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警察利用PCR技術分析刑案現場DNA樣本甲,以及嫌疑人之、丙、丁的血液DNA樣本。四樣本的PCR產物分別以同一膠體進行電泳結果如圖2,黑色條帶為產物在膠片上的訊號,產物分子量越大泳動越慢,條帶會位於膠片較高位置。下列推論何者正確?
(A) 圖2可顯示轉錄後修飾現象的異同,可用來判斷誰最可能是犯人
(B) 圖2可觀測到基因點突變位置,以判斷犯人
(C) 三人之中,丁最有可能是此案的犯人
(D) 四個樣本的PCR反應需使用相同的引子對組合,才能進行比較分析
某警察利用PCR技術分析刑案現場DNA樣本甲,以及嫌疑人之、丙、丁的血液DNA樣本。四樣本的PCR產物分別以同一膠體進行電泳結果如圖2,黑色條帶為產物在膠片上的訊號,產物分子量越大泳動越慢,條帶會位於膠片較高位置。下列推論何者正確?
(A) 圖2可顯示轉錄後修飾現象的異同,可用來判斷誰最可能是犯人
(B) 圖2可觀測到基因點突變位置,以判斷犯人
(C) 三人之中,丁最有可能是此案的犯人
(D) 四個樣本的PCR反應需使用相同的引子對組合,才能進行比較分析
進行「細胞形態的觀察」探討活動時,若將顯微鏡鏡頭對準觀測物後,視野中仍一片空白,應先調整圖2 顯微鏡的何處才有助於看見觀測物?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第40-43題組】捕蠅草捕蟲的趣事是生物適應的現象之一。甲同學看完了以上對捕蠅草的敘述後,提出自己的看法:「焮毛第一次被觸發時,葉子中肋和葉片間會進行第一次充電,充電電量小於 14 μC,第二次觸發會進行第二次充電,讓葉子中肋和葉片間的儲存電量達到 14 μC。由於儲存的電量會慢慢散去,所以若沒有在 20 秒內進行第二次觸發,則第二次觸發是無法讓總電量達到 14 μC。」甲同學想證明自己的看法,設計了幾個實驗進行探究。將設計的實驗變因與預期觀察到的現象(即應變變因與操縱變因間的關係)填入表格的空格中。(4 分)
| 探討的問題 | 控制變因 | 操縱變因 | 應變變因 | 甲同學預期觀察到的現象 |
|---|---|---|---|---|
| 第一次觸發焮毛後,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的儲存電量隨時間變化的關係 | 培養土的 pH 值 | 時間 | _____ | •第一次觸發的充電電量小於 14 μC •_____ |
| 連續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對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累積的儲存電量之影響 | 培養土的 pH 值 | _____ | 葉子中肋和葉片之間的儲存電量 | •連續兩次觸發的時間間隔越大,累積的儲存電量越低 •_____ |