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1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2007$ 年臺灣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推出「不老騎士」計畫,帶 $17$ 位平 均 $81$ 歲的爺爺奶奶,花費 $13$ 天自行騎著摩托車環島 $1139$ 公里。這群「不老騎士」中,有 $2$ 位曾罹患癌症、$4$ 位需戴助聽器、$5$ 位患有高血壓,即使其中有人三進三出醫院,但還是 完成了險峻路途的挑戰。這些騎士們曾是警察、軍人、牧師、老師或理髮師等,在不同人 生經驗的交流中,豐富了彼此的視野。
$2012$ 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則有「樂齡卡打車」(Cycling Without Age)運動。哥本 哈根一位中年上班族奧利(Ole Kassow)有感於安養機構的老人家行動不便,於是利用下 班時間,用三輪車載老人家外出兜風。老人開心地要求回到他們充滿回憶的地方,有些多 年不說話的老人,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與地方的故事;失智症患者變得不再暴躁;盲 人對志工訴說他們聞到花香、聽到鳥鳴,感覺微風吹拂過耳際。志工駕駛員因此聽到許多 生命故事,更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城市,也彷彿和老人形成了某種奧秘的聯繫。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臺灣與丹麥的樂齡活動案例,都有堅定的推動者。請分析上文所述兩件案例,活動內容的關鍵差異是什麼?用意有何不同?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答案

關鍵差異在活動形式與主導性:臺灣「不老騎士」是長者「主動」騎車完成環島挑戰,意在「自我實現」與「體能突破」;丹麥「樂齡卡打車」則由志工「被動」載長者外出兜風,意在「社會參與」與「情感回憶」的觸發。前者強調長者的主體能動性,後者著重跨代互動與心靈陪伴。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生活中,人們習慣使用「標籤」將複雜的事物簡化、分類,再附上標記。然而,有時 我們也將「標籤」使用在人的身上。哲學家叔本華說:「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 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亦即總體上從世俗常規所給予此人的角色和位置判 斷他。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根據其個人 素質,這個人本身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依自己的需要隨意地提及,亦即在大多數時 候被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
人們或傳播媒體貼的標籤,有時會形成「刻板印象」,其中真假對錯值得深思。例如 稱某個世代為「草莓族」,提到南美洲就想到「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

 


社會學家貝克指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標籤 對人的個性意識、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因此當人被一種詞語或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可 能會往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許多企業因而賦予員工職稱正向的標籤,以放大標籤的 力量。例如,蘋果(Apple)直營零售店中,為顧客的產品進行故障診斷的工程師,職稱 是「Genius(天才)」,這個職稱間接鼓勵員工不斷了解最新技術知識,以提供顧客更好 建議和技術支持。星巴克(Starbucks)店員則有「咖啡大師」、「咖啡大使」等名稱識別, 象徵其所擁有的咖啡知識與對其專業服務的肯定。 你我也可以為自己貼上標籤,定義對自己的期待,並調整行為以符應標籤的內容,讓 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擁有更多展現個人價值的機會。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二文,說明「標籤」概念使用於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答案

負面作用(甲文):標籤會將人簡化、商品化,形成刻板印象,使人們忽略個體的獨特素質,導致片面甚至錯誤的判斷,如「草莓族」的汙名化。
正面作用(乙文):標籤能產生「自我應驗預言」的積極效果,激勵人朝標籤喻示的正面方向發展(如「天才」工程師),並可作為自我期許與形象管理的工具。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國寫試題-01

