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0指考生物考科-04

下列有關生命樹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同源構造會發育成不同功能的器官,因此不能做為探討生命樹的依據
(B) 相較於虎鯨,海豚與魚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C) 古菌域較接近真核生物域,而非細菌域(真細菌域)
(D) 病毒應位於生命樹的基部

答案

古菌域與真核生物域親緣較近。同源構造可作依據;虎鯨與海豚同為哺乳類;病毒不列入生命樹。答案:(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

Posted in

111分科生物考科-16

下列有關生物演化理論,何者正確?
(A)達爾文建立學說時,沒有涉及生物族群的數量
(B)沒有天擇的力量,族群仍然可以演化
(C)創始者(拓荒者)效應是屬於天擇運作的一種方式
(D)達爾文提出生物變異時未提及遺傳差異

答案

達爾文學說涉及族群數量;遺傳漂變可使族群演化而無天擇;創始者效應屬遺傳漂變;達爾文提及遺傳變異。故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生物考科-02

下列哪些因素傾向改變族群等位基因的頻率?
(A)族群沒有選入與選出的個體
(B)族群中的雌、雄個體隨機配對
(C)沒有定向或分裂天擇,有利於中間表型
(D)不受天擇篩選之中性突變
(E)環境擾動隨機移除族群內個體

答案

影響哈溫平衡的因素包括天擇(如(C))、突變(如(D))與遺傳漂變(如(E))。故答案為(C)(D)(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生物考科-03

從達爾文的物種原始到現代綜合論與中性理論,演化的概念與機制不斷被深化甚至挑戰,下列敘述哪些正確?
(A)功能基因的DNA鹼基突變時,必會影響轉譯出的蛋白質的功能,因而受天擇篩選
(B)中性突變不影響生物演化
(C)現代綜合論與中性理論所認為的演化主要動力不同
(D)表型與DNA序列變化都會被天擇所篩選
(E)族群中等位基因頻度隨世代改變即為演化

答案

(A)突變不一定改變蛋白質功能;(B)中性突變可透過遺傳漂變影響演化;(D)DNA序列變化不一定受天擇篩選。故答案為(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生物考科-09

[題組:第9題至第10題]
附圖為1832年於阿根廷發現的大地獺(ground sloth)下顎化石,其後生物學家理察·歐文(Richard Owen)則在1839年將其命名為Mylodon darwinii。
若科學家認為已滅絕的大地獺與現生樹獼外形相似,而想以現代科學方法證明這兩物種有共同祖先,則下列何者為最適合的方法?

(A)進行細胞培養觀察細胞型態的相似度
(B)以PCR擴增其DNA後比較相關DNA序列相似度
(C)萃取DNA後比較相關DNA長度相似度
(D)檢測骨頭主要組成成分的相似度

答案

比較DNA序列相似度為判斷親緣關係與共同祖先最直接的方法。故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生物考科_06

下列敘述中,何者為生物演化較合理的證據?
(A) 狗的體型與毛色有極大差異
(B) 加拉巴哥群島不同喙型的雀鳥,各自有不同的取食方式
(C) 蟒蛇因為使用不到四肢而造成四肢退化
(D) 增加溫度造成培養中的細菌大量死亡

答案

加拉巴哥雀鳥喙型差異與取食方式相關,是自然選擇的證據。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生物考科_20

[題組:第20題到第22題]靈長類的非類人猿都有尾巴,而類人猿尾巴卻都已消失(圖 7,Ma 代表百萬年)。最近科學家發現 TBXT 基因和類人猿尾巴喪失有關。靈長類 TBXT 基因的外顯子 5(E5)及外顯子 6(E6)間的第 5 內含子序列中都存在一個 AluSx1 元素序列(圖 8a)。非類人猿的 TBXT RNA 會進行正常的 RNA 剪接,將所有的外顯子連接成為成熟 mRNA,並且轉譯成為 TBXT 全長型蛋白質(圖 8a)。類人猿的 TBXT RNA 雖也會進行正常的 RNA 剪接產生成熟型 TBXT mRNA 並轉譯出 TBXT 全長型蛋白質(圖 8b),然而研究顯示類人猿的 TBXT 基因的第 6 內含子序列上則多出一段 AluY 元素序列(圖 8b)。由於 AluSx1 與 AluY 兩個元素序列剛好相反,因此類人猿 TBXT RNA 上的 AluSx1 與 AluY 的序列剛好可以配對形成一個髮夾狀特殊結構,並將 E6 區域包含在此結構上(圖 8b),結果導致 TBXT RNA 產生選擇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AS;圖 8b),使 E6 被剪掉,產生一個較短的 TBXT mRNA,並轉譯出 TBXT 截短型蛋白質(圖 8b)。換句話說,類人猿的細胞中,同時存在有 TBXT 的全長型及截短型蛋白質(圖 8b),並推測截短型蛋白質可誘導類人猿尾巴丟失。研究人員接著選擇有尾巴的小白鼠進行基因轉殖,建構基因突變雜合子小鼠,使該鼠有一個 TBXT 基因是不含 E6 外顯子,亦即此小鼠同時可表達全長型和截短型蛋白質,結果證明 TBXT 截短型蛋白質確實足以誘發尾部丟失。值得一提的是全長型 TBXT 蛋白質對胚胎發育至關重要,小鼠缺乏全長型 TBXT 蛋白質則會死亡。依本文內容及已習得相關知識回答 20-22 題。

20. 下列哪些動物的 TBXT基因具有 AluY?
(A) 狐猴
(B) 長臂猿
(C) 紅毛猩猩
(D) 舊世界猴
(E) 人

答案

類人猿(長臂猿、紅毛猩猩、人)具有AluY序列,導致尾巴消失。答案:BCE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生物考科_33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胡椒蛾體色有深色與淺色兩種變異。工業革命前,英國曼徹斯特的胡椒蛾黑白兩型比例差距甚大,黑化型十分稀有。科學家也發現當地的9種鳥類確實顯著地選擇取食黑化型,保留了白化型。到了18世紀末,黑白蛾的數量依舊愈來愈低,但比例卻完全顛倒,黑蛾占了98%。科學家觀察到工業革命前,英國的樹幹原本長有蘚苔與地衣,使白蛾停在上面時有良好的隱蔽效果,不易被鳥發現。但工業革命後,空氣中充滿二氧化碳與煤煙並沾染到樹幹上,導致蘚苔與地衣死亡且樹幹顏色變黑,降低黑蛾被捕食機會進而數量逐漸占優勢。科學家認為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煤煙使得樹幹顏色變深,影響到黑蛾與白蛾的比例,因而提出天擇是造成黑白蛾比例改變的主張。
33. 下列何者支持工業革命和黑白蛾的比例有關的主張?
(A) 鳥類在環境改變前後持續顯著的選食黑化型胡椒蛾
(B) 煤煙改變環境使胡椒蛾的隱蔽效果改變
(C)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煤煙對白蛾的毒性較強
(D) 胡椒蛾在工業革命後白化型突變成黑化型

答案

煤煙改變樹幹顏色,影響蛾的隱蔽效果,導致天擇作用改變。答案: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生物考科_34

[題組:第33題到第34題]34. 以論證建模的方式分析本文,下列何者為本文的結論?
(A) 胡椒蛾顏色黑白的轉變是演化的結果
(B) 人類造成的環境變化使胡椒蛾快速演化
(C) 胡椒蛾在工業革命前白化型不易突變成黑化型
(D) 黑白胡椒蛾比例的改變主要是天擇的結果

答案

本文主要結論為環境改變導致天擇作用,改變黑白蛾比例。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