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1學測社會試卷66

第65-67題為題組
保羅從耶路撒冷被押解去羅馬的航程中,前期與一般貿易航線類似,沿著陸地前行,利用地形來減輕航行的障礙。若從行星風系的大氣環流角度,押解保羅的航程沿陸地前行,最可能是為了避開哪一行星風帶或氣壓帶的影響?
(A)東北信風帶
(B)極圈氣旋帶
(C)盛行西風帶
(D)副熱帶高壓帶

[單選題]
答案

地中海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風浪較小,利於航行。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37

36-37為題組
若以行星風系的尺度,造成該次降水事件的原因,最可能與下列哪個風帶或氣壓帶關係密切?
(A)極圈氣旋帶
(B)極地高壓帶
(C)東北信風帶
(D)副熱帶高壓帶

[單選題]
答案

歐洲夏季降水常與溫帶氣旋(極圈氣旋帶)活動有關。2021年7月德國洪水即因滯留性低壓(溫帶氣旋)帶來極端降雨。答案:(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社會試題-41

1409 年鄭和率船隊從長江口出發第三次下西洋,航經東海、南海、麻六甲海峽、安達曼海及孟加拉灣,再繞過南印度至阿拉伯海,造訪沿岸許多地區。圖 3 是四種氣壓梯度及風向模式圖。鄭和船隊在安達曼海及孟加拉灣海域,最可能遭遇圖 3 中哪個氣壓梯度及風向模式圖所代表的風暴?
(A)甲
(B)乙
(C)丙
(D)丁

[單選題]
答案

安達曼海與孟加拉灣地區受熱帶氣旋影響,氣壓梯度密集,風向呈逆時針旋入,屬熱帶氣旋模式,航行風險高。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社會試題-43

中國的沙塵暴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其中南疆盆地、青海西南部、西藏西部及內蒙古中西部和甘肅中北部是沙塵暴的多發區,以春季發生的頻率最高。據統計,沙塵暴捲起的沙塵,80%往日韓方向傳送,最遠到達美國;約 20%往東南傳送到華南,甚至到達臺灣。「沙塵暴捲起的沙塵,80%往日韓方向傳送,最遠到達美國。」此現象和沙塵暴哪特性關係最密切?
(A)沙塵暴多發區均位於西風帶中
(B)不合理的土地開發導致沙塵暴頻率增高
(C)造成沙塵暴的最大主因是土地沙漠化不斷擴張
(D)春季乾旱少雨,氣溫升高,冷空氣活躍,是沙塵暴活躍的主因

[單選題]
答案

中國沙塵源地位於西風帶,沙塵隨西風向東傳送至日韓甚至北美,與大氣環流模式密切相關,屬全球尺度傳輸現象。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社會試題-51

西元八、九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在東非肯亞(Kenya)、坦尚尼亞(Tanzania)等沿海建立許多販奴據點,透過不同季節的盛行風向,將買來的奴隸利用帆船運到阿拉伯半島和南亞諸國販售。「不同季節的盛行風向」的成因,和下列哪二項因素關係最密切?
甲、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
乙、洋流系統的季節變化;
丙、大範圍海陸性質的差異;
丁、聖嬰和反聖嬰現象的交替。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單選題]
答案

印度洋季風受行星風帶季節移動與海陸熱力差異影響,冬季東北季風、夏季西南季風,利於帆船航行。故答案為(B)甲丙。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社會試題-66

題組第65-66題
哥倫布首航美洲的海上探險,其航路的選擇和哪二項因素的關係最密切?
甲、大圓航線;乙、洋流系統;丙、季風交替;丁、宗教信仰;戊、行星風帶。
(A)甲丙
(B)乙丁
(C)乙戊
(D)丙丁

[單選題]
答案

哥倫布利用東北信風(行星風帶)與北大西洋洋流向西航行。故答案為(C)乙戊。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自然試題-21

臺灣的降雨分布有明顯的南北差異,但縱使在此部地區,東邊和西邊也有很大的不同。圖7為中央氣象局臺北、宜蘭、臺南三個氣象站,30年的長期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試問甲(虛線)、乙(實線)、丙(點-虛線)三條曲線依序代表哪三個氣象站?
(A)臺北、宜蘭、臺南
(B)宜蘭、臺南、臺北
(C)臺北、臺南、宜蘭
(D)宜蘭、臺北、臺南
(E)臺南、宜蘭、臺北

[單選題]
答案

宜蘭位於東北部迎風面,全年有雨,冬季東北季風帶來大量降水,雨量分布較均勻或冬雨稍多。臺南位於西南部,夏季西南季風降水為主,乾濕季明顯。臺北位於北部,冬季東北季風有雨,夏季對流雨,全年有雨但夏季峰值可能較明顯。看圖7,甲(虛線)雨量最多且分布較均,可能為宜蘭。乙(實線)夏季雨量極高,乾濕季明顯,可能為臺南。丙(點虛線)雨量次之,分布較均,可能為臺北。故甲→宜蘭,乙→臺南,丙→臺北。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67

以下短文有不少謬誤,下列以粗體底線標示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3項)
人類生活對石油的依賴甚深;然而(A)石油是化石燃料的一種,屬於非再生資源,終有枯竭的一天,且大量使用石油已對地球環境與其永續發展造成了許多負面的衝擊。
石油常作為燃料,是許多機具運作的能量來源,但是(B)石油的燃燒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到氣圈中,強化溫室效應。這已被認為是今日全球暖化的主因,且(C)二氧化碳進入平流層後,會與臭氧產生反應,導致臭氧洞的產生;此外,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聯增的結果,亦使得海洋中溶解、吸收的二氧化碳顯然增加,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後會形成碳酸,造成了海洋酸化。(D)海洋中具物質載體的生物,例如:砂藻,將首當其衝受到熱體溶解的威脅,生態系統也將岌岌可危。
石油亦是塑膠製品的原料,而塑膠多難以自然分解,眾多未被妥善回收的廢棄塑膠製品會到達海洋。(E)在北太平洋環流系統包圍中的中央海域中,那裡流速緩慢,也發現有塑膠碎屑聚集的大型區塊,由於這些碎屑在海水中過於富集,已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多選題]
答案

(A)石油是非再生資源,正確。(B)燃燒石油釋CO₂,強化溫室效應,是全球暖化主因之一,正確。(C)CO₂主要在对流層,導致溫室效應;臭氧洞主因是CFCs,非CO₂,錯誤。(D)「熱體溶解」應為「殼體溶解」,指碳酸鈣殼因海洋酸化溶解,矽藻具矽質殼,不易受酸化溶解,錯誤。(E)北太平洋垃圾帶確實存在,正確。故(A)(B)(E)正確。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