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08學測社會試題-72

70-72為題組
根據遊記中描述的咖啡館圖像,下列敘述何者最能說明其背後隱含的性別化意涵?
(A)女子從父、從夫的性別角色行為
(B)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性別角色期待
(C)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
(D)男陽剛、女陰柔的性別角色氣質

答案

公共空間缺乏女性反映傳統性別分工觀念。答案為(C)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05

根據人類學研究的文獻,某些民族早期的傳統富含文化的意義與價值。例如,某民族的青年男子在通過生存考驗後,可以在臉上紋面,以象徵自主與責任;而青年女子則在織布技術純熟時紋面,然後就可以開始尋覓如意郎君。針對上述的現象,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紋面係具有通過儀式的功能
(B)紋面是當時流行的大眾文化
(C)紋面前後的社會角色不會改變
(D)紋面在當時是青少年的次文化

答案

紋面作為通過儀式,標誌個人社會地位轉變與責任獲得,具有重要文化意義,非單純流行文化或次文化。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6學測社會試題-38

某一時期,許多學者寫了不同的手冊,教導年輕人舉止要合宜,吃飯有禮貌,學習文學、音樂、藝術,才能成為有趣的社交分子。這些手冊一經出版,便銷售一空,說明當時社會重視禮儀規範。這個時期最早出現於何時?
(A)古典希臘時期
(B)羅馬共和時期
(C)文藝復興時期
(D)啟蒙運動時期

答案

文藝復興時期出現《廷臣論》等禮儀手冊,教導紳士風度與社交禮儀,反映市民社會興起與人文主義精神。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社會試題_59

【題組58-60】日本治臺後,將女子教育納入學制系統,但受到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限制,相較於臺灣男學生與日籍女學生,臺灣女童受教育的仍屬少數。初等女子教育規劃的課程內容,以日語、裁縫科及家政科等課程為主。女子中等學校雖早在1897年某都市就成立「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校」,但直到1920年代後各地才陸續設立。女子就學率提升之後,開始有女醫師、看護婦、助產士、女教員等專門或半專門職業人士。不過,有學者指出,當時女性仍高度集中於家政和照顧類有關的職業,而非平均分布於各職業類別。請問:依據題文,對於當時女性職業特色的觀察,最適合用下列哪個概括性敘述來說明?
(A)經濟分工產生的性別多元化
(B)社會規範設定的玻璃天花板
(C)社會變遷促成的性別不友善
(D)性別角色期待造成職業隔離

答案

D。女性集中於家政照顧類職業,反映性別角色期待的限制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4學測社會試題_36

【題組35-36】閩南語歌曲〈青蚵嫂〉描述養蚵、賣蚵的婦女心聲,歌詞寫道:「別人的阿君仔(丈夫)是住『西洋樓』,阮的阿君仔是關『土跛兜』(地板),連命好歹是無計較,若有認真是會出頭」。過往人們認為這段歌曲一方面反映出牡蠣產業風險高,收入不穩定,另方面也透露出傳統女性的命運取決於所嫁對象。但晚近有學者訪談當年青蚵嫂,發現她們既覺得命運寄託於婚姻,同時也肯定自己剝蚵本事佳、多少改善生活,學者主張這意味女性能在傳統體制下發揮主體性、創造希望。請問:依據題文,該學者的主張最能凸顯社會規範的何種特性與作用?
(A)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認同,也決定資源分配
(B)會因不同時空背景,形成各不相同的內涵
(C)雖具穩定性,但受到挑戰時也會有所轉變
(D)會框限個人追求,但並無法杜絕突破空間

答案

D。女性在傳統性別規範限制下,仍能透過自身能力創造改變空間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