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第1題到第2題]
甲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乙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 80 字以內(至多 4 行)。(占 4 分)
概念分析
107學測國文試卷第16題
108學測國文試卷-09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剛開始累積一塊錢、兩塊錢……時,我們很容易說出這筆錢的數目,但當它應大到某一時點,便突然有了新的名稱——資本,這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我將從「壹」到「多」的想法帶進報紙副刊和書籍的編輯工作。譬如出版書系,從「類型開展」起步,最終將可躍升到「領域占有」。一本《縱橫爭霸本》孤零零地上市,和將它納入「實用歷史書系」,哪個生命力長遠?又如副刊總會刊登新詩,但所用版面很小,受詩者每樣其零星。於是我在主編某地區想報紙副刊時,便特別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以整塊版面推出報紙副刊「有史以來第一份詩雜誌(刊中刊)」,這是大報副刊主編不敢做的。我以一年為期,懇記四位詩人出任每一季的主編,把不定期選刊的一首首小詩,改成在每月月底集中織成一幅詩篇。在副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同性質文稿由「壹」而「多」,反而別具一格,甚獲好評。(改寫自周浩正〈壹與多〉)
(A)「壹」意謂專精於本業,「多」意謂多元化發展
(B)「壹」雖然單薄,其特色有時比「多」來得顯著
(C)在有限資源下,「壹」與「多」之間須尋求平衡
(D)由「壹」而「多」,易提高領域占有與品牌辨識
本題旨在測試對文章核心觀點的歸納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作者提出的「從壹到多」策略及其效果。
作者以資本累積的「量變到質變」為喻,說明在編輯工作中,將零散、單一(壹)的內容,透過系統性的整合與集中呈現(多),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實現「領域占有」並提升品牌辨識度。例如將零星詩作集中成「詩雜誌」刊中刊,將單本書納入書系。
(A)錯誤。文中「壹」指零散、單一的狀態,「多」指系統性整合與規模化,非指專業化與多元化。
(B)錯誤。文中並未比較「壹」與「多」的特色顯著度,而是強調由「壹」整合成「多」能創造更大價值。
(C)錯誤。文中重點在「由壹而多」的轉化策略,而非在兩者間尋求平衡。
(D)正確。符合作者透過系統化整合(由壹而多)以達到「領域占有」和提升品牌辨識度的核心觀點。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08學測國文試卷-10
依據上文「多」的概念,下列事例最符合的是:
(A)購物之前多比價,用最少金錢發揮最大的成本效益
(B)集中電子產品商家於帶狀街道,打造資訊文化園區
(C)申辦多張信用卡,以獲得不同發卡銀行提供的優惠
(D)擁有多個手機門號,供客戶以及群組朋友分別撥打
本題旨在測試將文中「多」的概念應用於具體情境的能力。解題關鍵在於理解文中「多」是指將同類事物系統性整合、集中,以形成規模效應或品牌效應。
文中「多」的概念核心是:將零散、單一的個體(壹),透過集中、整合、系統化的方式呈現,形成規模或系列(多),從而提升整體價值、影響力或辨識度。
(A)錯誤。這屬於資源優化配置,而非將同類事物整合以形成規模效應。
(B)正確。將分散的電子產品商家集中於特定區域,形成專業市場或園區,符合將「單一商家(壹)」整合成「產業聚集區(多)」的概念,能提升整體吸引力和品牌效應。
(C)錯誤。這是數量上的增加,但各信用卡之間是獨立並行的工具,並非系統性整合成一個更有價值的整體。
(D)錯誤。同(C),是多個獨立門號的並存使用,缺乏整合與系統化的「由壹而多」的轉化過程。
故正確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08學測國文試卷-17
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A)一步一腳印走入隱世祕境,在人際交流中發現世界,盡嘗家與人情的味道
(B)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登高盡攬海天一色,文青族、背包客一網打盡
(C)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專業背包客帶您在田園裡與自我心靈對話
(D)專攻高端背包客,不走常規景點,壯遊千里探祕勝,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
本題旨在測試對徐霞客旅行精神的理解與應用。解題關鍵在於把握文中描述的徐霞客特點:深入邊荒、不從官道、探索未知、精詳考察、志專行獨、為探索而探索。
(A)強調「人際交流」、「家與人情」,與徐霞客「孤行其意」、「置身物外」的個人探索精神不符。
