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113分科生物考科_09

某警察利用PCR技術分析刑案現場DNA樣本甲,以及嫌疑人之、丙、丁的血液DNA樣本。四樣本的PCR產物分別以同一膠體進行電泳結果如圖2,黑色條帶為產物在膠片上的訊號,產物分子量越大泳動越慢,條帶會位於膠片較高位置。下列推論何者正確?

(A) 圖2可顯示轉錄後修飾現象的異同,可用來判斷誰最可能是犯人
(B) 圖2可觀測到基因點突變位置,以判斷犯人
(C) 三人之中,丁最有可能是此案的犯人
(D) 四個樣本的PCR反應需使用相同的引子對組合,才能進行比較分析

答案

PCR比較需使用相同引子對,才能確保產物可比性。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2學測社會試卷_35

34-35為題組
若該生要獲得較具科學性的成果,除利用GPS工具外,還適合透過下列哪三項資料作為支持此探究主題的材料?甲、遊客問卷結果;乙、耆老訪談紀錄;丙、聚落分布圖(比例尺1/400000);丁、聚落內部測繪圖(比例尺1/1000);戊、聚落附近測站的氣候數據;己、田野調查當天的風向風速計測量數據。
(A)甲丙戊
(B)甲丁己
(C)乙丙己
(D)乙丁戊

答案

探究石獅爺位置與風向關係,需精確位置(丁)、長期風向資料(戊)及地方知識(乙)。答案:(D)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09學測自然試題-07

進行「細胞形態的觀察」探討活動時,若將顯微鏡鏡頭對準觀測物後,視野中仍一片空白,應先調整圖2 顯微鏡的何處才有助於看見觀測物?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答案

視野空白可能因光線不足或焦距不對。圖2中甲為粗調節輪,乙為細調節輪,丙為載物台,丁為光圈,戊為反光鏡。若已對準觀測物但仍空白,應先調整光圈(丁)或反光鏡(戊)以增加亮度。但題目說「對準觀測物後」仍空白,更可能是焦距問題,但粗調(甲)是首次尋找物像時使用,細調(乙)用於微調。題意暗示已對準,可能需微調細調節輪(乙)以找到清晰影像。但若完全空白,也可能是光線問題。根據常見顯微鏡問題排查,視野一片空白最可能先調整光源(戊反光鏡)或光圈(丁)。答案可能為(D)或(E),需看圖2定義。若戊為反光鏡,則調整它。根據常見試題,答案常為(E)反光鏡。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Posted in

113學測自然試題-43

【第40-43題組】捕蠅草捕蟲的趣事是生物適應的現象之一。甲同學看完了以上對捕蠅草的敘述後,提出自己的看法:「焮毛第一次被觸發時,葉子中肋和葉片間會進行第一次充電,充電電量小於 14 μC,第二次觸發會進行第二次充電,讓葉子中肋和葉片間的儲存電量達到 14 μC。由於儲存的電量會慢慢散去,所以若沒有在 20 秒內進行第二次觸發,則第二次觸發是無法讓總電量達到 14 μC。」甲同學想證明自己的看法,設計了幾個實驗進行探究。將設計的實驗變因與預期觀察到的現象(即應變變因與操縱變因間的關係)填入表格的空格中。(4 分)

探討的問題 控制變因 操縱變因 應變變因 甲同學預期觀察到的現象
第一次觸發焮毛後,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的儲存電量隨時間變化的關係 培養土的 pH 值 時間 _____ •第一次觸發的充電電量小於 14 μC
•_____
連續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對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累積的儲存電量之影響 培養土的 pH 值 _____ 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的儲存電量 •連續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越大,累積的儲存電量越低
•_____
答案

第一列應變變因: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的儲存電量
第一列預期現象:儲存電量隨時間增加而逐漸減少
第二列操縱變因:連續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
第二列預期現象:當時間間隔超過20秒時,累積儲存電量無法達到14 μC"" 報錯
ChatGPT    DeepSeek

我要來個錯題通知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