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4分科公民考科-21

[題組:第21-23題]某民主國家的知名政治人物甲,參與該國一項選舉以尋求第五次連任。在各項民調中,甲本來皆領先同選區的對手,但對手陣營捏造不實訊息,指控甲涉嫌貪汙與不倫事件,經新聞媒體大肆報導,使甲的支持度急劇下降,最終落選,也失去競逐該國最高行政首長的機會。
甲摘錄某部歌劇一首詠歎調的歌詞,在社群媒體表達心境:「謠言好像閃電、暴風雨,呼嘯而過,使你恐懼凍僵。謠言最後沸騰,產生爆炸,就像加農砸射擊,全面晃動。那不幸被謠言誹謗的人,遭受侮辱、踐踏,在大眾鞭笞下,生不如死」。請問:
依據題文,新聞媒體在甲競選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最適合以下列哪項敘述來闡釋?
(A)媒體再現和資訊不對稱是新聞偏頗的根源
(B)媒體所有權者常使特定政治人物處境不利
(C)媒體近用機會是影響民意形成的重要因素
(D)媒體報導特定議題的強度會引導公共意見

答案

媒體報導強度影響公眾意見形成。答案為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分科公民考科-36

[題組:第34-36題]根據圖3的三條折線,若僅將小新這類型的失業人口計入,何者最可能是加入此類型後的失業率?請在答題卷作答表格左欄,先寫出最能代表加入此類型失業後的失業率折線代號,再從失業人數計算方式的角度,說明何以不是其他兩條折線的理由(擇一說明)。(6分;左欄須正確,本題始計分)

寫出該失業率折線代號 從失業人數計算方式的角度,說明何以不是其他兩條折線的理由(擇一說明,15字內)
不是______折線,因為此折線
答案

折線代號:乙
理由:不是甲折線,因為此折線未計入怯志工作者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分科公民考科-02

對於疫情如何影響社會,有兩種不同觀點。甲觀點主張:疫情影響廣、且無人倖免,所以是「公平」的;乙觀點則認為疫情的影響程度,會因個人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而有所不同。圖1是某國有關不同族群的疫情數據。請問

下列有關該資料的解釋敘述,何者最正確?
(A)支持甲觀點,因I大於III
(B)支持乙觀點,因II大於III
(C)支持甲觀點,因I小於II
(D)支持乙觀點,因III大於IV

答案

本題需根據圖1數據判斷疫情影響是否因社會經濟地位而異。正確答案為(D),因數據顯示III大於IV,支持乙觀點,即疫情影響程度因社會經濟地位不同而異。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分科公民考科-29

[題組:第27題至第30題]
題文所描述之該國際賽事引發的現象及其影響,何者最能以外部成本的概念來解釋?
(A)嚴重的預算赤字對政府的影響
(B)尖峰時間阻礙交通對通勤者的影響
(C)連鎖商店對傳統小店家的影響
(D)電視媒體高收視對國內廠商的影響

答案

略解:外部成本指經濟行為對非直接參與交易之第三方造成未補償的損失。抗議團體在尖峰時間阻礙交通,導致通勤者(第三方)時間損失與不便,此為抗議行動產生的負外部性。答案為(B)。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7學測社會試題-13

12-13為題組
13. 主辦單位認為用「遊民」的稱謂不妥,應要用「街友」來描述流浪者,其理由和下面何項主張最為相似?
(A)反對同性伴侶登記為配偶的權利 (B)反對原住民自願恢復其傳統姓名
(C)反對用新住民一詞稱呼外籍配偶 (D)反對將身體障礙者稱為殘障人士

答案

「街友」取代「遊民」與「身心障礙者」取代「殘障」均屬去除歧視性稱謂的正名運動,強調尊重與平等。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04

近年來,臺灣媒體過度渲染「腥膻色」的特定事件,導致新聞品質的庸俗化與弱智化,引發公眾不滿。如果我國要改善這樣的現象,下列哪種作法最為適切?
(A)強化商業媒體競爭,使其追逐市場佔有,提升媒體自律
(B)成立閱聽人消費者團體,加強對各種媒體的監督與施壓
(C)強化民選官員的權責,授予其權力關閉傷風敗俗的媒體
(D)將商業性媒體公共化,禁止私人財團經營新聞傳播產業

答案

成立閱聽人團體進行媒體監督最符合民主原則,既能改善媒體品質,又避免政府過度干預言論自由。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46

【題組43-46】人工智慧(簡稱 AI)看似能與人們溝通、提供各種回答,但其運作仰賴大量素材供其學習。若素材本身就有偏頗,AI 的答案就可能強化這些偏頗。例如,因既有科學家圖片幾乎都是白人男性,當 AI 收到「畫出科學家」指令時,就極可能畫出白人男性圖像。為防止 AI 誤導人們以為白人男性才會成為科學家,曾有不同族裔與性別的科學家串連,只要發現媒體報導他們的研究,卻搭配 AI 生成的不相關白人男性示意圖,就向媒體抗議要求更換成正確族群或性別的圖片。參與抗議的科學家甲主張:抗議不只為了自身,也為了讓有科學才能的邊緣群體青年世代,不會因媒體偏頗而懷疑自己、放棄科學才能,所以抗議可促進青年世代自我實現。學者乙指出 AI 的偏頗使某個國家的人民常被視為潛在恐怖分子,以致參加國際活動時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失去話語權。學者丙認為上述偏頗也會影響司法公正,如法院或行政機關使用 AI 評估受刑人再犯風險,以做出假釋決定,結果顯示 AI 會認定有色人種有更高再犯風險。由於 AI 的訓練資料不公開,外界無法監督,且其演算邏輯不易理解,故難以對評估結果提出質疑。學者丁則提出 AI 的耗能問題:AI 伺服器的耗電量較傳統高出 20 倍,且需大量水資源降溫機房;根據研究,與 ChatGPT 對話一次需消耗約一罐寶特瓶的水。從社會福祉的角度,應讓 AI 產品反映其潛在成本。請問:甲的主張最適合以媒體作用的哪項相關概念解釋?為何抗議行動有助青年世代自我實現?請先勾選適合的概念與解釋,並依據勾選之解釋說明理由。

答案

媒體再現影響人們的價值進而改變行為。抗議能改變媒體偏頗再現,讓邊緣群體青年看見多元榜樣,增強自信與科學認同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