(B)「沿縣道公路」與「不從官道」的精神相悖。
(C)雖提到「發現」與「心靈對話」,但設定在「田園裡」,且由「專業背包客帶領」,與徐霞客主動深入「百蠻荒徼之區」、「孤行其意」的冒險性和自主性有差距。
(D)正確。「不走常規景點」對應「不從官道」;「壯遊千里探祕勝」對應深入邊疆、探索奇絕之處;「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孤行其意」、「無所為而為」的個人精神追求。此選項最接近徐霞客的行遊精神。
故正確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109學測國文試卷-08
依據下文,最符合「康德看法」的敘述是:
有人天生熱愛助人,他們有惻隱之心,因助人而得到快樂。康德卻認為,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不論如何正確或如何溫柔敦厚,都沒有道德價值。這似乎違反一般見解。助人為快樂之本不是很好嗎?康德會說沒錯,他當然不覺得愚蠢慈悲心行事有何不對。他只是區別出助人的兩種動機,一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二是視為義務。康德堅持,只有視為義務的動機才具道德價值。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慈悲心是值得稱讚和鼓勵,卻不值得尊敬。(改寫自適可,桑德爾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A)助人為樂涵具道德價值
(B)只要行善助人就具有道德價值
(C)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不值得鼓勵
(D)值得尊敬的行善動機是出於義務
109學測國文試卷-14
14-15為 題 組 。 閱 讀 下 文 , 回 答 14-15題 。
下列關於牛仔褲的敘述,最符合上文內容的是:
一系列華美的修辭被時尚工業與大眾媒體用以頌揚牛仔褲——「自由無拘」「簡單率直」、「獨立反叛」……甚至有學術作品形容它是民主普及、平等擁有的意義載體。牛仔褲的特別,大概在於擁有某種難以駕馭、持續自我定義的矛盾性。20世紀初的美國,牛仔褲被打造成「新平民」階級的大眾認同,既依賴左派意象,卻又是流行商品;屬於普羅階級,卻訴諸個體叛逆。牛仔褲逐漸打破既定的衣著邏輯,既是流行裝扮但又隨意邏輯。如今,牛仔褲繼續自體矛盾、增生。在空間面向上,巴黎舞臺的走秀名模、倫敦廣場的抗議人士、紐約華爾街的小開、東京秋葉原的騷客都穿著它,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在時間面向上,即使不能穿的二手破褲,也擁有驚人的市場價值。(改寫自李明璁〈牛仔褲〉)
(A)難以駕馭的時尚衣著
(B)凸顯特異的小眾精神
(C)蘊含豐富的意義詮解
(D)追求品味的設計質感
109學測國文試卷-15
109學測國文試卷-34
109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玩具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成古典玩具、積木玩具與擬仿玩具這三大基本分類。 古典玩具其特徵是造型簡單,不刻意模仿現實事物,提供兒童以各種方式耍弄,即 常見的童玩(七巧板、陀螺等)。相反地,擬仿玩具不同於積木玩具的單元式或化 約式排列組合,這類玩具試圖模擬現實上或想像上的事物樣貌。模仿的對象從名人 偶像、卡漫人物到槍砲刀劍、交通工具、軍事武器等應有盡有,並分別發展為自成 一格的複雜體系。 擬仿玩具不只是提供存在的物質本身,更包含其背後所蘊含的意象、敘事、歷 史記憶等脈絡。例如卡漫玩具主角衍生自整套卡漫文本;交通玩具(跑車、工程車 等)則可引發對某種生活方式、社會地位與品味的認同;軍事武器則關聯於對戰爭 史和科技發展史的知性興趣。 各個時代的孩子都會拿日常生活中取得的物品製作玩具,或者是自己設計、就 地取材。專門替小孩製作玩具這種現代化形式,一直到啟蒙主義時代才出現。當時 德國人對兒童的教育非常嚴格,但不久便有人開始對這種教育方式產生質疑,並重 新思考孩子的本質及教育的意義。這些人肯定遊戲對孩子不可或缺,同時也提倡學 習應該是快樂而非枯燥、無趣,因此接著又出現強調合宜的玩具對孩子具有重要性 的聲音,福祿貝爾就是支持此種主張的人士,於是造型簡單的積木於焉誕生。 玩具的存在體現價值觀的變遷而反應在玩具的型態上,那麼要怎麼看待孩子玩 玩具?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告誡不要再玩玩具了,趕快去用功讀書,但現今也常常 聽到許多專家學者不斷鼓吹玩出創造力,即使還是有許多人認為買玩具是一種奢侈、 享樂主義式的行為。 現今對於玩具是否是一種可以玩出大能力的中介物,還是仍認為它是享樂?這 都顯示出不同類型的人對玩具消費看法的差異,它到底是玩物喪志?還是玩物養志? 顯然仍各說各話。(改寫自張盈堃〈物體系:玩具的文化分析〉)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說明積木誕生的背景因素。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