一、 人際關係本來建立於社會場域的互相往來,當上個世紀電視機登場後,改變了這種情況。 霍頓和沃荷便於 1956 年,提出了「擬社會互動」概念:「媒體透過單向式的人際傳播, 讓觀眾覺得節目主持人如熟悉的朋友,看電視就如同與他會晤,產生了對媒體的信任感與 依賴感。」 事實上,擬社會互動是欠缺實際互動的虛構擬態,建立於單方面的想像,如粉絲對於 網紅、明星、政治人物所產生的行為與反應。這些公眾人物常以不對等訊息潛移默化粉絲 的認知,即便他們只是扮演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也會讓支持者產生親密感和認同的 錯覺。 許多營運團隊瞄準這個心理現象,進一步運用各種策略凝聚支持者,例如為後援會取 親暱的綽號、透過付費的會員制分享私生活等。某些政治人物會刻意營造擬社會互動以加強 支持者的向心力,使其從單純的理念相符,到產生家人般的親暱感,以增加對自己瑕疵的 包容度。 在聚光燈下,每位粉絲都只是偶像眼中的「之一」,但偶像卻是粉絲眼中的「唯一」。 如演唱會時,歌手向舞臺下揮手,無數粉絲便會覺得「我跟他對到眼了!他在跟我揮手!」 公眾人物會左右受眾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包括他們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認同。 有些學者擔憂擬社會互動容易使人與現實脫節,失去判斷力,但這種關係也有其正面 效益。例如:某些偶像能為社會中的離群分子提供心理支持、運動明星可以為有運動夢想 的孩子帶來希望、成功的企業家也能為青年樹立楷模。藉由情感連結,受眾可以從中獲得 成長。隨著媒體科技的變遷,互動更加多元,雙向交流也可能發生。因而有些學者主張, 與其排斥不如認識擬社會互動是現代生活的日常。(改寫自泛科學〈「擬社會互動」的本質 與其引發的社會問題〉)
問題(一):依據上文,請說明粉絲與公眾人物的「擬社會互動」有哪些特徵?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答案

擬社會互動的特徵主要包括:
1. 單向式的人際傳播,媒體透過此方式讓觀眾對節目主持人或公眾人物產生熟悉感。
2. 建立於單方面的想像與虛構擬態,粉絲對於網紅、明星、政治人物產生行為與反應,但缺乏實際互動。
3. 公眾人物常運用精心設計的「人物設定」與各種策略(如為後援會取親暱綽號、付費會員制分享私生活)來潛移默化粉絲認知,使支持者產生親密感和認同的錯覺,並加強向心力,增加對其瑕疵的包容度。
4. 在這種關係中,粉絲往往視偶像為「唯一」,而偶像眼中粉絲只是「之一」,形成不對等的互動模式。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國文國綜試卷28

關於「祕密」的看法,符合下文敘述的是:
當祕密出現在親近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覺得刺目——我隱匿了最後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條線索,阻止你順暢讀取我全部的檔案。那對愛是多大的殺傷力!這個世界於是鼓勵坦白,彷彿只要開誠布公,必能互相理解,擁抱,痛哭流涕地和解。但祕密卻固執地打破了理性架構的神話,讓人類理解語言的限制,發現自己畢竟掙脫不了那些幽暗的本能,及孤獨如何成為每個人真正的生命基調。
害怕孤獨的人為了裝作一無所瞞,以爭取想像中的友誼,於是開始訴說祕密。祕密接祕密,那是朋友的定情儀式,但我們不說自己的祕密。訴說別人祕密是一種無本生意,也是一種舉象擊西的謊計。當所有人都忙著訴說其他人的祕密,自己的祕密就擺脫了被刺探的危險。想要掩人耳目,是另一個人祕密開始出的原因。(改寫自胡晴舫〈祕密〉)
(A)人類幽暗不安是因為背地裡訴說別人的祕密
(B)交換祕密揭示人們畏懼孤獨而有相互取暖的需求
(C)訴說他人祕密既能滿足好奇窺探,又可掩藏自己的祕密
(D)保有祕密,拒絕他人全面讀取自己,反映孤獨的生命基調
(E)祕密的存在,乃因語言不可盡意的限制,阻隔了人際關係的親密

答案

(B)符合「害怕孤獨的人為了裝作一無所瞞,以爭取想像中的友誼」;
(C)符合「訴說別人祕密是一種無本生意……自己的祕密就擺脫了被刺探的危險」;
(D)符合「孤獨如何成為每個人真正的生命基調」;
(E)符合「讓人類理解語言的限制」
答案:B,C,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