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9學測社會試題-49

48-49為題組
對當時該現象展現之文化形式與特性的描述,下列敘述何者最為適當?
(A)從普遍流行情況來看,可推論其屬性為大眾文化
(B)女性藉此獲得發言權,屬多元文化權政策之發展
(C)智識菁英的普遍參與,反映出具有官方文化特色
(D)參與者形成特定認同,顯示文化具身分區別作用

答案

沙龍文化屬上流社會社交活動,具身分區隔作用。答案為(D)參與者形成特定認同,顯示文化具身分區別作用。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8學測社會試題-09

9-11為題組
某小說背景為日治後期的臺灣南部山區,主角是受過較高教育、曾在都市生活的農場地主之子劉致平。他剛從都市回到農場工作時,覺得自己是以一個外鄉人和外行人的身分,跳進工人群中。他原本認為「和這一階層的人相處是無聊、枯燥而無益的。」但日子久了,他開始能用欣賞與理解的態度和工人相處。小說也描述農場的年輕男女工人常在山上一邊揮汗工作,一邊賣力對唱「山歌」同樂,歌詞隨性而機智,表達彼此間的愛慕或好感,劉致平認為「沒有什麼比山歌更能使你的情人感到魅力的了。」他後來和農場女工劉淑華相戀,卻發現二人的輩份與地位都不同,更觸犯當時「同姓不能結婚」的禁忌。有一天他領悟到:這山區的人都同屬劉氏宗親,成員間有種神聖的血緣紐帶不能逾越。他的生活世界是被組織嚴密的社會網絡牢牢籠罩著。最後他和劉淑華二人被迫遠走他鄉,去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生活。請問:
若從自我與生活風格的關聯來看,下列何者最能詮釋劉致平與山區工人相處後的改變?
(A)個人的文化品味較容易受到主流文化和生活風格的影響
(B)封閉的農村社會組織,易造成自我和生活風格的侷限性
(C)個人生命歷程對生活風格與身分意識的形成具有影響力
(D)城鄉生活風格與教育程度差距,加深了彼此身分的區隔

答案

劉致平經歷改變對工人態度,顯示生命經歷影響生活風格與認同。答案為(C)個人生命歷程對生活風格與身分意識的形成具有影響力。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社會試題-02

某國針對婦女「沒有可自由使用之零用錢」現象進行調查,而所謂可自由使用之零用錢意指家庭必須花費外,婦女可自行決定如何支配之金錢。此項調查結果如表 1:

年度 全體婦女人口中沒有可自由使用零用錢之比例 有收入婦女中沒有可自由使用零用錢之比例 無收入婦女中沒有可自由使用零用錢之比例
2006 37% 36% 54%
2010 44% 37% 55%

根據以上資料,有關該國社會現況的描述與解釋,下列敘述何者較為合理?
(A)對照有無收入婦女的相關數據,顯示有收入仍未能確保女性擁有完全經濟自主
(B)無收入婦女中,沒有可自由使用零用錢的比例高於五成,顯示他們較不善理財
(C)有收入婦女中,有近四成沒有可自由使用的零用錢,顯示女性有過度消費問題
(D)全體婦女中沒有可自由使用零用錢的比例呈現上升,乃因愈來愈多婦女掌管家庭經濟

答案

從數據可見,有收入婦女中仍有約37%沒有可自由使用的零用錢,顯示即使有收入,也不一定能完全自主支配金錢,可能受到家庭內部分配或社會規範的影響。選項(A)的描述符合此數據解讀。答案為(A)。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5學測社會試題-42

某一時期中,有些人擁有「特殊身分」,他們雖不能任官,卻可免除徭役,不被胥吏侵擾;他們與士人相同,可以用官禮參見官員,也可免於答打等刑罰。因此,人們讀書不一定要求取官職,倒是希望獲得「身分」,可以保障身家。這種「身分」是指:
(A)漢代的孝廉
(B)唐代的明經
(C)宋代的禁軍
(D)明代的生員

答案

明代生員(秀才)擁有免徭役、見官不跪、免受刑罰等特權,雖不一定任官,但可保障身家,符合描述。故答案為(D)明代的生員。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27

【題組27-28】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銀製的胡椒罐(照片2),屬於四世紀某個富有的羅馬家庭所有。這個罐子的高度約10公分,外觀像是一位羅馬主婦的半身雕像,設計精巧。圖4是四條貿易路線示意圖。請問:將胡椒放置在銀製容器中,最可能的原因是:
(A)胡椒接觸銀器後會產生化學作用,可以增加香料風味
(B)胡椒和銀器都是高價格的物品,人們常用來彰顯身分
(C)胡椒可防止食物腐敗,放入貴重容器代表重視其寓意
(D)歐洲盛產白銀,人們常用來製作存放各種物品的器皿

答案

B。胡椒在羅馬時期為奢侈品,銀器亦屬貴重物品,彰顯財富地位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