加稻米輸出,確保總督府的收入
(D)管控輸往日本的稻米數量以及價格

[單選題]
答案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控制蓬萊米輸出日本,以低價收購確保日本國內米價穩定與總督府收入,同時不影響島內在來米消費。故答案為(D)管控輸往日本的稻米數量以及價格。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09

為開發山林資源,日治前期延續清代臺灣山區的隘防政策,以防堵原住民。根據表2呈現的官隘與民隘人數變化,可說明日治前期隘防政策的哪種發展趨勢?

時間 隘勇人數
官隘 民隘 合計
1895 568 568
1897 159 437 596
1903 3,054 0 3,054

(A)官方僱用平埔族人防禦
(B)山區防禦漸由官方主導
(C)從武力鎮壓到安撫教化
(D)山區居民漸被官方撤離

[單選題]
答案

B。官隘人數大幅增加,民隘消失,顯示官方主導防務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