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地位
114分科公民考科-16
114分科公民考科-19
[題組:第19-20題]某研究找到一份資料,分析已生育小孩的夫妻各自平均年所得變動率,如圖2。圖中,橫軸為距離第一胎小孩出生的年數,縱軸為當年相對於第一胎小孩出生前兩年的所得成長率,故對應橫軸為「-2」時,縱軸的男女所得成長率皆為0%。該研究另外也發現,該國男性平均所得一直高於女性。請問:
題文與圖2的資料,最能夠佐證下列哪項關於再生產勞動的論述?
(A)男性投入再生產勞動與頭胎小孩歲數有關
(B)生育前家庭總所得會影響再生產勞動分工
(C)再生產勞動與勞動市場的性別化密切相關
(D)女性常易因再生產勞動而付出較高的代價
113分科公民考科-03
有學者想了解就讀不同類型大學之學生政治參與度,並進一步分析其對高等教育政策的啟示。表1為該學者的調查結果,依據表1資料,下列哪項分析最適切?
(A)公立大學學生政治參與度較私立大學高,凸顯出高等教育並未能促進政治平等
(B)一般大學比技職大學學生政治參與度較高,這是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果
(C)私立大學學生的政治參與度都較低,顯見私立大學學費負擔過重造成負面影響
(D)技職大學學生的政治參與度都較低,反映技職大學宜強化民主公民養成之規劃
113分科公民考科-30
[題組:第28-31題]
某國過去助產與育後照顧皆由助產士負責,醫師只在產婦難產時才介入協助。但後來人們認為新生兒應由醫師在醫院接生,才是進步的醫療,政府因而以行政命令,規定助產士須在醫師監督下才能從事助產工作。該國推動全民健保後,傳統助產工作並未納入健保給付,使助產士與相關教育幾近消失。該國近年來因婦產科人力吃緊,有倡議團體主張由國會立法,讓助產士獨立作業,或規定醫院聘用助產士,協助生產及照顧產婦,以減輕醫師負擔,同時更能滿足產婦需求。這些倡議讓大學重新推動助產教育,政府也試辦「助產士重返醫院」計畫,助產士的專業性再次受到肯定,且因成效良好,主管機關準備將此計畫法制化,交由國會儘速制定成法律。但該國甲學者提醒,立法過程仍應符合民主國和法治國的正當程序。為解釋助產士的事業技術何以一度受輕視,該國乙學者指出:除了國家政策影響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該職業向來自女性擔任,而以女性為主的職業專業性也經常被社會低估,人們對護理師的觀點即是一個明顯例子。請問:
30. 依據題文,乙學者對於技術專業定位與性別密切相關的看法,最適合以何項論述表示?
(A)要判斷新舊技術的事業性高低,有必要衡量其對於不同性別的影響
(B)新舊技術的事業性高低判斷,會受到性別之社會階層化體制所影響
(C)傳統性別角色使女性僅能從事照顧工作,導致其薪資與職業聲望皆較低
(D)助產工作雖屬傳統技術,但並非專屬女性而是無論男女皆應能平等參與
112分科公民考科-02
許多人相信學生成績和家長社經地位具正相關。小辛想驗證此說法,因此蒐集周遭同學成績及相關資料,同時加入「補習」及「家長參與子女教育活動」二項因素一併分析,結果如表1。小辛從表1可得到的最合理推論為何?
| 學生成績依表現分組 | 補習科目數 | 家長參與子女教育 | 家長社經地位 |
|---|---|---|---|
| 優異 | 少 | 積極 | 高 |
| 中上 | 適中 | 積極 | 中 |
| 普通 | 偏多 | 普通 | 高 |
| 不佳 | 多 | 很少 | 低 |
(A)不論家長社經地位為何,補習越多越能提升學生的成績表現
(B)家長對子女教育活動的參與,對子女學業成績影響相當有限
(C)家長社經地位較高,會促使其子女學業成績表現也較為優異
(D)高社經地位的家長若較少參與子女教育活動仍不利于女學業
112分科公民考科-03
某國針對30歲以上受調查者的受教育年數、職業聲望,及其家長的職業聲望進行調查,結果如圖1和圖2(縱軸數值愈高,表示職業聲望愈高)。依據二圖,
對該國社會成員的地位取得,下列哪項推論最適切?
(A)家庭傳承給個人的社會階層位置不易改變
(B)子承父業現象普遍意味教育投入並無成效
(C)教育有效幫助低社經地位成員的向上流動
(D)國民平均教育提高使得整體社會地位上升
112學測社會試卷_14
學者指出,蒙古人統治各地區後,對各地宗教都一視同仁而給予優遇;在元代戶口職業世襲制度下,儒戶待遇約略等於佛僧和道士,是諸色戶口職業中較受優遇的一種,娼人地位遠低於儒戶,只是元代士人的仕進機會與在社會上所受尊崇不如前後各代。根據題文,以下何者最能說明元代統治者對儒士的立場?
(A)對儒士抱持懷柔寬容的態度
(B)與其他世襲戶口均平等對待
(C)貶抑儒士而削減其入仕機會
(D)類同宗教神職人員予以尊重
109學測社會試題-48
48-49為題組
歐洲某一時期,城市裡有些地位高貴的夫人,經常在自己的宅第邀請智識菁英、上流社會人士聚會,進行思想交流與評論,參與者多自視為文人雅士。這些高貴夫人有權挑選客人、制定規則和聚會討論主題,凸顯當時女性在這種知性聚會的核心角色。後人以為,經常舉行的這類聚會,不僅成為該時期的特殊文化現象,且對後來的歷史發展影響深遠。請問:
上述現象最常出現於何時何地?
(A)西元前四世紀的雅典
(B)十四世紀的佛羅倫斯
(C)十六世紀的羅馬
(D)十八世紀的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