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物理分科考科_23

在「狹縫干涉和繞射」的實驗中,雙狹縫至屏幕的距離為 2.00 m。先以一未知波長的雷射光垂直入射一個狹縫間距為 100 μm 的雙狹縫做干涉實驗,測得屏幕上干涉圖樣之中夾亮帶中的中央線與第二暗紋的距離為 1.95 cm,接著利用單狹縫的繞射現象以測量單狹縫的縫寬時,僅將雙狹縫片改為單狹縫片而其餘實驗參數不變,測得單狹縫繞射圖樣之中夾亮帶中的中央線與第二暗紋的距離為 13.0 cm,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雙狹縫干涉圖樣之中夾亮帶中的中央線到第三暗紋的距離為 2.60 cm
(B)雙狹縫干涉圖樣之中夾亮帶寬度為 1.30 cm
(C)單狹縫繞射圖樣之中夾亮帶寬度為 13.0 cm
(D)雷射光的波長為 450 nm
(E)單狹縫的縫寬為 20.0 μm。

答案

略解:雙狹縫第二暗紋位置 \( y_2 = \frac{3}{2} \frac{\lambda L}{d} = 1.95 \text{cm} \Rightarrow \frac{\lambda L}{d} = \frac{1.95 \times 2}{3} = 1.30 \text{cm} \)。
(A) 第三暗紋 \( y_3 = \frac{5}{2} \times 1.30 = 3.25 \text{cm} \),錯誤。
(B) 中央亮帶寬度 \( \Delta y = \frac{\lambda L}{d} = 1.30 \text{cm} \),正確。
(C) 單狹縫中央亮帶寬度 \( 2 \times 13.0 = 26.0 \text{cm} \),錯誤。
(D) \( \frac{\lambda L}{d} = 1.30\times10^{-2} \Rightarrow \lambda = \frac{1.30\times10^{-2} \times 100\times10^{-6}}{2.00} = 6.5\times10^{-7} \text{m} = 650 \text{nm} \),錯誤。
(E) 單狹縫第二暗紋 \( y_2' = \frac{2\lambda L}{b} = 13.0\times10^{-2} \Rightarrow b = \frac{2 \times 6.5\times10^{-7} \times 2.00}{13.0\times10^{-2}} = 2.0\times10^{-5} \text{m} = 20.0 \mu\text{m} \),正確。
答案:B, 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1物理分科測驗–25

[題組:第25題到第26題] ◎聲波和光波一樣,在通過狹隘的開口往前傳播時都會出現繞射現象,而適用相同的繞射公式。圖13的矩形喇叭筒擴音器,是瑞士發明的,目的是在起大霧時,使喊話或警報能傳播到海岸邊一個大角度扇形水平區域內的船隻,避免將聲波能量浪費於向上或向下的傳播,w與h分別代表矩形開口的寬度與高度。當波發生繞射時,波強度出現極小值的角度θ,與波長λ和狹縫寬度的關係為 \( a \sin θ = nλ \quad (0 ≤ θ ≤ 90°, n = 1,2,3,\cdots) \) (1)式。比起光波,聲波的波長λ與狹縫寬度的比值通常較接近於1,因此上式不易出現n > 1的情況,以致聲波由開口向外傳播時主要會分布在張角為2θ的角度內,此處 \( \sin θ = \frac{λ}{a} \),而張角是指以開口為頂點所張的角度。當 \( \frac{λ}{a} > 1 \) 時,(1)式無解,表示開口就近似於一個點,其向外傳播之聲波在開口前方的分布範圍(即張角),可達到180°。
已知人大力喊話時,主要不是透過基頻而是透過頻率約3kHz的泛音與噪音傳送資訊。而近似為矩形擴音器時,人的嘴巴相當於寬度約6cm的開口。若聲速為340m/s,則人張口大力喊話時,在其前方可涵蓋的水平扇形區域,其張角最接近下列何者?(單選)
(A)20° (B)30° (C)50° (D)90° (E)180°

答案

波長 \( λ = \frac{v}{f} = \frac{340}{3000} ≈ 0.113 \) m。開口寬度 a = 0.06 m,\( \frac{λ}{a} = \frac{0.113}{0.06} ≈ 1.88 > 1 \),故張角為180°,選(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